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炎培生平

黄炎培生平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黄炎培,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

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

曾字楚南(一作号),改字韧之(辛亥年在上海赵凤昌惜阴堂讨论国事会议记录签署。

后见1915《学生会会报》、1917杭州《教育周报》),一作讱之,,又改任之(署见《学生会会报》),别号观我生,笔名抱一(见《小说月报》)、同父(见解放前《展望》)影射名王培芝(见龙公《江左十年目睹记》),人称珐琅博士(早年欲以抵制舶来品的搪瓷器皿,曾在中华职业学校设置珐琅科,附设珐琅工场,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口号,以致遭到少数人的讥刺为“珐琅博士”)。

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

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

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

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

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

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

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

期间,开始接触严译《天演论》等新学书籍。

次年在乡办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

1905年参加同盟会。

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

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省教育会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

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

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个月。

随中国游美实业团体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座学校,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5年4月,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赴美报聘,考察教育,撰写《旅美随笔》。

黄炎培还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

每次考察均有记录,并结集出版。

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

“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

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

”所以,他都是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考察。

1917年赴英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

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

此后数十年时间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来展开。

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

曾参与起草1922年学制,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和筹办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筹备主任(现河海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国通讯》﹐宣传爱国主义﹔组织上海市民维持会(后改为上海地方协会)﹐支持淞沪会战。

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

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

同年7月应邀访问延安。

写成《延安归来》一书,如实介绍延安。

194 6年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

至1949年前,先后又创办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

19 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

骨灰安放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维钧的骨灰也安放于此。

黄炎培文章峭拔清健、傲岸不群。

笔歌墨舞、酣畅淋漓。

诗初学温、李,继复寝馈李、杜。

思力沉厚,趣味隽永,章调铿锵。

兴到落笔,虽语必工,富于著述。

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中国商战失败史》(合作)、《中国教育史要》、《黄海环游记》、《断肠集》、《蜀道》、《抗战以来》、《延安归来》、《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八十年来》、《南洋华侨教育商榷书》、《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中国关税史料》、《对外贸易史料》、《淞沪抗日史料》,诗集《断肠集》、《苞桑集初稿》、《红桑》等。

家乡故居建有纪念馆。

[编辑本段]往事略集■早年神交,听黄讲演黄炎培生在一个既无田地又无房产的塾师家庭。

家道中落,13岁失母,17岁丧父。

其父黄叔才,本地庠生,先在乡设塾授徒,后到吴大澄(曾做广东、湖南巡抚,东河道总督)幕府当秘书,1894年病故。

其母孟樾清,南汇地主孟荫余之女,1891年病故。

9 岁起到外祖父家读私塾,常常利用姑父沈肖韵家丰富的藏书广读博览。

1898年读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初步接触了西方文化,了解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父母去世后,为生活所迫,他作过百货店的临时售货员、塾师,一面劳作,一面读书和习作诗文。

由于诗文作得好,得到川沙周浦镇王筱云赏识,王将女儿嫁给他为妻。

1901年秋,黄炎培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首届),选学外交科。

特班总教习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他不但教学生读书、作文,还教学生日文和练习演说。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给黄很大影响。

1902年秋,黄炎培到南京应乡试,中了举人。

不久,学校发生风潮,学校总办将南洋公学解散。

黄遵照蔡元培的教诲回川沙办学,1903年开始在家乡办学,1903 年春他主办的川沙小学堂开学。

他一面办学,一面作“唤醒民众”的工作,每周举办公开演说会,宣传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还时常到别处讲演。

1903年6月18日,黄炎培等应邀到南汇县新场镇演说,由于地方痞棍诬告他们毁谤皇太后、皇上,南汇县知事于6月23日将黄等4人逮捕。

因得到上海基督教堂牧师营救,在6月26日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联署“就地正法”的电令到达前被保释出狱,随即乘船离开上海,亡命日本。

1905年秋在上海由当时任中国同盟会上海分部主盟员的蔡元培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次年因蔡赴德国留学,黄接任了蔡的职务。

1906年创办浦东中学,在当时与北方的南开中学齐名,获得“北南开、南浦东”的美誉,又陆续参与创办东吴大学(今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若干大学。

