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装史论文论秦汉时期服饰

服装史论文论秦汉时期服饰

论秦汉时期服饰秦汉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服饰日益讲究,着装也渐趋华丽。

秦汉以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

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将秦汉服饰推向了世界,它的意义在于:悠久的中国服饰文化,从此得以在世界各地传播与扩大。

服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服饰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尽管在各种服饰规制的制约下,秦汉时期服饰艺术和审美所要求的主体充分自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从秦汉时期服饰艺术的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传统服饰艺术仍然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这些审美特征也对后来的服饰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

秦王当上皇帝之后,立即着后推行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诸如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各国遗留下的“异”转化为“同”,其中就包括衣冠服饰制。

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尚不及详尽完备,只在服装旗臶的颜色上做了统一。

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应该是水德,色尚黑,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完整的服饰制度在汉朝得以确立。

在汉代初年,由于受连年战争影响,经济遭受破坏,民众生活极苦,汉皇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废除了一些苛政,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农业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应提高。

其中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的发展,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

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

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

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

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它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

汉高祖灭秦建立西汉,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旧有服制,即用“袀玄,长冠”。

汉书《王莽传》中记载“时莽绀袀服,紫玺绶”。

意思是说,王莽时着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装印的装饰物。

长冠是指汉高祖采用楚制之冠,名为刘氏冠或长冠,后汉书《舆服志》中说“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定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

一般官员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

其特点是蝉冠、朱衣、方心、田领、玉珮、朱履。

所服总称“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汉书《汇充传》中说“充衣纱縠(hú)禅衣”。

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

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汉代有了舆服制度。

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

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

朝服用黑色,做为祭服。

代祭服延用“大珮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

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珮,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

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采用深衣制,限用红色镶边。

从形式上官民服用无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襜(chān)褕”。

这种服式由于既长且宽男子服用较为普遍。

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穿“弋绨(黑色丝织衣)革履”。

百官在朝会时均着黑色禅衣。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着衣有以下七个特点:(一)着外衣时,由于领大且弯曲,有人称这种交垂的领型为“古者文领”。

着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二)着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三)袖宽为一尺二寸。

(四)衫无袖。

(五)着裘毛朝外。

(六)腰带极为考究。

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

形象十分生动有趣。

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

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

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越来越多。

(七)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时女子着装方面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

深衣一改战国时期的肥大,转而形成瘦且窄的特点。

裙裾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时不会露出脚裸。

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领口很低,可露出里衣。

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腰带长垂。

对汉时女子着服,不少诗作留下了难得的记载。

东汉乐府诗人辛延年作《羽林郎》,有一段形象的描述,西北外族有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春天独自卖酒,她身穿宽袖合欢领式的襦,长裙腰上垂挂着装饰腰带,头上戴着陕西蓝田县蓝田山上出产的玉,耳后戴着大秦国出产的像夜光璧般认闪亮的耳珰,头上屈绕发鬟挽成髻,世上女子无法与她比美,鬟上贵重的首饰,似黄金万两价很高。

这最后的两句,显然是夸张的笔法,说明诗人对汉装的由衷喜爱。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着短襦,下着长裙,蔽膝之上装饰腰带长垂。

古诗《陌上桑》中记载了采桑姑娘罗敷的装扮,"湘(浅黄色)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这十个字的诗句,将少女着装的色彩,原料和款式,一目了然地勾画出来。

近代从河南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发现砖上有身着长衫对月舞蹈的女子形象,从内容看,似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汉时宫廷舞女以跳长袖舞最著名。

汉代劳作男子常服是上身着襦,下身着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皆同。

到了东汉,自西元25年一西元200年光武帝时期,对当时的车和服装的用色作了规定。

以赤色为最尊,标明汉朝应有的“火德”。

到永平二年继续倡导,着祭服时,内用白色布帛的中衣,必以红色缘边,与赤袜、赤舄(xì)相配。

并制定百官以“五时服色”随季节更换服装。

按“四时”迎气,立春之日于东郊,此时的车和服装用青色;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车和服饰色皆赤;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车和服饰色皆黄;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车和服饰色皆黑。

