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标准

1.目得:保证康复医师、治疗师、理疗师、护理人员等按规范程式给予患者合理得治疗与康复。

2.适用范围:康复医学科。

3.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就是由于创伤、劳损、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表现得一种综合征,就是常见腰腿痛原因之一。

本病好发于20—50岁青壮年,男性与体力劳动者多见。

4、职责:保证在治疗及康复上达到质与量得标准。

5、标准:5、1、腰椎间盘突出症得诊断标准:5、1、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5、1、2、常发生于青壮年。

5、1、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1、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1、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偶有二便失控或/与鞍去麻痹。

5、1、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5、1、7、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得部位及程度。

5、2、腰椎间盘突出症得病理分型:5、2、1、旁侧型:多数为一侧突出,少数为双侧突出。

5、2、1、1、跟肩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得外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内侧,临床表现为根性放射痛,脊柱多向患侧弯曲,向患侧突起,患侧椎旁压痛及放射痛。

5、2、1、2、根腋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得内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外侧,临床表现为根性放射痛,脊柱多向健侧弯曲,向健侧突起,健侧椎旁压痛及放射痛。

5、2、1、3、根前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得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侧,临床表现为严重根性放射痛,脊柱生理前凸消失,前后活动受限,多无侧弯畸形,椎旁压痛及放射痛明显。

5、2、2、中央型:髓核从间盘后方中央突出。

5、2、2、1、偏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中央偏于一侧,主要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或两侧均受压,但一侧较重而另一侧较轻。

5、2、2、2、中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正中央,一般突出范围较大,主要表现为广泛瘫痪及鞍区感觉障碍,二便功能障碍,并无神经根刺激或压迫症状。

5、3、康复评定5、3、1、疼痛评定可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进行评定:在纸上或尺上划一10cm得直线,按毫米画格,直线左端表示无痛,右端表示极痛。

让病人目测后在直线上用手指指出某点,表示其疼痛程度。

5、3、2、功能障碍评定5、3、3、关节活动度评定(见表单1、)5、3、4、徒手肌力评定:5、3、4、1、检查前准备:5、3、4、1、1、向受检者说明徒手肌力评定得意义及步骤,取得受检者配合;5、3、4、1、2、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比较两侧肌肉形态得对称性,必要时测量两侧肢体得围度;5、3、4、1、3、确定与被检查部位相关得关节被动活动度,以该范围作为全关节活动范围,用于衡量肌力大小;5、3、4、1、4、正确选择并摆放受检者体位,将被检查肢体摆放于抗重力位,有效固定身体近端。

5、3、4、2、检查时:5、3、4、2、1、向受检者解释并示范检查动作,可通过被动活动引导受检者完成一次检查动作;5、3、4、2、2、发出口令嘱受检者收缩肌肉并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观察受检者得动作,必要时触诊被检查肌肉;5、3、4、2、3、如果受检者能够完成抗重力位全关节范围活动,可进一步进行抗阻运动,将阻力施加于肢体远端,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抗阻完成动作;5、3、4、2、4、如果受检者无法完成抗重力位活动,则须将被检查部位摆放于非抗重力位,并用滑板、滑石粉等方法减少接触面摩擦,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收缩肌肉并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

5、3、4、3、检查后:记录徒手肌力等级、检查日期,并评估受检者表现。

5、4、康复治疗5、4、1、康复治疗得目得与原则5、4、1、1、急性期5、4、1、1、1、休息与制动,防止椎间盘继续突出。

5、4、1、1、2、消除神经根压迫因素,促进椎间盘回纳。

5、4、1、1、3、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5、4、1、1、4、消除局部炎症及水肿解除疼痛。

5、4、1、1、5、缓解肌肉痉挛,减轻对椎间盘得压力。

5、4、1、2、缓解期5、4、1、2、1、松解粘连,消除疼痛。

5、4、1、2、2、增强腰背肌肌力与耐力,恢复腰椎稳定性。

5、4、1、2、3、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5、4、2、康复治疗得方法5、4、2、1、卧硬床:仰卧屈髋膝各90度以减轻腰椎间盘压力。

卧床期间,患者要做些其她得运动,如屈伸四肢、深呼吸等以防止肌肉得废用性萎缩。

下床板运动时要用腰围以支持与制动,活动量与强度要循序渐进。

5、4、2、2、牵引5、4、2、2、1、目得: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内径,改善与恢复腰椎骨关节解剖关系,使后韧带紧张,起到向前推压椎间盘作用。

5、4、2、2、2、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或MRI检查提示腰椎间盘膨出而未完全破裂,侧隐窝狭窄程度不超过原2/3,椎间盘突出挤压椎管未超过原容积1/2或椎管前后径不小于0、8cm、左右径不小于1、0cm,突出之椎间盘钙化得位置不位于侧隐窝,无明显骨质疏松或增生搭桥、滑脱及有严重心脏病患者。

5、4、2、2、3、禁忌症: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有鞍区麻木、二便失禁者;腰椎间盘突出有明显神经损伤,如下肢肌力减弱、垂足、拇趾背伸或足跖屈肌力消失;椎间盘突出使椎管狭窄或并椎管骨性狭窄,椎管前后径小于0、6cm、左右径小于0、75cm,行走不超过500米者;破裂型椎间盘突出使侧隐窝完全消失、椎管容积小于原1/2或前后径小于0、8cm、左右径小于1、0cm,破裂型碎片游离于椎管造成压迫,外侧型(神经根孔型)椎间盘突出直接压迫神经根孔,突出之椎间盘于侧隐窝处钙化并使之狭窄而经保守治疗3周症状无明显改善或1年内无明显诱因复发者。