1907 年有人密告两江总督端方,谓黄炎培潜回上海运动杨斯盛办浦东中学,宣讲排满革命。

端方饬江苏提学使毛庆蕃彻查。

由于毛看重黄的才学,又有杨斯盛的担保,便下发公文,说不准“再有人根据旧案控告黄炎培革命”。

1909年,黄任江苏省谘议局常驻议员。

1910年任上海工巡捐局议董、江苏地方自治筹备处参议。

1911年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后,黄在苏州任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

1912年冬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

1914年张勋任都督,黄辞职离南京返上海,任《申报》记者,始号抱一。

1917年创办职业教育,当代我国的著名人士中有一些曾从师过黄炎培或黄所开办的学校,如左联五烈士中的胡也频、殷夫,数学家华罗庚,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罗尔纲,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核弹之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董纯才,乒乓球教练付其芳,影星秦怡、陈述等,蒋介石也慕名送来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

在溪口蒋家至今保存着蒋经国在浦东中学的文字。

1920年,美国哲学大师杜威博士应邀来华,五月黄邀杜威在上海举行讲座。

布告一发出,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听讲。

杜威推崇实用主义,而黄则主张教育要务实,因此,俩人在教育理念上有吻合之处。

黄在讲演中极力抨击传统教育的问题,根据自己掌握的数字,每百名中学毕业生中,升学的有多少、失业的有多少,数字详实、有理有据,说明了传统教育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台下听众中就有毛泽东。

这场讲演给27岁的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

25年后在延安机场,毛泽东迎接来访的黄炎培,握着黄的手说:“我们20多年不见了!”黄疑惑不解,毛讲述了1920年这段往事。

1937年抗战爆发后,黄奔走国事,往来于上海和南京之间,三个月中竟往返9次。

那时车舟不便,路途很费时间,黄便途中阅读,他读了斯诺的《西行漫记》、毛泽东向斯诺口述的《毛泽东自传》等等,对这位早已闻名遐迩的中共领袖,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心中很是向往。

与黄自己一样,毛也是长在农村,家境贫寒,俩人虽都学历不高,但资历颇深,都属于经验型的政治实行家,长于操作,又不乏著述,同时好文擅诗,兼有诗人气质,黄从这位未曾谋面的毛身上感受到了强劲的吸引力。

■“空谷足音,能有几人”二十年代,黄炎培并未见过毛泽东,但认识陈独秀、李大钊。

中共成立前,陈独秀常来中华职教社访黄求谈。

到了1921年,黄耳闻中共即将成立,友人沈肃文建议他去联系李大钊,于是黄专程北上,到北京拜访李大钊先生。

俩人相谈甚洽,谈到形势、谈到各自的做法,相约今后密切合作。

之后,黄编辑的《申报》特刊上发表了李的长文《1871年的巴黎康妙恩》(即巴黎公社)。

十年内战中,黄埋头于教育,对共产党知之甚少,但是与当时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对敢于反抗社会黑暗统治的人们寄予同情。

抗战中的重庆,反共高潮迭起,黄应沈钧儒之请,参观有其子沈叔羊画作的画展,沈的画上有一把酒壶、几只杯子,写着“茅台”二字,沈老请黄题词,黄忽然想起,前几年社会上传说,长征中红军路过贵州在茅台池中洗脚。

针对此传言黄题了一首七绝讽喻:“喧传有人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沈自己称此画仅为其父“画以娱之”。

然而由于黄题上这首诗,这幅画作陡然升值,被呈送到毛泽东手中,最后挂在延安杨家岭接待宾客的中共会客堂里。

1952年,陈毅在南京设茅台酒宴接待赴南方视察的黄,还提起这首茅台诗,动情地说:“当年在延安读任之先生茅台诗,十分感动,在那艰难的年代,能为共产党人说话的空谷足音,能有几人!”陈当场作诗答谢。

■搭台唱戏,艰难合作黄炎培与中共领导人的接触,始于1937年12月28日在长沙会见徐特立和1938年5月19日在汉口会见周恩来。

徐特立是黄炎培的学生,是毛泽东的老师。

1938年,徐特立在武汉拜访黄,第一次恰黄不在,徐留下字条,自称是江苏省教育总会讲习班学生。

第二次又访,二人相见如故。

1938年4月,抗战烽火正浓的武汉,当时第二次国共合作刚开始,周恩来、董必武等代表共产党加入国民参政会,黄炎培等作为社会贤达也被聘为国民参政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