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摘要】:背包旅游作为一种时尚的自助旅游形式,为有相当独立旅行能力的旅游者所钟爱。
丰富的网络资讯和精良的装备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背包客向他们未知的世界进发。
国内背包旅游的火爆让学者很难回避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无论是学界、业界还是政界,对这一领域的认知很少。
本文是国内第一次对背包旅游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希冀通过本研究弥补这一领域内的研究空白,在理论认知上,搭建有关背包旅游的理论框架;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为政府决策提供战略依据和策略支持。
全文共分9章。
第1章导论,开篇介绍研究缘起和研究背景,阐明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通过文献综述回顾背包旅游研究的进展,从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对背包旅游的已有研究进行理论审视,总结和提炼有关背包旅游研究的理论视野,并指出其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3章确立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4章首先界定背包旅游和背包旅游者的定义,厘清背包旅游者与其他类型旅游者的区别;然后从国际范围内考察背包旅游发展的历史,分析其空间格局和基本规律,进而过渡到对国内背包旅游实践发展的回溯,归纳其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目的地分布特点。
本章最后一部分比较国内外背包旅游发展的不同特点,指出两者在历史背景、旅游流向和产业引导上的差异。
第5章是本文的关键部分,该章利用国际旅游组织和笔者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对背包旅游的主体——背包旅游者群体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主要针对两大群体进行分析:一为国际背包旅游者,包括旅华的国际背包旅游者,二为国内背包旅游者。
从人口统计和社会行为两方面将两者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
第6章根据第5章的分析结果,阐述这一群体的战略价值,也即背包旅游对中国对总体影响,揭示他们的市场性及其对中国旅游发展的意义。
第7章是本文的又一核心部分,把对背包旅游的影响讨论,从第6章整体影响,缩小到对一个特定背包旅游目的地区域的个别影响,聚焦于滇西北的虎跳峡地区,以该地区的徒步旅游路线为案例,对背包旅游者作用于当地社区的影响进行研究。
第8章是前述实证研究结果的最终落实,架构我国背包旅游建设的支撑体系。
第9章归纳本文研究成果,并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
本章对研究成果的归纳不止停留于对每一章基本论点的概括,而是将所有章节串联思考后,精炼出的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选题创新。
这是国内首次以“背包旅游”为研究内容的论文。
她为国内这一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开辟了另一扇窗户——虽然这是一面不大的窗户,但窗户外透过的,是将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法纳入人文地理学和旅游学的分析框架后产生的些许光芒。
其二,方法创新。
从总体研究方法来讲,本文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兼顾了地理学和市场学的视角,这在国内同一领域的研究中并不多见。
但在国外,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背包旅游的学者占绝大多数,较之这些研究者,本文的推陈出新在于将定量和定性研究、比较性研究和情景性分析、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等方法和发展论观点贯穿全文,这在目前所有的有关背包旅游研究中是绝无仅有的。
其三,内容创新。
本文是为数很少的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对本土的背包旅游者及其影响的研究,拓宽了这一主题研究的地域和范围。
文章最重要的结论是:(1)对旅游涵化理论的修正。
当旅游者是懂得尊重东道主社会和文化传统的外来势力时,外来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强化一个族群的重构与认同——背包旅游者就是强化当地族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旅游目的地良性发展的正面的和积极的力量。
(2)文化自信是可以部分取代“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旅游条件,工作和闲暇也未必严格对立——背包旅游者的“文化自信”和基于文化自信的旅游行动能力,使得“穷亦可游”;“工作着的旅行者”和“旅行着的工作者”也挑战着“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是旅游必要条件”的旅游学基础理论。
(3)背包旅游者的积极和慵懒活动交替出现,旅游路线体现为城镇-乡村之间的不断切换,其空间移动深入腹地基层社区,目的地热点集中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边远地区,是乡村社会的有力建设者。
(4)背包旅游者是有市场意义的旅游群体,他们的经济和社会行为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我国的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突出意义,应当定位为我国的先导类客源。
