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5讲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5讲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不同
理学
对宇宙的 构成看 宇宙万物是由“理” 和“气”两个方面 构成,是一种客观 唯心主义的观点
心学
“心外无物” “心即 理”,离开人的意识, 任何事物都不存在,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的观点
从道德主 张看
人应以外在的“天 理”和为行为规范
人应以 “内心”的 自修、自省达到良 知,从而为善
第四节 清代实学和 近现代新儒学
经世致用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
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 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 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 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 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 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
二、孟子的仁政说和性善论
孟子(孟轲)发展和完善了孔子 “仁”的学说,提出“以德王天下”, 反映出伦理本位的人本主义思想。其 仁政学的内容:制民之产,保民而王,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他还以此区分 “以力服人”的霸道和“以德服人” 的王道。仁政学的基础是性善论,内 容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追求 礼义仁智,必须以义为荣,以利为耻。
一、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的清代实 学
武、王夫之)和晚清二大儒(龚自珍、魏源),以及
代表者有清初三先生(黄宗羲、顾炎
曾国藩。黄宗羲提出“工商为本”和“天赋人权”, 对封建制度作了否定。顾炎武面向现实,提倡“经世 致用”。集古代学术之大成者是王夫之,把古代唯物 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发展到最高水平。龚自珍正视阶 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其历史观表现出发展进化的思想。 魏源编纂《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 找到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曾国藩背负几千年的文化 传统,铸造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偶像;又用实际行 动第一个打开了学习西方的窗口,成为洋务运动的奠
所谓谶语,本义是预言的话(有个成语
叫一语成谶,也就是不经意的一句话竟 然成了预言)。 “谶”是方士把一些自然界的偶然现象 作为天命的征兆编造出来的隐语或预言; “纬”对“经”而言,是方士假托孔子 用诡秘的语言解释经义的著作。
在秦朝,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就利
用谶语制造了“大楚兴,陈胜王”。 汉朝是谶纬之学最兴盛的时期。例如王 莽称帝就利用谶语制造舆论,制作了 “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石碑。
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 实行“举贤良对策” 作用 汉 代 儒 学 的 正 统 地 位 董仲 舒新 儒学 的思 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和孝道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限制土地兼并,轻徭薄赋 儒学 汉武帝 肯定新儒学思想 成为 措施 设立“五经”,教育遂成为儒学所垄断 正统 兴办太学,大大提高儒学地位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体系,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 独尊的地位 结果: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 ──两汉经学神学化
二、谶纬神学与无神论之争
谶符依附于鬼神,纬语 假托孔子,旨在发挥董仲舒 的“天人感应”思想:“天 子受命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而“五百年必 有王者兴”是亡国之君失 “仁”。地震、洪水、旱灾 皆有“天意”,是上天对人 间暴政的警告。无神论者王 充在《论衡》中,批判了官 死星落,人死为鬼,认为人 死形灭,如“无烛燃之火”, 物死不能为鬼,人为何灵魂
影响: 是宋明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 远;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片面强调重义轻利。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六讲
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使中国人拥有 对生他养他的父母发自文化之爱的真诚。 中国人就是靠了这种真诚才具有了在最 艰苦的场合和时刻坚韧地生活下去的勇 气。
孔孟儒家所创立的人学道德精神 在两千多年中,深深成为中华民族 最根本的精神。这种精神一方面使 得中华民族拒绝了宗教的执一狂热, 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华民族远离 了偏执的信仰的意志和彻底的求知 的哲学的探索精神。
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意义:
儒学政治上占统治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
有利 儒家思想的 第二次改造 -----宋明理学哲理化
一、周敦颐与宋明理学的发韧
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主要讨论 “性与天道”。理学的开山祖师、濂溪学派周敦颐 的《太极图说》,描绘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宇宙生 成模式,《易通》和《爱莲说》则阐述了关于人性 论和道德论的问题。他吸收佛学和道家的思想,把 《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 庸》的“诚”,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融为一体,对宇 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以及封建人伦道德等,作了 系统的说明,启迪了张载、二程等门生作进一步的 探索。
儒:人所需要的!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 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 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 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 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 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 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文化沙漠正在侵入东方社会!
