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食物链的起点可将它分为:1、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2、碎屑食物链,3、寄生食物链3、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库与库之间的流通速率称为流通率,某物质的流通率与库含量之比为周转率,周转率的倒数为周转时间。
周转率越快周转时间越短。
周转率=流通率/库含量;4、反馈:当生态系统中其一成份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份发生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份,这个过程叫作反馈。
正反馈: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路线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的作用。
负反馈:输出反过来起削弱和减低输入的作用。
第二章1、海洋具有三个环境梯度:纬度梯度、深度梯度、水平梯度。
2、远洋沉积(深海沉积):红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
3、洄游: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向产卵场的洄游。
索饵洄游:为寻找或追逐食料的洄游。
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动物的一种习性,通常是在晚秋和初冬水温下降时集群游至适宜过冬的海区。
4、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底表、底内和游三种生活类型底表生活型:包括在各种底质上部营固着、附着和底表移动等生态类群;底内生活型:管栖动物、埋栖动物(底埋动物)、钻蚀动物(钻孔生物)底游生活型:甲壳动物和某些鱼类。
第三章1、生态因子:生态学上将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
非生物因子:(理化因子)光、温度、盐度、海流和各种溶解气体。
生物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非等价性、(3)阶段性、(4)主导因子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6)不可替代和互补性。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也就是说,一种生物必须有不可缺少的物质供其生长和繁殖,这些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值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生物的生存与繁殖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制,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就是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4、透光层:(真光层):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弱光层:在透光层下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量少于其呼吸消耗,但其有限的光线却足够动物对其产生反应。
无光层:在弱光层下方直到大洋海底的水层,除生物发光外,没有从上方透入的所有生物意义的光线。
5、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的意义:(1)逃避捕食者:浮游动物夜间到表层摄食浮游植物,可避开那些依靠视觉捕获食物的捕食者(2)能量代谢的好处:夜间在食物丰富的表层摄食后向下迁移到温度较低的下层度过白天,可减少代谢消耗。
食物营养可较多的用于生长与繁殖。
(3)有利于遗传交换:由于表层和深层水运动速度和方向不同,进行垂直移动的个体间又有洄游速度和范围差别,这可增加个体间遗传物质交换和重新组合的机会。
(4)避开紫外线的伤害:6、海洋生物的发光现象:自然界中很多生物能发光,人们把生物产生光的现象称为生物发光。
生物发光的生物学意义:(1)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2)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3)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
7、根据海洋生物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范围分为广温性(沿岸海区)和狭温(喜冷性:寒带水域,喜热性:热带水域)。
8、与温度分布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普遍现象是海洋生物分布的两极性。
就是说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为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科、属、种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
这种情况称为两极分布或两极同源。
热带沉降:某些广盐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分布。
(赤道深水层水温相当于高纬度表层水温。
)9、温度与生物代谢速率的关系可以用温度系数Q 10描述:Q 10=T 。
C 时的代谢速率/(T-10。
C )时的代谢速率 >110、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总热量称为热常数,即所谓有效积温法则K=N (T-C )。
11、盐度:溶解于1KG 海水中的无机盐的总量。
12、海水组分恒定规律(Marcet 原则):尽管大洋海水盐度会因各海区蒸发和降水的不平衡而有差异,但其主要离子组分之间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
第四章1、自然种群基本特征(1)、空间分布特征;(2)数量特征;(3)遗传特征2、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其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3、集群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自然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往往形成或大或小的群,它是种群利用空间的一种形式。
(如海洋鱼类产卵、觅食、洄游等皆出现集群现象)意义:(1)如鱼类的集群有利于个体的交配与繁殖;(2)集群对种群内各个体间起很大互助作用;(3)集群对索饵也具有一定的有利作用;(4)鱼群在游动时可形成有利的动力学条件,减少阻力;(5)集群也可能改变环境的化学性质。
(如鱼群在集群条件下比营个体生活时对有毒物质的抵御能力更强。
)4、生命表:用来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有用工具。
动态生命表: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特定年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一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所编制(特定时间生命表)。
