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4期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对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就做出了明确的论述:“善教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一个优秀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对学生的感染是无可估量的。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中学老师沈元,在一节数学课中向学生介绍200多年来难倒无数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时说:“自然科学中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使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哥德巴赫猜想”的深奥。

接着沈元老师又意味深长地说:“我昨夜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真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

”热切的期望,诚挚的信任,亲切的语言,打动了陈景润的心灵,激发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知难而进的欲望,使他从此登上了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漫漫征程,这不正是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所致吗?同样,如果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枯燥的、死板的、没有一点儿生命力,那么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创造思维,反而会泯灭学生心中的火花,甚至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直接影响着、甚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

那么怎样的教学语言才是最有效的呢?
一、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逻辑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教学内容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比如小学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数学概念中的每个“字”、“词”都有特定的内涵,都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

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准确、清晰的数学教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表述。

表述要精炼,用语要规范,不能含糊其辞。

又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更应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

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二、简洁、通俗,富有启发性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表现”。

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精炼的语言把复杂的问题讲明白,把抽象的问题讲具体,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把简单的问题讲得纷乱复杂,把通俗的问题讲得精深玄妙,是课堂教学语言之大忌。

教学语言要做到富有启发性,首先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态度,要包含丰富的感情。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激发学生巨大的潜力,潜力又可以转化为学生在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积极追求。

学生一切美好、高尚的情感体验,都不是靠说教获得的,而教师包含情感的语言是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

其次,教学语言要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诱导学生质疑问难。

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有些教师在讲课时,常问学生“是不是”、“懂不懂”等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根本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甚至有的教师在学生思维受阻时不是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而是说一些“有的同学已经举手了,还没想出来的抓紧了”、“难道只有两个同学知道答案,其他同学都不(下转第34页)
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田戈燕
教学探讨
29
--
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4期
(上接第29页)知道吗”诸如此类制造紧张气氛的语言,更有甚者板起面孔训斥学生,学生哪里还来得半点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创造性思维了。

激励性的语言虽然简单,但学生十分在意,它能增强学生自信,鼓舞学生斗志,激发学生潜能,碰撞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风趣、幽默
要使学生觉得学习“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

例如语文课,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

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教师应当把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看成是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师使用幽默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的方向性、科学性、严肃性相统一。

课堂教学语言要风趣而不失庄重,要诙谐不失典雅,要幽默而不失睿智。

四、形象、优美
要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就要以语言的表现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态度和学习热情。

还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生动地表达教材的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善于把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

在科学课《了解空气》一课的导入中,一位教师先用神秘的语气说:“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专注细听,继而争先恐后地说是风声。

接着教师用舒缓的语气朗诵了一首诗:“谁见过风?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

当树枝摇曳时,风正从我身边走过。

谁见过风?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

当树叶飘落时,风正与我擦肩而过。

”优美的文字描述,让学生欣赏和体会文字的韵律美,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样形象优美的教学语言有着极强的感召力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个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新理念、新思想。

(作者:山东省胶南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简欣)
研活动的过程管理是通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责任意识的强化和行动的示范来保障,因此抓教研组长的师德建设和教学技能培训是关键。

我校在这一方面实践如下:
案例三:
学校在每学期的第17周召开本学期教研组长工作会议,在第十八周的星期三和星期四(常规教研活动日)下午和晚上,分文理学科组进行“校本教研展示课汇报评比”活动。

由“老教协”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评委,学校教科室给出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要求文理学科组全体教师观摩。

通过评比,评选出文理学科组一、二、三等奖。

下一学期开始的第二周,学校再分成文理学科组,由各学科组的教研组长面向全校教师执教“校本教研示范课”。

淡化评比功能,强化示范引领。

这不但展现各学科组的最高水平,同时强化教研组长的示范标杆作用。

从此,我校“说—讲—测—评—思”活动步入正常。

通过调查发现问题,以研究的态度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通过实践进行检验,这本身就是以科研的态度发展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性行为,追求结果但更关注过程性体验。

任何学校都不可能寻找到一劳永逸的教研发展模式,我们自始至终地实践、完善,要善于发现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始终用一种研究的心态审视我们手边的工作,不断提高校本研究的发展定位,切实将校本研究做的真实富有成效,这应当是学校管理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作者:山东宁阳一中教科室;宁阳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吴名)
课程探索34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