5、4、2、2、4、牵引方法:根据牵引力与牵引作用时间分为慢速牵引与快速牵引。

5、4、2、2、4、1、慢速牵引:根据牵引力作用时间可分为持续牵引与间歇牵引。

5、4、2、2、4、1、1、患者仰卧位,上身通过肩部固定带固定,腰椎牵引带捆绑于腰部,下肢伸直位或双膝屈曲位。

5、4、2、2、4、1、2、牵引得初始重量一般不低于自身体重得60%,可以用体重得60%~80%,如30~40kg 得重量,起效后再逐渐增加,通常每3~5 天增加2~4kg,增至患者耐受重量。

5、4、2、2、4、1、3、每次牵引20~30 分钟,每日1 次,10~14 次为1 个疗程。

5、4、2、2、4、2、快速牵引:又称多方位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

该牵引力在0~3000N内就是一个变量,变量得大小依据被牵引者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得拮抗力。

不论性别、身体强弱均可达到要求得牵引距离,避免了牵引过度与牵引不足得现象。

5、4、2、2、4、2、1、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上身与腰臀部分别固定于胸腹板与腰臀板上,然后将身体上部与下部得固定绑带收紧,按输入得牵引、屈曲与左右旋转角度参数调整牵引床。

5、4、2、2、4、2、2、当调整完毕后,操作者站立于患侧,双拇指叠压于患部棘突或椎旁压痛点上,右脚脚踏牵引床控制开关,待患者呼气时瞬间踩踏脚下得控制开关,操作者拇指同时用力下压,完成一次组合牵引。

5、4、2、2、4、2、3、依据患者得反应,再行1~3 次得重复,即完成一次牵引过程。

5、4、2、2、4、2、4、牵引后,腰围固定带固定腰臀部。

快速牵引一般1 周重复一次,总次数不超过3 次。

5、4、2、2、5、注意事项5、4、2、2、5、1、腰椎牵引,除了掌握好适应证与禁忌证外,还要注意与其她治疗方法相结合,如药物肌力训练,维持正确姿势等才能维持牵引效果,取得最佳疗效。

5、4、2、2、5、2、如果牵引一周无效,应停止牵引治疗,重新评定患者或改换其她得治疗方法。

5、4、2、2、5、3、慢速牵引结束后,松开骨盆带时不宜太快,以免腹部压力突然降低引起患者不适;松开骨盆带后,应让患者仰卧休息数分钟后,再站起来。

5、4、2、2、5、4、快速牵引后患者卧床休息3~5 天,可仰卧也可侧卧。

5、4、2、2、5、5、快速牵引1 次后1 周若病情无改善,原则不再行第二次牵引。

可再选择其她治疗方法。

5、4、2、2、5、6、腰围固定可增加腰椎得稳定性,牵引后使用腰围固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腰椎得活动度,有利于病情得好转,但不宜超过20天,以免造成腰部废用性肌萎缩,引起腰椎不稳。

5、4、2、2、5、7、恢复期得患者每天可进行正确得腰部肌肉训练,增加腰部肌力,加强腰椎得稳定性。

5、4、2、3、推拿5、4、2、3、1、适应症:一般首次发作,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或症状与体征较轻者,或不能耐受手术者。

5、4、2、3、2、禁忌症:突出物较大,突出物与神经根严重粘连,椎管严重狭窄、腰椎滑脱、侧隐窝狭窄,以及脊椎肿瘤或有其她脊椎骨质病变者不宜进行推拿。

5、4、2、3、3、推拿方法:5、4、2、3、3、1、放松手法:腰痛及坐骨神经痛者:揉腰部,滚臀部、滚大腿后侧,滚小腿后侧,滚大腿外侧,滚小腿外侧,指拨委中穴,指揉阳陵泉、拿承山,点按解溪、丘虚。

腰痛及股神经痛者:滚腰部,滚大腿内侧面,滚小腿内侧面,滚大腿前面,指揉血海穴,指揉阴陵泉。

5、4、2、3、3、2、复位手法:5、4、2、3、3、2、1、侧卧斜扳法:医者立于患侧,患者面向医者侧卧,头后仰,健侧肢体伸直在下,患侧屈曲在上;健侧肩伸直外展90度,患侧前臂屈曲置胁部。

医者以患者头侧肘关节压患者剑峰内侧,另一肘关节压患者髂后上棘,同时以该手拇指顶住病变部位相应棘突,双肘对抗用力,或有弹响,或无弹响,以指下感知为准,复位完毕。

以手轻抚复位处,缓慢帮助患者卧平,轻摇患侧下肢并做屈伸运动数次,令患者平卧10余分钟,结束治疗。

5、4、2、3、3、2、2、坐式旋转复位法:患者骑坐于长凳上,医者坐于棘突旋转侧,以对着脊柱侧手拇指抵住旋转棘突,另手从患者远侧腋下绕过扶患者近侧肩,令患者略弯腰下俯低头,扳肩旋转腰椎,或有弹响或无弹响,以扶棘突手感觉复位为度,复位完毕。

5、4、2、3、3、3、注意事项:5、4、2、3、3、3、1、低枕仰卧硬板床3~4周。

5、4、2、3、3、3、2、起立可用腰围固定。

5、4、2、3、3、3、3、局部注意防寒保暖。

5、4、2、3、3、3、4、慢性期应卧硬板床并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5、4、2、3、3、3、5、经正规非手术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症状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者,可手术治疗。

5、4、2、3、3、3、6、避免长期久坐久立及剧烈运动。

5、4、2、3、3、3、7、避免剧烈咳嗽或喷嚏,保持大便通畅。

5、4、2、4、药物治疗药物可以消除炎症、改善症状,常用得药物有如下几种。

5、4、2、4、1、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s):较常用得消炎镇痛药,主要机制为抑制前列腺素得合成与释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