存活曲线:以年龄为横坐标,存活的相对数为纵坐标构成的曲线。
5、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饱和增长)模型(S 型曲线):当种群密度上升时,种群能实现的有效增长率逐渐降低。
在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反馈机制,这是一种十分明显的密度制约作用。
)1(kN rN d d t N -=:种群数量(N )越接近环境负荷量(K )时,(K-N )/K 之值越小,增长速度下降。
当N=K 时,增长率即等于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6、R-对策者:种群密度、生境不稳定。
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
子代死亡率高,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K-对策者:种群密度、生境比较稳定,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子代死亡率低,扩散能力差,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
7、种群调节:指种群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到其平均密度的机制,可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非密度制约:这类因素对种群的影响程度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无关,其因素主要是一些非生物因素,如环境因素。
密度制约这类因素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动,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密度相关的因素就会发生作用,而且种群受到影响部分的比例也与种群大小有关,主要是指生物性因素,包括种内、种间竞争、捕食等。
8、灭绝漩涡:环境变化、统计变化和遗传因子的共同效应使得由一个因素引起的种群数量下降反过来,又加剧其它因素的敏感性,产生漩涡效应,加速种群走向灭绝。
影响因素:环境变化、灾难事件、生境破坏、环境逆退、生境片段化、过度捕捞、外来种的影响。
9、资源溢出:P86第五章1、边缘效应: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称为边缘效应。
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
关键种:对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富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
2、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即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或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
3、中间竞争模型:P94生态位:一种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和作用,物种的个体与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它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而且也要说明它吃什么,被什么所吃以及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群落发生的影响。
基础生态位:没有竞争的条件下,某物种所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
实际生态位:有竞争条件下,必定使该物种只能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小部分。
5、梁概念:群落种类越多,群落越稳定。
6、生态演替: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过程:初期(先锋期)→中期(发展期)→稳定(顶极群落)演替的基本过程:(1)生物入侵-定居和繁殖;(2)竞争波动状稳定: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由外部产生的较为剧烈的但又多少是有规律的物理扰动,可能使演替维持在发展序列中的某个中间时期,群落不产生大的变化。
第六章1、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有机碳总量。
净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扣除生产者呼吸消耗后其余的产量。
周转率:在特定时间段内新增加的生物量与这段时间平均生物量的比率。
2、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小时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没有净生产量(P=R),此深度为补偿深度。
临界深度:补偿深度下方的某一深度,其上方直至海面整个水体的总光合作用产量与浮游植物的呼吸消耗量相等时,就将这个深度称为临界深度。
3、在真光层中再循环的N为再生N,主要是NH4-N,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N为新N。
主要是NO3--N,由再生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再生生产力。
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新生产力。
新生产力和再生生产力之和就是总初级生产力。
N来源:(新N)A、上升流或梯度扩散;B、陆源供应;C、大气沉降或降水;D、N2固定。
(再生N)真光层中生物的代谢产物。
第七章1、溶解有机物通过细菌2次生产后形成的异养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摄食关系称为微型生物食物环(微食物环)。
2、营养层次:简化食物网是将营养地位相同的不同物种归并在一起,称之为营养层次。
相当于食物链营养级的概念,营养层次以功能地位划分,显然不同于生物学分类上的物种,而是由营养级别上处于相同地位的一类物种所组成。
3、上行控制:较低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控制作用,即所谓资源控制。
下行控制:较高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低营养层次的控制作用,即所谓捕食者控制。
不管是上行还是下行控制,浮游动物都起着重要作用:(1)对初级生产力的控制;(2)对营养级间生态转换效率的调控;(3)对高层捕食者的控制作用;(4)对水层-底栖耦合关系的控制作用。
4、粒径谱:把粒度级按一定的对数级数排序,这种生物量在对数粒级上的分布叫作粒径谱。
5、生物量谱:P159第八章1、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1)沥滤阶段(可溶性物质从碎屑中转出来的一种形式);(2)分解阶段(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3)耐蚀阶段(上一阶段未分解的有机物必须经过更长时间的降解过程)2、“海雪”(有机碎屑和有机聚集体):黏性微细有机颗粒以及微细的类团通过随机碰撞相互吸引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