政府要有意识地引导中国背包旅游市场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发展,在战略和策略上确立起背包旅游建设的支撑体系。
在市场开发的优先顺序上,可以适当先向发达国家的背包旅游市场倾斜。
(5)背包旅游是我国基础条件差、风景资源级别高的贫困和落后地区发展旅游的最佳形式。
在人性化的主客交往下,背包旅游者首先扶持了乡村社区精英。
在背包旅游者和乡村精英的共同影响下,当地社区在经济、文化、观念上得到全面提升,并开始建立起整合外来文化影响的能力。
背包旅游者是帮助落后地区的农民摆脱物质和观念贫困、实现能力建设的“推进器”。
【关键词】:背包旅游背包旅游者中国虎跳峡徒步路线【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F592;F224【目录】:论文摘要6-8ABSTRACT8-18第1章导言18-251.1研究背景和缘起18-231.1.1方兴未艾的中国城市新人群后现代生活方式——一个现实与哲学背景18-191.1.2日益涌现的多元化背包旅游接待地及设施——一种喜忧参半的发展形势19-211.1.3循序渐进的个人参与式背包旅行体验——一个个人兴趣的研究动因21-221.1.4走向互动的人文地理与其他社会科学——一门多元化的研究学科22-231.2研究目的和意义23-251.2.1探索中国背包旅游现状231.2.2对中外背包旅游进行跨区域比较,丰富已有研究视角231.2.3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府决策依据23-25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25-522.1文献检索方法和过程252.2已有研究的回顾25-412.2.1背包旅游者的演进轨迹和内部动力机制27-352.2.1.1背包旅游者的概念——从非市场化到市场化观念的转换27-292.2.1.2背包旅游者的动机利行为——辗转于传统和后现代之间29-332.2.1.3背包旅游者的支持体系——渐进的多样化33-352.2.2背包旅游的外部影响35-412.2.2.1背包旅游的单向影响35-372.2.2.2背包旅游中的交互关系37-392.2.2.3应对背包旅游的外部影响39-412.3已有研究的理论框架41-472.3.1作为目的地社会和人民的涵化和发展形式的背包旅行42-442.3.1.1涵化理论42-442.3.1.2另类旅游的形式442.3.2作为旅行者的现代世俗仪式的背包旅行44-472.3.2.1通过仪式理论44-452.3.2.2真实性理论45-462.3.2.3舞台真实理论46-472.4对已有研究的评价47-522.4.1研究方法和研究战略有待提升47-492.4.1.1过程性研究不足47-482.4.1.2情景性研究不足482.4.1.3比较性研究不足48-492.4.2研究地域和研究范围亟待拓宽49-502.4.2.1亟须开展关于发展中国家背包旅游的本土研究492.4.2.2亟须开展背包旅游的多维影响研究49-502.4.2.3亟须开展贴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背包旅游策略研究502.4.3理论深度和学科广度有待挖掘50-512.4.4部门参与亟待加强51-52第3章研究设计52-583.1研究方法52-563.1.1研究方式及其性质52-533.1.1.1调查研究523.1.1.2实地研究52-533.1.1.3文献研究533.1.2研究方法和技术53-563.1.2.1观察法53-543.1.2.2问卷法54-553.1.2.3访谈法553.1.2.4数理统计方法553.1.2.5特尔菲法55-563.2研究框架和内容56-58第4章背包旅游发展的中外比较58-994.1背包旅游和背包旅游者58-614.1.1背包旅游和背包旅游者的含义58-594.1.2背包旅游者概念的廓清59-614.1.2.1背包旅游者和自助旅游者59-614.1.2.2背包旅游者和其他类型旅游者614.2国外背包旅游发展的状况61-714.2.1国外背包旅游的发展历史624.2.2国外背包旅游的发展现状62-684.2.2.1大规模的背包旅游市场62-634.2.2.2有力的政府支持、政策保障和产业引导63-644.2.2.3健全的背包旅游配套设施和专业的背包旅游服务644.2.2.4成熟的背包旅游指南类书籍64-684.2.3国外背包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68-714.3国内背包旅游发展的状况71-964.3.1国内背包旅游的发展历史71-764.3.1.1国内的背包旅游和户外运动71-734.3.1.2国内的背包旅游和青年旅馆73-754.3.1.3国内的背包旅游发展的深层原因75-764.3.2国内背包旅游的发展现状76-894.3.2.1背包旅游接待的基础设施缺乏76-804.3.2.2准确实用的自助旅游信息贫乏80-834.3.2.3自助旅游配套服务匮乏83-884.3.2.5规范的管理保障机制和法律法规缺位88-894.3.3国内背包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89-964.4中外背包旅游实践发展的比较96-974.4.1历史背景964.4.2旅游流向96-974.4.3产业引导974.5小结97-99第5章背包旅游者的群体研究99-1375.1国际背包旅游者99-1135.1.1人口统计特征99-1015.1.1.1国际背包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99-1005.1.1.2旅华国际背包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1005.1.1.3人口统计特征比较100-1015.1.2心理行为特征101-1135.1.2.1旅行动机101-1035.1.2.2旅行经验103-1075.1.2.3预算情况1075.1.2.4结伴方式107-1085.1.2.5安全敏感度108-1095.1.2.6旅行时机和重游率109-1105.1.2.7旅行弹性1105.1.2.8设施替代性110-1115.1.2.9对其他旅行者的态度111-1125.1.2.10阻碍旅行的因素112-1135.1.2.11旅行对于国际背包旅游者的影响1135.2国内背包旅游者113-1295.2.1国内背包旅游者的统计定义113-1155.2.2人口统计特征115-1205.2.2.1性别年龄115-1165.2.2.2职业构成116-1175.2.2.3学历层次1175.2.