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本农田及保护方面的知识

基本农田及保护方面的知识

基本农田及保护方面的知识一、基本农田概念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应该说,基本农田是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称之为“吃饭田”、“保命田”。

该词的最初提出是在1963年11月举行的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即“通过水土保持,逐步建立旱涝保收、产量较高的基本农田”。

之后,虽然在不同文件中有不同的提法,但基本农田的中心内容没有变化,即高产稳产田,强调了基本农田与一般耕地之间的质量差异,反映的是土地的内在肥力和生产特征。

国务院1994年颁发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给基本农田下的定义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是耕地的一部分,而且是高产优质的那一部分耕地,并非所有的耕地都是基本农田。

一般来说,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都是基本农田。

老百姓称基本农田为“吃饭田”、“保命田”。

二、基本农田划定范围下列耕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①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②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③蔬菜生产基地;④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⑤国务院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耕地的80%以上。

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县级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予以公告,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档案,并抄送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标志。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或者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三、基本农田保护方面的措施对基本农田进行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基本农田数量保护。

a.基本农田保护区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占用。

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b.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占用单位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基本农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c.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

经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满一年未使用而又可耕种并收获的,由原耕种的单位或个人恢复耕种,也可由用地的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经国务院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交由原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重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可以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

②基本农田质量保护。

a.利用基本农田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保持和培肥地力。

国家提倡和鼓励农业生产者对其经营的基本农田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b.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办法,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并建立档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定期评定基本农田地力等级。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地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监测网点,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基本农田地力变化状况报告以及相应的地力保护措施。

c.凡是向基本农田保护区提供肥料或城市垃圾、污泥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基本农田环境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基本农田保护区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国家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具体措施包括:①在体制上,国家成立国土资源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成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

②在机制上,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制度,尤其对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严格控制,从严审批。

同时,国家对新增建设用地征收土地有偿使用费,对占用耕地征收耕地占用税,采用经济手段建立占用耕地的调控机制。

③在法制上,对非法占用耕地,造成耕地大量毁坏,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把耕地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

④在管理上,国家依法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乡(镇)人民政府必须依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四、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制定的有关规章对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作了规定。

这些制度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将基本农田保护作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排、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

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予以公告。

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制度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必须补划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

禁止破坏和闲置、荒芜基本农田制度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要承担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

要通过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将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地块,并作为考核政府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基本农田监督检查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定期组织土地、农业及其他有关部门对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贾汪区基本农田保护制度:(1)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保障全区基本农田面积和质量的稳定,促进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所称基本农田,是指依照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按照上级人员政府下达的指标,实际划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3)、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个不准”(一)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林粮间作以及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二)是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四)是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五)是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以外,不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

(4)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

(5)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一律不安排新建非农建设项目,现有各类非农建筑物、构筑物也不得进行改建或扩建,建筑物、构筑物废弃拆除的,其土地要及时复垦为耕地。

五、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管理过于僵化。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尽管经过多方面调查论证,力求科学合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当这些情况发生时,现行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缺乏合理调整的空间。

如因自然灾害等因素使基本农田遭到毁坏,短期内又无法恢复,导致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有效耕地面积不足而又长期得不到补充;部分通过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新增加的优质耕地,长期不能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实行更有效的保护等。

2.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制不完善。

现行基本农田保护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是由上而下逐级下达的刚性指标,这个指标往往与各地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很难通过一次性规划全面、合理地划定规划期内的基本农田。

同时,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一经批准,凡涉及基本农田调整的,都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这虽然体现了国家对基本农田保护的高度重视,但材料还是由地方上报的,中央政府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详细审查。

同时由于报批程序繁琐,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需要通过规划调整才能解决的问题,往往难以及时得到解决。

3.基本农田保护法规不健全。

表现为:对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调整完善,缺乏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运作程序性规范;在基本农田质量定期检测、基本农田动态调整验收审查、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审核报批等方面还缺乏一系列规范制度,对弄虚作假或审查不严的行为缺乏责任追究制度;与基本农田保护有关的各部门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

基本农田保护是各级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虽说政府各部门都在齐抓共管,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还只是国土资源部门在管,其他部门的工作还没有真正到位。

4.缺乏基本农田保护资金。

虽然部分地区和部门已经解决了基本农田保护基金,但这只是各地“各显神通”的结果,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政策保障,没有明确的资金来源渠道,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难以正常运行。

基本农田保护在保证制度严肃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制度执行的实际效果。

六、解决问题的措施:1.上级政府定期组织对下级政府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对下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另一方面要通过走访群众等形式,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监督作用,对于违反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行为做到早知情、早查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