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余管理研究——以某某公司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在经济学和会计学中引起广泛研究。
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往往会采取盈余管理方式在短期内实现企业扭亏为盈,但这种方式只是人为操控财务报表,粉饰财务数据,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因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理论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论证法对某某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识别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提供相关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一方面通过公司内部提升企业业绩来破除财务困境,而不是利用盈余管理扭亏为盈;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提高市场监管部门监管力度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盈余管理;扭亏为盈;资产减值;关联交易一、绪论(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背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论是公司内部管理层还是外部信息使用者,都需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作为媒介从而实现各自的财务目的。
对于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是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财务指标;而对于公司内部管理层而言,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市公司也重视披露展现企业良好发展态势的信息,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并从中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逐渐提高,我国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给了企业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进行调整的空间,实现上市公司的最终财务目标,盈余管理应运而生。
那盈余管理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研究。
为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搜查资料了解公司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然后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并结合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为防止类似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2.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意义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对于债权人和投资者而言,盈余管理分析可以帮助他们判断相关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并提供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为其经济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提醒债权人和投资者谨慎投资,维护自身利益。
第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入剖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找到企业自身的问题,实现真正的扭亏为盈,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
最后,对政府监管机构而言,盈余管理分析有利于看到相关制度的漏洞,从而促进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盈余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在1980年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凯瑟琳·席珀(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过程。
威廉·R·斯科特(1997)在其《会计财务理论》中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威廉·R·斯科特(2006)总结出盈余管理手段的两种情形:第一,与政治相关的公司在高利润年份为了避免受到监管,一般采取盈余管理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当公司需要良好的业绩展现在公众面前时,管理层就有可能以巨额冲销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戈登(2004)认为关联交易被视为是一项潜在的利益冲突,股东也没有从中获得收益,并且投资者对关联交易的反应不容乐观。
2.国内文献综述姚建春(2016)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规定条件下,使用会计方法提升企业权益或自身价值的一种做法。
鲍辰璐(2016)认为上市公司实施操纵利润以及财务包装的动机有以下三点:一是为了提高发行价格,在市盈率受限的情况下,适当调整企业的财务水平;二是为了获得配股资格;三是为了避免连续三年亏损,企业会面临退市风险。
管亚梅和孙响(2017)认为企业在运用价值观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为防止企业退市,要对企业进行充分的准备规划。
林永坚(2015)研究发现ST公司在扭亏为盈的过程中,一直持续地采用关联交易方式。
(三) 研究方法及内容本文主要运用理论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对比论证法,以某某公司为例,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并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第一,利用理论分析法,通过整理盈余管理文献资料概述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主要介绍盈余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在这些理论方面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主要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手段。
第二,利用案例分析法,着重对某某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分析:首先,对某某公司公司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主要包括公司经营项目和发展情况,并初步判断某某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其次,利用某某公司官网及其他渠道的财务数据对公司盈余管理进行重点研究,透过财务数据说明某某公司盈余管理的表现。
最后,在此基础上为防止类似过度盈余管理行为提出相关建议。
第三,利用对比论证法,在搜集某某公司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数据对比进行论证分析,从而得出某某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结论。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一) 盈余管理的内涵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盈余管理的主体为企业管理层,存在各种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第二,企业盈余管理的客体为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及披露的其他相关财务信息;第三,企业盈余管理主要是根据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人为调控企业的会计利润,美化财务数据,以便对外公开满意的财务报表。