汉代男子规定以冠式不同来区别等级和地位。

古代的衣妆出新更替,均出自宫廷之中,往往以皇帝的偏爱和主张为导向。

例如汉代,由于与西域的交往不断增加,开通了丝绸之路,从而引起汉灵帝的极大兴趣,对西域艺术和外族的生活起居产生偏好。

于是提倡京都从服饰到使用器皿全部模仿西域的式样,这样就掀起了一场“胡风”热。

皇帝提倡人们学穿胡人服装;寝睡用胡床;学挂胡帐;学跳胡人舞蹈;学吹胡笛;学拉胡琴;学弹胡箜(kōng)篌(hóu)……。

从一些出土文物中,常见到汉代陶俑,有女奴仆,也有男扫地夫和牧羊人。

以长衣覆地不露足为多,服装宽大,袖子端立或双手摊开或作握物姿势,也有的微露双足。

女人一般在头后挽髻,形象端庄持重,敦厚朴实。

还有兵马俑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

秦代军官戴冠,士兵不戴冠。

秦代兵俑的头饰大致分四类。

一类文吏帻,有两种:一种为骑兵俑、军吏俑所戴,似用皮革制成,照于发髻用带系于颌下;另一种为将军头上所戴帻上插有一种鸟的羽毛,也称帻。

第二类是冠,为骑兵所戴。

这种冠在佣群中数量很少,形象与汉代的武冠很接近。

只是体积较小第三种从形象上看,应该称为帽。

第四类是髻,髻的梳法很多。

秦汉铠甲是秦代将官铠甲,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

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

而西汉时期的铠甲形制,主要用于将官。

甲身采用鱼鳞状的小甲片编成,共有十四五排。

腰带以下部位及披膊,仍用札甲,以便于活动。

秦汉时期的服饰色泽,就明显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根据五行学说,水在季节上属冬,颜色是黑色,因而秦的服饰和旌旗都尚黑色。

到汉朝时,统治者认为汉承秦后,当为土德。

五行学说认为土胜水,土是黄色,于是服色尚黄。

方术家又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认为土象征中央;木是青色,象征东方;火是红色,象征南方;金是白色,象征西方;水是黑色,象征北方。

青、红、黑、白、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并以黄为贵,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

后来又认为天子统一的象征,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颜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装颜色须按季节不同而变换,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黄色,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形成礼俗。

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信仰,调配出来间色,介于五色之间,多为平民服饰采用。

我国服饰的色彩,与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构成了传统服饰的底色,代代传袭。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秦汉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秦王朝对全国的统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表明一个新时期的来临,则是从汉代开始的。

许多后代出现的现象,在汉代已经显示出其具有必然意义的强大生命力。

在政治上,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建立,与此相配套的各种制度趋于成熟;在经济上,私有化的土地所有制基本定型,产业的构成及其分布格局更为明晰并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管理和经营方式;在思想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被适应王朝统治的思想统一模式所取代。

这三个为人们所熟知的方面都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基础和规模。

在风俗习尚方面,这个时代同样有着承先启后的意义,只是由于自身特点,风俗演变的时间轨迹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并不完全重合。

以王朝为标尺,秦汉可以被看作一个时间段落,但从风俗流变看,战国晚期到西汉中期当属一个时代,而西汉后期和东汉则更具内在一致性:前者更多的保留了大一统前的风俗习尚,同时也在继承过程中注入改造;后者则在继承改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与大一统政治形态和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习俗。

住宅、服饰、信仰、出行、游艺、丧葬、儿童教育、社会风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这种转变,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后代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着装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自从人类社会中有了财富的拥有者和权力的拥有者以后,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就开始出现了高低贵贱的差异。

特别是权力拥有者,为了拉开与一般老百姓的距离,以维护自己的尊严,便想方设法显示自己的特殊,以服饰来标明这些,是人们从远古时期就萌动的一种意识,随着服饰的日益繁复,加之在社会交往中显示地位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到,于是服饰就充当了标明人们社会地位的显而易见的物化了的精神必需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