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有关人物及事件介绍程婴(—约前583)春秋时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
相传他是古少梁邑(今西少梁附近程庄)人,为晋卿及其子的友人。
三年大夫杀赵,灭其族,朔客与之谋,婴抱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孩儿,后景公听言,立赵氏后,诛屠岸贾,婴则自杀以报杵臼。
郅都,生卒年不详,时期(今省县东南)人。
时任,为文帝侍从。
时先后任太守、、太守。
郅都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对抗豪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侮,使闻风丧胆。
后人对他评价很高,把他与时期的、等名将并列,被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张骞(约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郡(今陕西省)人,中国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开拓通往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葡萄、、、、等等。
鲁仲连(约前305年~前245年)战国时名士。
亦称。
今人。
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
王九年(前257年),围困国都。
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
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
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
7年后(前250年),燕将攻占的聊城。
齐派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
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
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
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
《汉书·艺文志》载有《鲁仲连子》14篇,今佚,仅有清朝辑本。
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是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着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
鲁仲连的生卒年月不见史籍,据钱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
鲁仲连的籍贯亦不可考,司马迁在其《史记》中仅记为“齐人”。
据后人考证,鲁仲连是今天聊城市茌平县冯屯镇望鲁店人。
根据《史记》《战国策》《太平御览》等史籍中关于鲁仲连事迹记载综合考察,鲁仲连一生的活动轨迹大致是这样的:生于聊城,学于临淄,隐居于今桓台、高青锦秋湖附近,游于赵,死于今高青县高城镇。
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今颍上)人,战国时代着名大臣之孙,从小聪明过人,是着名的少年。
小小年纪拜入丞相吕不韦门下,做其才客。
后为秦立功,被拜为上卿。
在地区至原楚国地域很多地区民间都有很多甘罗神像,逢每月初一十五,人们顶礼膜拜,以求地域安宁;在这些地区,人们遇到疑难杂症,都会请甘罗的神灵显灵治病,都会药到病除或得到明确的指点。
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今颍上)人,从小聪明过人,是着名的少年。
他祖父,是一位着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
“相门出才子”,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
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秦国丞相的门下,做他的才客。
甘茂,战国中期名将。
(今)人。
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引荐于。
三年(公元前312),助略定地。
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在齐国任。
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
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
后卒于魏国。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着名的政治家和。
其具体生卒时间不详,然与邹忌同时,略长于孟子,主要活动在齐威王和齐宣王之际。
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着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淳于髡(kūn)(约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齐国(今山东省)人。
齐国,用为客卿。
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还多次以特使身份,诸侯之间,不辱,不负君命。
公元前349年,楚国侵齐,他奉命使赵,说服了,得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闻风,不战而退。
政治思想上,他主张益国益民的功利主义。
在同就“礼”与“仁”的两次论战中,鲜明地表现了他这一立场。
称赞他说:“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
”所着《》今已失传。
司马迁《史记》说他“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并将之将来《》之首。
当政初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国政荒乱,群臣莫敢谏。
淳于髡针对齐威王好隐语的特点,对齐威王说:“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齐威王明白他的用意极其惊讶,用隐语回答说:“此鸟,。
”从此振作起来,治理朝政,收复失地,使齐国又强大起来。
齐威王八年(前349年),楚国出兵伐齐。
齐威王命淳于髡带“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向求援,淳于髡向赵王利害关系。
请其出兵。
赵国当即派“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援齐,楚国闻之,连夜撤兵。
齐威王大喜,在后宫摆宴庆贺胜利。
当齐威王问其能饮几杯酒时,淳于髡借机又一次讽谏说:饮酒可多可少,但“酒极则乱,,万事尽然”。
齐威王更加相信淳于髡的话,从此罢长夜之饮,除淫靡之风。
淳于髡一生机智、幽默、直言敢谏,能言善辩,出使不辱使命,属乱世贤臣范蠡(lǐ),字少伯,汉族,楚国(今河南)人。
末着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
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
帮助勾践兴,灭,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中国之鼻祖。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毛遂(前285年-前228年),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鸡泽人,同样也为的始祖),其身为赵公子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
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九年,他自荐出使,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公元前257年,派兵围攻赵国邯郸。
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名文武随同前往,已选中十九人,尚缺一人。
这时,门客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
问:"毛先生至赵国几年"遂答:"三年"。
平原君又问"先生若为圣贤之辈,三年未曾被人称诵,是先生无才能也。
"毛遂答: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
平原君心悦诚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国至楚国后,平原君赞颂毛说:"毛先生一至楚。
而使赵重于,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将毛遂视为上客。
后人将这段称为""。
用于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毛遂后卒于薛,葬于邯郸市广府古城郊区,现存毛公祠一处。
孙膑,生卒年不详,时期,代表人物。
汉族,孙膑生于阿、鄄之间(今、北一带)。
是的后代。
孙膑曾与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和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孙膑是后代,曾与庞涓为同窗师从学习兵法,深谙《》后为将军,因嫉贤妒能,恐孙膑取代他的位置,骗孙膑到魏使用奸计,孙膑被处以。
[1]齐欣赏其兵法韬略后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被善而客待。
后通过被引荐与齐威王任为军师。
,身居辎车,计杀庞涓,打败魏军。
着作有《》,部分失传。
1972年山东省中挖掘出土有《孙膑兵法》残简,现藏于临沂金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其书有一万一千余字。
[2-3]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着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西北的。
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
果然诱使魏将赶回应战。
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时的损失,进攻弱小的韩国,使其向齐国求救而引发的一场齐魏战争。
中国时期,齐军在歼灭军的着名。
二十八年(公元前341),魏发兵攻,韩向求救。
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
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
齐威王以为主将,,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战法(见),率军直趋魏都(今河南),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
这次战役中利用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着名战例。
田忌(生卒年不详)。
妫姓,田氏(亦作陈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
战国初期名将。
田忌以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的军事韬略,向举荐孙膑,威王任为军师。
在一次赛马时,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的法。
公元前354年,发生,魏国攻打,派兵相助,田忌为司令,为参谋,结果以“”的兵法大胜。
公元前341年,发生,魏国攻打韩国,派兵相助,仍由田忌为司令,孙膑为参谋,孙膑仍进军魏都大梁,用“之计”,让大将轻敌深入,结果庞涓被杀,齐国大胜。
同年,被齐相用陷害,田忌无法澄清于事,则逃亡。
井陉之战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之战,是楚汉战争大将指挥的,在井陉口(今井陉东)一带对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
在这次中,韩信以不到3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20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活捉赵王歇,灭亡了项羽分封的,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李广汉族,(今天水市秦安县)人,中国时期的名将。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
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
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
匈奴畏服,称之为,数年不敢来犯。
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荆轲,字次非,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推荐给,拜为上卿。
秦国灭,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fánwūjī),荆轲只好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与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头颅,献(今、、一带)之地图,,不中,被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