最后,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以达到企业目标。
(二)盈余管理相关理论1.契约理论企业处于特定的交易环境,在其经营过程中避免不了许多契约关系,是复杂的契约关系结合体。
企业之间通过契约关系来维持正常的往来交易,例如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的购销合同、与投资者的并购合同,通过契约来协调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
但企业间的契约在约束彼此行为的同时,也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如信息不对称、市场风险、成本变动等因素,从而导致契约的不完备,这种不完备给企业可能的空间操控财务数据进行盈余管理。
2.委托代理理论新时代下会计的产生伴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以股份的形式保留着企业的所有权,主要是通过为企业投入生产要素从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让渡其经营权,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由此专门的经营管理者应运而生,代为管理企业,进行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管理层作为代理人有追求自身利益的需求,并且在通常情况下,管理层的薪酬绩效与公司的业绩相联系。
由于管理层不承担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风险,他们更加注重短期的业绩以此得到更高的薪酬,而损害了股东的长期利益。
当管理层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表现的管理行为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或是其他会计信息进行操控,进而误导相关信息使用者甚至导致其做出错误的决策,形成了代理冲突。
3.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管理层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最大程度地了解到企业最真实的信息,使得管理者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与之相对的股东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活动,只是通过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间接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显然股东所得到的真实信息不如管理层,二者之间所得到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一定程度上对股东不利。
管理层可能会利用这种优势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人为的操控,粉饰财务数据,使得相关信息使用者被动接受企业管理层特意公布的财务数据。
因此,信息不对称会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以此达到管理层的利益最大化。
4.信息传递理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会采取相关手段使得外界对企业的发展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通常情况下,企业会通过发布一些相关公告使得信息使用者获得相关信息,借以做出相应的决策。
主要包括股利公告、利润公告和融资公告,其中当企业决定分派股利及其他相关决策时会发布股利公告;当企业在年度结束后会发布利润公告,对企业当年的盈利情况做出总结,以便投资者了解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当企业需要融资或实现融资时会发布融资公告,对外公布企业的融资情况。
三、盈余管理的现状、动机和手段(一)盈余管理的现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复杂,企业盈余管理现象层出不穷。
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理想往往会采取一些手段进行粉饰,尤其是企业对外财务报表,由此实现扩大融资范围,但这种行为影响到相关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更严重的是会危害到小股东的利益。
从企业内部来看,由于管理层的薪资与企业业绩挂钩,管理层难免为了提高自身的薪酬而有意识地虚增企业的利润,使得企业业绩表面上好看。
除此以外企业出于更多动机,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1.避免退市风险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存在着一种退市制度,即“ST”制度,当上市企业连续两年经营不善达到亏损状态时,其股票简称前被冠以“ST”标识,若第三年继续亏损则会面临退市风险。
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企业连续两年亏损时面临扭亏为盈的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会导致企业为了在财务报表上达到盈利状态而粉饰财务报表,进行盈余管理,解除退市风险。
2.实现企业再融资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信息使用者往往是从企业发布的财务报告中了解到企业的财务信息。
这样一来,管理层所了解到的真实信息往往多于外部信息使用者。
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企业可能会对企业对外公布的信息进行一定的修饰,使其达到扩大融资的目的,具有盈余管理的嫌疑。
3.提高管理层薪酬根据公司制度规定,管理层的年度奖励是根据企业盈余进行分配的,企业盈余基数越大,则奖励越丰厚。
因此,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管理层可能人为调控利润,通过虚增企业利润以此提高自身的奖励,获得更大的额外利益。
4.其他动机由于我国存在税收减免政策以及政府补助政策,一些企业为了获得税收减免优惠或者政府补助会人为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政策优惠所需的条件,借以减少企业成本,扩大企业利润空间。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1.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在会计方面,同样的业务处理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方法,尽管会计原则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明确规定可比性和一贯性,但处理方法的多样性使得会计处理存在可选择性。
因此,变更会计方法短时间内可以改变原本的财务数据,这就给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例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有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货的计量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因此,一方面,企业可能通过改变计量方法来改变财务数据,达到财务数据上的成本节约,最终实现人为调控利润的目的。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延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降低固定资产的年折旧额减少折旧费用来进行盈余管理。
2.关于资产减值企业资产减值主要是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等等,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主要是通过在上一年计提较多的资产减值损失,而后在第二年计提较少的资产减值损失,从而在利润表上实现净利润的增加,是一种常见的盈余管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