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历史篇期末考试试题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历史篇期末考试试题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中华文化(历史篇)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1、杜宇: 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2、《随园食单》;《随园食单》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

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

3、春秋大一统: 西汉董仲舒提出的。

董仲舒的社会理想是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安定社会。

大一统是他所述《春秋》的根本含义。

4、中体西用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

二、列举题(20分,每题5分)1、成都茶馆的社会功能。

2、西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3、司马迁《史记》对中国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不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开创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我国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不但是中国史学家之父,也是全世界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

4、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三、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1、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异同。

2、西方文化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有哪些?3、试就家乡的饮食风尚,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质。

四、论述题(30分,选做1题)1、从地名的命名看成都的街名及其命名特点。

2、今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对中国有何意义?试就文化传播、国力宣扬、民族自尊等方面,直抒己见。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1、换亲婚:换亲婚两个男子,甲把自己的妹妹给乙为妻,交换乙的妹妹做媳妇,这就叫换亲婚,即“换亲”。

2、祢庙:先祖和先父。

亦泛指祖先。

庙(廟)miào 供奉祖先的房屋3、生辰星占4、乡试: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二、列举题(20分,每题5分)1、烝(zheng)报婚的含义及其实例。

中国古代婚俗的一种。

古籍中所说“烝”是指父亲死后,儿子娶庶母;“报”是指: 兄、叔死后,弟娶寡嫂,侄娶婶母。

起源于奴隶制社会,曾经是符合上层社会道德规范的制度与习俗。

例如:宋国公子鲍之娶襄夫人,公子鲍为其庶孙,后来襄夫人派人杀死嫡孙昭公,立公子鲍为宋君。

2、纳彩和纳征的俗称: 纳采俗称“定亲”,纳征又称“纳币”,俗称为“完聘”,是六礼中最关键的一项。

附注:【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此为六礼。

古代的婚姻礼仪。

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八股文的结构:“破题”、“承题”、“起讲”、“领题”、“题比”。

“起比”、“中比”、“后比” ”、“束比”、“落下4、列举五个黄道星宫。

白羊宫、金牛宫、狮子宫、巨蟹宫、天秤宫、双子宫、室女宫、三、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1、科举制度的历史贡献。

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及其现代价值,科举是中国古代最为健全的文官制度。

它渊源于汉,始创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两代。

如果从隋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废除, 科举制度在中国有整整1 300年的历史。

可谓是深入人心,不仅如此,科举制度还曾“出口”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对东方文明的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科举制度也传到了西方,并且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文官制度就脱胎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2、书院的办学特色。

1.灵活多样的经费筹集方式,2.院址地理位置优越,强调修生养性的理念3.名师主讲,兴学重教,风气浓厚4.办学模式灵活,教学管理科学3、什么是大传统、小传统?:大传统与小传统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1956年出版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的一种二元分析的框架,用来说明在复杂社会中存在的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传统。

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是指在农村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文化。

四、论述题(30分,选做1题)1、“六礼”各程序的要略和婚礼的价值。

要略:中国从周朝开始就规定了婚礼的严格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因为婚礼需要六个程序,简称“六礼”。

古人云:“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

”即:完成了婚礼的,是合法婚姻,受法律保护,没有完成婚礼的,是非法同居,不受法律保护。

价值:中国式传统婚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用固定的程序和仪式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所有程序和仪式都是都是为了教育和约束新郎、新娘严肃对待婚姻问题,防止草率结婚,轻率离婚,认真履行夫妻义务,勤俭持家,孝敬父母,亲友和睦、邻里互助、以构建和谐社会。

2、传统书院的历史贡献。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1、瓦子: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舍”,是一种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

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

2、瓮城:【解释】大城外的小城,用来加强防御引申-翁中捉鳖3、《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

译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二、列举题(20分,每题5分)1、列举出三位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2、苏轼曾经仕宦过的三座城市: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3、列举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至少列举五个)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4、简要列举不同学科对“城市”的概念界定:1、经济学: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2、社会学: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3、地理学: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三、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1、在古代中国,为什么统治者代表的“政治力量”和读书人所代表的“文化力量”之间会形成一种相互依靠又相互冲突的关系?2、中国古代城市中茶馆、酒肆的主要功能。

3、谈谈佛教传入对中国古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什么影响?四、论述题(30分,选做1题)1、论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在空间形态上的演变。

2、梁启超评论曾国藩实现了古代士人孜孜追求的三不朽的伟业。

请你以曾国藩为例,谈谈你对三不朽的认识与评价。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1、观象授时: 观测天象以确定时间。

早在4300年前古人就已经能“观象授时”,并确定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

“观象授时”这一术语是清代毕沅在《夏小正考证》中首先提出来的2、姑舅表婚: 所谓"姑舅表婚"就是姑与舅的子女互为婚配,这是一种近亲婚配方式。

3、誊录:所谓“誊录”是指把考生的卷子按原来的内容派专人全部誊录一遍,然后把誊本送考官审阅,目的在于防止考试舞弊。

誊录制度首次使用是在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至景德四年(1007年)颁定《亲试进士条例》(科举术语)4、破题: 唐宋时应举诗赋和经义的起首处,须用几句话说破题目要义,叫破题.明清时八股文的头两句,亦沿称破题,并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式。

二、列举题(20分,每题5分)1、纳彩和纳征的俗称。

2、中国古代代表东南西北四方的四种神兽。

3、科举考试的流程(以清代为例)。

先参加院试考秀才,成为秀才后参加乡试考举人,考上举人参加会试成为贡士,成为贡士后参加殿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4、近代教会书院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三、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1、八股文的是与非。

:(一)要求生徒恪守儒家正统,以宋儒,尤其是程朱一派理学家的传注为准则,否则便为"异端邪说".并且,还提出"今后务须颁降《四书》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五经》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性理》"诸书,从而以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支配人们的行为.(二)严禁生员议论"天下利病",不许对当世政治有任何评说.这就使生员只能将精力放在互相观摩,切蹉八股文字上,后来的文人结社即起源于此。

2、婚姻的四重含义。

:婚姻是指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一男一女互为配偶的结合。

其含义是:1、婚姻必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

2、婚姻是男女双方以终身共同生活为目的的两性结合。

3、婚姻须为一男一女的结合。

4、男女的结合必须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才具有夫妻身份并受到相应保护。

一夫一妻制,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婚姻关系,有利于对子女的抚育,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

3、古代观象授时的标准星有哪些?冬季: 北河. 三天狼。

参宿四..春季:。

大角。

角宿一。

轩辕十四。

夏季:。

心宿二。

织女。

天津四。

秋季。

车五二。

北落师门。

毕宿五四、论述题(30分,选做1题)1、余秋雨曾说:“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的时候叫做又爱又恨。

”你的态度呢?试结合科举制度的特点、功用和影响等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2、“六礼”各程序的要略和婚礼的价值。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1、观象授时2、士:本义指一切成年男子.后来常用于贵族官员的统称. / 士,是作为封建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

3、糊名:糊名在宋代常称为“弥封”,就是要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作弊。

糊名法起源于中国古代隋朝的科举考试,(科举术语)4、乡试: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二、列举题(20分,每题5分)1、列举中国古代代表东南西北四方的四种神兽。

/: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2、“一夫一妻”含义。

是指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个妻子,一个女人只能有一个丈夫,即一男一女结为夫妻配偶的个体婚姻的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