在纯粹功利理性主义的西方文化模式支配 下的市场化竞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相互疑惧和残酷无情事实上已普遍渗透到了社 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
这种绝情的文化沙漠及事实现在正 在借着“现代化”的名目侵入东方社会。 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值得警惕并 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四、陆九渊、王守仁的“心本论”
陆九渊(象山)继承孟子的 “万物皆备于我”,主张“心即 理”,一生致力于构造以“心” 为本的思想体系,与朱学形成对 立。王守仁(阳明)在认识上强 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在政 治上强调“欲破山中贼,先破心 中贼”。陆王心学提出“心外无 物”(也无事、无理、无学), 将程朱理学的心物(知行)观发 展为体系完备的主观唯心主义。
三大进步思想家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顾炎武:( 黄宗羲:( 1613 1610 -1682 -- 1695 )江苏昆 )号梨洲 王夫之:( 1619 1692 ), 山人,人称亭林先生。早年参加反对 浙江余姚人。其父黄尊素反对宦官专 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宦官专权的政治活动,后因屡次落第 权而死于诏狱。赴京讼冤途中,以铁 自小留心时务,志在经世。抗清 而绝意科举。清军南下后参加抗清活 锤伤仇人。参加过抗清活动,失败后 失败后,隐居于衡阳石船山著书 动,失败后游历各地,著书立说。 隐居著述。 立说,人称船山先生。
一、董仲舒的神学思想和三纲五常伦理观 儒学由先秦百家争鸣的一家变为“独尊儒术”, 由民间学说变为官方意识,经过了董仲舒的改造。 他以奉天法古为旗号,先王之道为楷模,宣扬王权神授,建构 了天人感应为核心、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体系。他写《春秋 繁露》,为三纲五常的始作俑者。他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作为建立法度、 化民成俗的根本,为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为以儒为宗的 文化提供了蓝本。其理论以父子夫妻的家庭关系为依据,以封 建宗法制为基础,以君亲、忠孝为纽带,以移孝作忠为目的, 实现家族政治化和国家家族化。在义利上,他提倡“正其谊不 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意思是说,做事情的出发点在于它合不合乎儒家的道义(谊就 是“义”的意思),而不是贪图一个功利的结果。 ),维护统 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在政治上,他主张礼乐教化、德政为主、 刑罚为辅。在思想文化上,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 了统一思想的最后一道工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背 景 儒学面临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归儒”的主张 隋唐时 期三教 唐代儒学有有融合的趋势,向理学发展 合一 唐代《五经正义》使儒家经典有了标准读本
儒学的 理论化、 体系化: 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完成 宋明理 程朱 地位 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成为新兴 学 理学 的理学 主张 二程:“万物皆是一个天理”;伦理道德 是天理 就 朱熹 “理气论”和心性论 王阳明 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心外无物 的心学 思想核心:“致良知”、发挥儒家仁的思想 影响:
二、张载的“气本论”和二程的“理本 论” 关中学派张载以“气”为最高范
畴的本体论,从世界观的高度,对人 性起源、善恶归属作了论证,把人性 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他对天文、历算有较深研究,发展了 周敦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洛阳学派 二程(程颐、程颢)则把周敦颐的唯 心主义成分推向极端,提倡“存天理, 去人欲”,因为三纲五常是天理,是 至善的天地之性,与之对立的七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六 欲,皆在扫除之列。他们还将封建纲 常由道德论上升到本体论,以“下顺 乎上,阴顺乎阳”作为封建专制主义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儒家学派的初创──先秦儒学人情化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两汉经学神学化 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宋明理学哲理化 清代实学和近现代新儒学 儒学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初创 ──先秦儒学人情化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及其仁礼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产生于 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孔丘)为代表,经典为 四书五经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经》和《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孔子思想的 核心是仁,“仁”出自《尚书》“予仁若考”(《尚书· 金滕》周公 的祝词中说:“予仁若考”,意思说自己能孝顺祖先,会对祖先 好。 ),后指美好的品德。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 仁”,他以仁释礼,仁礼结合。“礼”首先指社会政治制度,其 次指伦理道德规范。从政治作用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从修养 主体看,恭、宽、信、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从血缘关系 看,孝悌是为仁之本;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仁学” 即“人学”,其特点:一是服务国家政治,二是植根血缘基础, 三是强调伦理本位,四是重视主体能力,五是抑制个性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