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一 教育学考点·学校教育的三要素考点·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考点·教育的起源 考点·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着。

2.孔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着《论语》中。

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 诱导。

3.墨家的墨翟: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重视实践。

同时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4.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

5.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的提倡者。

6.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7.古罗马的昆体良:着有《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着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在这一着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考点·学生的主要权利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

1.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

(1)身心健康权(2)人身自由权(3)人格尊严权(4)隐私权3.财产权一般而言,学生(幼儿)财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继承权、受赠权以及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等。

考点·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和创造性2.连续性和广延性3.长期性和间接性4.主体性和示范性考点·教师的职业素养1.道德素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四个方面的要求:(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4.职业心理素养(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考点·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考点·师生关系的内容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考点·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3.直观性教学原则4.启发性教学原则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6.巩固性教学原则7.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考点·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考点·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2.班级授课制3.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4.现场教学——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5.分组教学6.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7.特朗普制考点·教学评价的种类1.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3.根据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内部评价考点·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考点·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考点·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5.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6.品德评价法(奖惩法)考点·良好班集体的特征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如下特征: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考点·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 1.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6)操行评定(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2.个别教育工作(1)优等生的个别教育(2)中等生的个别教育(3)后进生的个别教育模块二教育心理学考点·知觉的基本特征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考点·记忆的主要类型1.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动作记忆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3.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1)情景记忆(2)语义记忆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1)陈述性记忆(2)程序性记忆考点·遗忘的原因 1.记忆痕迹衰退说2.干扰抑制说3.同化说4.动机说5.提取失败说考点·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

表明了:1.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2.遗忘的发展具有"先快后慢"的趋势。

影响遗忘的影响因素有: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系列位置和识记者的态度。

考点·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1)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2)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2.比较和分类(1)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2)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3.抽象和概括(1)抽象是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2)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4.具体化和系统化(1)具体化: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2)系统化: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考点·情绪和情感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是短暂的,情感是长久的,情感比情绪要深刻。

情绪状态的分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喜悲怒惧)这4种是最基本的情绪又称为原始情绪。

根据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心境的主要特点是空间渲染性和时间弥散性)2.激情,激情是一种短暂而猛烈的情绪状态。

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考点·意志品质和气质1.意志的自觉性2.意志的果断性3.意志的坚持性4.意志的自制性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2.环境规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实现性3.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其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考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考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2.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3.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4.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考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考点·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1.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2.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3.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1)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2)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考点·学习动机理论考点·学习动机的培养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2.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相结合3.适当运用强化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5.科学使用奖赏和惩罚6.正确认识并妥善组织竞赛活动7.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8.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考点·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模块三新课程理念模块四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考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08年修订版)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考点·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包括: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和教师威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