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中包含的意境

古诗词中包含的意境

古诗词中包含的意境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古诗词中包含的意境
有的意境美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王昌龄“三境说”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田园、山水诗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创作的田园诗,多采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即景,表达一种淡泊功利,悠游不迫,满足自在的生活状态,营造一种和睦喜爱的处世情怀,传达一种宁静致远的和谐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活脱脱的一幅山水画,你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山水情怀和文字工夫。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澄明性灵境界。

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等等。

藉物直抒胸臆曹植《雁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诗干。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司空图“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李璟“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等等诗词包含了一种典雅含蓄美,写景空旷幽远别致,写人温文尔雅特立,写情绵绵不尽,洗练的语言,表达一种耐人寻味,咀嚼不尽的凝重美。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王之涣“黄河远山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蜀道难,难于山青天。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等等,表达的是一种阳刚奔放美,雄浑侧重写物的气象磅礴和宏大,劲健旷达侧重于写人的精神特质,多用夸张、想象、直抒胸臆等手法来表达物象情怀,具有豪迈浪漫主义特性。

事实上,意境的创造决不仅限于此,意境美是一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地说明了诗人追求意境的构思过程。

它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艰苦的探索,其最高境界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美,正如古代的绘画一样,所传达的是意境中的神韵之美。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意境的创作主要有三种方式:1、情随境生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会,而是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一物境,忽有感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
起,兴是清秋发。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的情思意会都是由客观物境触发的。

2、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的物境于是也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愫。

杜甫的诗“雨洗涓涓静,风吹物物香”,李白的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诗中的香竹、香雪,显然已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使它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具有了浓郁的诗意。

再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等等,这些诗句在诗中所写的意境显然都带有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是以主观感染了客观,统一了客观,达到了意与境的完美交融,创造出了一个情感的世界。

3、体贴物情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他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诗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彷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

这固然是出自于人的想象,但又带有一定的客观性。

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都达到了物我情三者交融的的地步。

事实上,意境的创造决不仅限于此,意境美是一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地说明了诗人追求意境的构思过程。

它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艰苦的探索,若加工不足则失之浅露,加工太过则失之雕琢。

最高境界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美,正如古代的绘画一
样,所传达的是意境中的神韵之美。

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字字平淡无奇而境界自出,其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其妙处正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的美在神而不在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这意境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的人又是如此悠然自乐,尘虑皆空,真令人流连忘返。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它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追求个性与共性并重,微观与宏观统一,主体与客体交融,是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

总的说来,意境是诗人和艺术家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发延展的知觉表象,它只须抓住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便能以一种洗练,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使景物的特点和人的情怀自然地结合起来,从而才能普遍引起人的喜悦或为之动容的情感,也就是美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