2.4收入水平117-1185.2.2.5客源分布118-1195.2.2.6家庭结构119-1205.2.3心理行为特征120-1295.2.3.1旅行动机120-1215.2.3.2旅行经验121-1225.2.3.3预算情况122-1235.2.3.4结伴方式1235.2.3.5安全敏感度123-1245.2.3.6旅行时机和重游率1245.2.3.7旅行弹性1245.2.3.8设施选择124-1265.2.3.9对其他旅行者的态度1265.2.3.10旅行活动126-1285.2.3.11旅行制约因素1285.2.3.12背包活动对国内背包旅游者的影响128-1295.3中外背包旅游者的比较129-1365.3.1相同处及其原因分析129-1315.3.1.1人口特征方面1295.3.1.2行为特征方面129-1315.3.2相异处及其原因分析131-1365.3.2.1年龄层次131-1325.3.2.2消费能力132-1335.3.2.3旅行成熟度和耐受性133-1365.4小结136-137第6章背包旅游者的战略价值137-1476.1背包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经济意义137-1436.1.1背包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总量可观137-1396.1.1.1市场规模大137-1386.1.1.2单位人次的旅游支出高138-1396.1.2对目的地的经济贡献率高139-1406.1.3推动目的地经济的公平发展1406.1.4”老少边山穷”地区发展旅游的首选客源140-1416.1.5促进旅游时空分布的均衡发展141-1426.1.6带动高端探险类旅游产品开发142-1436.2背包旅游者社会行为的生态和社会意义143-1466.2.1维系生态和文化敏感区的原真性143-1446.2.2实践生态旅游的科学内涵144-1456.2.3扩大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145-1466.2.4提升经济落后地区居民素质,保存当地纯朴民风1466.3小结146-147第7章背包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147-1787.1案例的选取1477.2虎跳峡地区背包旅游发展的背景147-1517.2.1区域背景——滇西北地区背包旅游的发展概况147-1487.2.2个案背景——虎跳峡背包旅游发展的背景148-1517.2.2.1虎跳峡徒步路线概况1497.2.2.2虎跳峡徒步路线的形成历史149-1517.3虎跳峡地区背包旅游的社会经济影响151-1657.3.1正面影响151-1637.3.1.1客栈经济的繁荣151-1557.3.1.2主客关系的融洽155-1607.3.1.3观念形态的提升160-1617.3.1.4社区关系的和谐161-1637.3.2负面影响163-1657.3.2.1旅游设施的大型化和”现代化”164-1657.3.2.2旅游服务的庸俗商业化1657.4小结与思考165-1787.4.1背包旅游是另类旅游和ST—EP的极佳实践模式165-1677.4.1.1旅游扶贫、另类旅游和ST—EP165-1667.4.1.2背包旅游是自下而上的ST—EP极佳实践模式166-1677.4.2对于旅游涵化理论的思考167-1787.4.2.1涵化是否必然意味着庸俗商品化167-1687.4.2.2目的地社区的文化整合能力是良性涵化的关键168-178第8章背包旅游发展的对策178-1978.1背包旅游支撑环境建设的政府战略178-1858.1.1政府的角色定位1788.1.2背包旅游市场的战略地位178-1798.1.2.1背包旅游市场的整体定位1788.1.2.2国内外背包旅游市场的差异定位178-1798.1.3背包旅游的政策制度建设179-1858.1.3.1网络信息和服务的制度179-1818.1.3.2旅游安全保障制度181-1838.1.3.3鼓励休假和旅行的制度183-1848.1.3.4背包旅游的海外促销政策184-1858.2背包旅游支撑环境建设的行业策略185-1968.2.1住宿业185-1888.2.1.1合理规划布局经济型住宿设施185-1868.2.1.2提升青年旅馆的竞争力186-1888.2.2交通部门188-1898.2.2.1针对不同背包旅游目标市场项目和服务的设置1888.2.2.2旅游交通信息的规范化和透明化188-1898.2.2.3公交旅游线路的合理安排1898.2.2.4旅游交通安全和服务意识的提高1898.2.3旅游景区189-1928.2.3.1旅游环境非人工化1908.2.3.2旅游教育科学化190-1928.2.4背包旅游产品的开发192-1948.2.4.1多样化的户外运动与探险旅游产品192-1938.2.4.2小团队科考类自然旅游产品1938.2.4.3民风民情体验类旅游产品193-1948.2.5旅行出版业1948.2.6旅游网站194-1968.2.6.1确保网站信息的准确和有效194-1958.2.6.2提供旅行者更便捷的旅游电子商务服务1958.2.6.3提高对背包旅游者服务的内容设计195-1968.2.6.4推广网络实时互动,增进民间参与和官民交流1968.3小结196-197第9章结论197-2049.1主要研究成果197-2019.1.1研究方法上的进展197-1989.1.1.1量的方法和质的分析的统一1979.1.1.2比较性研究和情景性分析的运用1979.1.1.3过程性研究的补充197-1989.1.1.4发展观点的渗透1989.1.2研究视角上的拓宽1989.1.3研究内容上的成果198-2019.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01-2049.2.1背包旅游对客源地的影响2019.2.2关于背包旅游者目的地的更多案例研究201-2029.2.3背包旅游发展的趋势研究202-204参考文献204-217附录1孤独星球2005年的问卷调查217-224附录2国内背包旅游者的调查问卷224-230附录3旅华国际背包旅游者的调查问卷230-234附录4专家访谈录(部分)234-238附录5背包旅游者和其他自助旅游者访谈录(部分)238-254附录6与虎跳峡当地居民的主要访谈结果记录254-263附录7虎跳峡徒步路线手绘图263-265附录8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265-266后记266-26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