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彰显古诗词魅力,走近古诗词教学

彰显古诗词魅力,走近古诗词教学

彰显古诗词魅力,走进古诗词教学摘要: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魅力,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它的语言凝练含蓄,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数十首古诗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启迪人的思想,而且短小精悍,节奏性强,读起来琅琅上口。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古诗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诗词的王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及综合能力。

关键词:古诗教学有效方法一、古诗的特点小学阶段收录的古诗一般都是叙事诗和抒情诗。

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的,如描绘儿童生活的有: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袁枚的《所见》,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等,都很适合儿童的口味。

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如状物抒情的有:骆宾王的《鹅》,贺知章的《咏柳》,白居易的《草》,王安石的《梅花》等,把事物的特征写得生动鲜活。

古诗语言凝练,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但字里行间充满美感,“意美、语美、音美、形美”高度糅合在一起,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意境美,是诗词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作者选取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真切的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练、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些诗句读起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音乐美,古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还可以配合曲调吟唱,受到大家的喜爱。

形象美,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古诗,对仗工整,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等,显示了形象美。

二、小学古诗教学的误区1、思想认识出现偏差。

师生重视不够,教的不重视,学的也不重视,学的不重视是由教得不重视引起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般教师比较重视现代文教学,忽视古诗词教学,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零碎感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迷迷糊糊地就学完了事。

平时的教学研究活动也很少有人涉及到古诗词,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了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重视。

2、教学方法枯燥。

古诗词作品中的字词意思与现今白话意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成了理解古诗词时的一只拦路虎,而且古诗的人物、背景离现代较远,有的老师为了省事,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一味作倾盆大雨式的题解、囫囵吞枣式的翻译等,造成学生学习的畏惧心理。

3、模式化教学一成不变。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教师们在备课时感觉轻松,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学习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对民族文化的挚爱。

三、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1、以情感为突破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理解、运用,就要靠教师用情感去点燃。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产生同样的情感。

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重视古诗词教学,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寄情于诗,寓情于教,极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产生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

要使学生具有学习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厚实的语文功底,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

并且教师应该用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古诗词,一定会轻松愉快,劲头十足,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以诗词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诗人气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古诗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人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

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

小学阶段要求学习的古诗词大都是名家名篇,首首脍炙人口,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所以在学习古诗之前学生会自主收集有关人物、背景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意象,使诗词与意象融为一个整体,课堂上师生互相交流学习,兴趣盎然,感受诗人用词的准确、凝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洞察力逐步增强。

孩子是天生的小诗人,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古诗。

3、适当点拨,尊重学生理解诗意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魅力无穷。

教学时,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而且阅历和生活积累有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

对诗意的理解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学生借助注释,教师适当点拨,大体可以从三方面来入手,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

如“歌声震林樾”的“樾”,“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

二是古今音变意变的字词。

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

三是那些传神的关键性词语。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关”一“出”,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

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使整个画面活了。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

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

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4、多元化教学,引导学生融入诗中意境。

古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

古诗的教学,一定要把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但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体会意境又是最难的,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入情入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

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暮江吟》一诗,教师可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美好的意境,再通过学生的诵读,通过师生互动的朗读评价,去品味夕阳西下、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万变和江边草地上清露如珠、弯月似弓的清丽风景,去享受诗中如梦如幻的意境之美。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再现古诗的意境美。

所以,教学时,我们可以暂不出示诗句,而是先向学生展现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并配以适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氛围,然后才自然而然地引入古诗的教学。

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配以轻快活泼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乡村暮春的景色——篱笆围着的房子,路旁的树叶鲜绿但不茂盛,一条小路伸向远方,一望无垠的油菜花如金色的地毯,花中蝴蝶翩翩起舞,几个孩童正在花丛中捉蝴蝶呢!蝴蝶落下,儿童轻轻地走近,小心翼翼地捕捉;蝴蝶飞走了,他们又急急忙忙地去追……看到这样的画面,听着轻快的音乐,学生的心也随着诗人来到了乡村,来到了田野,来到了花丛中,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古诗词时代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学习古诗前要阅读、学生要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

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诗词语言高度凝练,为学生留下许多情节空白。

它可以任由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骋,因此,我们要掌握古诗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提高绘画才能等肯定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我们的古诗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在学习教材中的古诗后,不妨再引进一些与所学古诗有关联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帮助理解,又扩大了古诗文的阅读量,便于积累语言,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

当学生有了对诗词的热情,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为诗词配乐演唱、作画、为自己出诗集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做诗,这是最成功的古诗教学。

总之,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音乐、绘画等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