结构常见变形裂缝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提要:本文介绍了结构常见变形裂缝种类、形态和开裂的客观原因,分析了变形裂缝的性质和危害性,最后对裂缝产生的认为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结构常见变形裂缝相关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常见裂缝及开裂原因
近年来,建筑结构构件上的裂缝大量的出现,可以说量大面广。
所谓量大是指其出现的比例比较高。
有相当数量的建筑结构存在着裂缝问题。
所谓面广是该类问题在全国各地都可看到。
建设部和中国消费者协会每年都要受理大量这类问题的投诉。
对这样量大面广的问题理应引起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
总得来看,建筑结构及构件的裂缝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荷载(特别是重力荷载)造成的裂缝;
2)结构、构件变形所造成的裂缝;
3)施工不当造成的裂缝;
4)与耐久性能相关的裂缝。
在上述几种裂缝中,构件变形所造成的裂缝(简称为变形裂缝)数量最多。
所谓变形包括:材料的温度与收缩变形、构件的位移与挠度以及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等。
本文则主要讨论这些变形裂缝。
1.1温度与收缩变形
国内多层混合结构顶层构件出现温度裂缝比较常见。
这些裂缝
主要出现在女儿墙、顶层墙体、顶层圈梁和混凝土屋面板上。
当屋面板为预制板时,预制板的板缝会开裂开。
一般认为,多层混合结构顶层构件出现温度裂缝的原因是混凝土与砌体的热线膨胀系数
不同,在温度升高时,两者的膨胀变形存在着差异。
墙体的热胀小,限制了屋面板膨胀,因此墙体上出现裂缝。
实际上,这种温度裂缝主要是因为屋面保温层过薄,不能有效地阻隔太阳辐射热。
屋面板在太阳辐射热的作用下产生较大的热膨胀,从而使墙体等构件产生温度裂缝。
用太阳辐射热影响的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混凝土屋面板和混凝土墙体产生温度裂缝。
混凝土构件还有另一种温度裂缝,混凝土水化热造成的裂缝。
这种裂缝主要是水泥水化热过高引起的,是由于混凝土降温时产生了体积收缩裂缝。
这种裂缝常与混凝土的干燥收缩裂缝混在一起。
收缩裂缝常见于墙体、梁、板和长度较大的构件。
砌筑构件的收缩裂缝主要出现墙体上,而常见混凝土的收缩裂缝较多为板、墙或梁上的裂缝。
混凝土板的收缩裂缝是近几年出现较多的裂缝。
这种裂缝主要出现在板底的中部,裂缝贯穿楼板,一般是板上面的裂缝宽度大,板底面的裂缝宽度小。
裂缝位置,在板面上通常在负筋位置之大。
1.2构件变形造成的裂缝
墙体的压缩量过大、混凝土梁或板挠度过大等均会产生相应的裂缝,不过这些裂缝并不产生在变形的结构构件上,而是使与这些构件相关的其他构件出现裂缝。
部分混凝土楼板的角部裂缝可能与
墙体变形有关。
悬挑阳台栏板与墙体之间的裂缝则与阳台悬挑梁或板的挠度有关,特别是与阳台梁或板混凝土徐变造成的挠度相关。
多层悬挑梁支承的墙体上的裂缝与之类似。
楼板上隔墙上的裂缝则与楼板的挠度过大有关。
基础不均匀的沉降可以造成墙体等构件开裂。
此外,在风的作用下,高层建筑的侧向位移也会使墙体开裂。
2变形裂缝问题的危害
应当承认,大多数结构构件的变形裂缝对结构的安全性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也就是对构件的承载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
但是建筑结构不仅要保证安全性,还要保证适用性和耐久性。
这种裂缝对建筑结构的使用性能有明显的影响。
结构构件的上述裂缝通常是贯穿整个构件的,因此不加处理地进行装修覆盖是不行的。
裂缝的宽度会随气温和空气湿度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通常会将装修层拉裂。
装修层被拉裂影响美观。
其次,裂缝对构件的隔声、防水等性能造成影响。
特别是顶层温度裂缝,会把屋面防水层拉裂造成屋面漏水。
楼面板裂缝则会使楼下用户的天花板出现渗漏。
外墙裂缝会使雨水渗入室内。
我们曾看到,雨水顺裂缝渗入室内壁柜,实际上结构构件裂缝的最大危害是社会影响大。
3裂缝的性质与责任
3.1裂缝是质量问题
关于结构构件上的裂缝是否属于质量问题?有些人认为裂缝客观规律造成的,对结构安全没有影响,因此,不是质量问题。
有些
地方甚至允许构件出现裂缝。
这些显然是不对的。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
结构构件上出现裂缝是质量问题。
如果说,过去对这个问题还存在着争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结论。
有关法律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六十条中规定:建筑工程竣工时,屋面、墙体不得留有渗漏、开裂等质量缺陷。
变形裂缝为墙体和相应构件上的裂缝。
这种裂缝虽然不一定都在工程竣工时候出现,但仍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六十条规定的质量缺陷。
既然结构构件上的裂缝是工程质量问题,又体现了建筑技术水平问题,就要设法避免出现这类裂缝。
要防止出现裂缝不仅要知道造成裂缝的客观原因(自然规律),还要知道认为的原因。
也就是要知道裂缝的责任方。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根除这些裂缝。
3.2裂缝的责任
现在的设计过分依赖规范、计算程序和标准图。
首先来说,规范不是万能的。
不是设计手册,更不是百科全书。
结构设计规范主要解决的是结构的安全问题。
规范的规定是结构安全的下限,而不是给出优化的设计值。
因此,设计工作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满足规范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解决适用性问题。
以混凝土收缩裂缝问题为例。
一般的设计文件只给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没有针对结构具体情况对混凝土其他质量提出相应的要求。
例如,没有混凝土的收缩量的限制值及与收缩量限制值匹配的后浇带设置。
特别是某些工程师盲目地相信某些补偿收缩发展得很
快。
再者,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根本没有考虑收缩应力得计算模型和计算公式,实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只在第五章中规定了进行温度收缩问题的计算,也没给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
今后的规范修订可能也不会给出相应的计算模型和参数。
这些问题需要设计人员依据设计经验自行解决。
再者,混凝土收缩裂缝与现在设计的板和墙的尺寸越来越大也有关系。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建设的需要,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
住宅的面积也越来越大。
这些都使混凝土梁、板和墙体的尺寸增大。
尺寸大,构件总的收缩量大,容易出现混凝土收缩裂缝。
另一个原因是,泵送混凝土的使用。
泵送混凝土的骨料粒径小、流动性大,收缩量可能相对较大。
不考虑这些差异,盲目沿用过去的设计经验,肯定会出现问题。
结构构件出现裂缝问题后,即使没有偷工减料,施工企业也摆脱不了责任。
在有些情况下,施工企业也是有理说不清。
同一小区内用同一设计图纸施工,有的出现温度裂缝,有的则未出现温度裂缝。
在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已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修复这些裂缝。
因此,施工单位就应该对裂缝问题加以重视,避免出现这类问题。
施工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适用性和施工质量的控制是避免这类问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除此之外,还应根据自己的施工经验提醒设计和建设单位重视这个问题。
当然,出现屋面施工中的偷工减料问题时,施工企业应当承担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
有些情况下,建设方或用户确实应对裂缝问题负主要责任。
盲目地要求加快施工速度,使有些分部工程无法满足质量要求,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
既然设计、施工、建设三方都不能完全推卸责任,那么三方就应该携手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防止问题的发生。
我认为,防止结构构件上出现变形裂缝不是一个尖端的科技问题,也不是十分困难的问题。
只要有关方面予以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变形裂缝问题是可以基本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