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论文

我所认识的西方交响音乐斗转星移,时光流逝。

转眼间,一学期的西方音乐简史课就这样不知不觉结束了。

在课堂中,在老师精心讲解下,原本对于西方音乐一知半解的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

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

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

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

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首先了解了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

交响乐曲的名称源出希腊语,原意为“一齐响”的意思。

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形式的音乐作品。

由于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高度发挥,因此意蕴深远,善于表现神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更是有独特的色彩效果。

因此,交响乐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从对它的定义来看就知道交响乐不是一种简单的音乐。

它需要人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而不是盲目的随便的去听。

西方人认为交响乐是要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本正经的坐在音乐大厅欣赏的,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那种氛围,听起来才会有感觉。

确实,欣赏交响乐不仅仅只是欣赏音乐,其实还有那种气氛。

你可以随着交响乐节奏的起伏而变动着自己的心情,你也可以将自己生活中的喜悦愉快或者郁闷压抑在交响乐中陪同演奏者一同发泄,把自己完完全全的融入在整个交响乐中,这不恰恰与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如果你可以真正的做到这些,在交响乐中放松自我,发泄自我,你就会深深的喜欢上这种感觉,而不只是附庸风雅了。

西方交响音乐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300多年的历史,但无论是其音乐体裁的结构变化、风格特征追求以及相应的乐队组织建设等,都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演变过程,但是不同时期的情况有着各自的不同特征。

早期的交响乐曲发展离不开意大利式的歌剧,直到18世纪中后期,序曲性质的交响乐才开始逐步吸收大协奏曲、组曲以及三重鸣奏曲的因素,并以三乐章的器乐体裁形式趋于独立发展。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有不少的作曲家都为交响音乐的组织结构与体裁建设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努力为交响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现代意义上的交响音乐完型于18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它的发展离不开海顿、莫扎特在前人基础上的努力创作,因而海顿有了“交响乐之父”的美誉。

通过学习有关资料,我发现在确立古典交响曲的过程中,海顿的贡献主要是在确立交响乐套曲的四乐章结构,和声组织、调性变化所形成的戏剧性表现力上等方面;莫扎特则进一步强调对比性主题铺陈,扩大展开部的篇幅,以保持不同乐章间的平衡;而贝多芬的变革性思维最明显,首先以谐虐曲代替小步舞曲作为第三乐章的主体结构以增强对比性,强调动机发展,扩大乐曲的展开部与尾声,扩大乐队的编制甚至加入了人声,并且在交响性音乐思维中融入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气息及热情,深化了交响曲的哲理表现内涵。

19世纪后,由于浪漫主义文化突出了个性发展,注重反映艺术家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开启了交响乐发展的新纪元,不论形式、内容及其技巧,都与其文化氛围相适应,形成了一个群芳争艳、繁花似锦的改革与创新局面。

到了浪漫主义后期,由于时值欧洲民族文化意识高涨,波及到许多作曲家身上,德奥意法之外的其他一些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交响乐发展趋于成熟,呈风起云涌之势,他们并不囿于套曲原则,无论是在创作素材、体裁结构,抑或和声、旋律语言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特色的交响作品,使之19世纪的交响音乐风格更加绚丽多姿。

进入20世纪以后,音乐发展尽管呈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音乐家在创作探索中并没有放弃交响乐体裁,不少杰出的作曲家都进行了各种探索及创新。

与此同时,崇尚简洁、精炼的复古主义引人瞩目,作曲家尝试着室内交响乐、单乐章的交响乐、早期交响乐模式的创作,新古典主义代表斯特拉文斯基,应波士顿交响乐团委约,运用大量古老的复调对位手法,创作了合唱《圣诗交响曲》。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300年来的交响音乐的发展虽然以其形式结构的不断变化与拓展为其宗旨,但乐队组合形式的丰满与完善更是其获得复杂音响表现张力的根源。

直到18世纪初的巴洛克中期,正规的歌剧院乐队也仅仅使用弦乐器和一些木管乐器,后来铜管乐器在亨德尔的器乐创作中受到青睐,直到古典主义时期,西方管弦乐队的乐器选型及其基本组合才算完成。

19世纪以后逐步扩大了三管、四管制的木管组,完备了铜管组,并辅以竖琴以及其他多样的小型打击乐器,使之管弦乐队的音响表现获得了多层次交织的效果,真正实现了交响化的目的和意义。

音乐的四大要素是旋律、和声、节奏以及音色,欣赏音乐包括纯美感享受、想象与联想、纯音乐鉴赏。

交响乐萌芽于十六世纪中叶,即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直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最后定型,巴赫、亨德尔确立了弦乐器在乐队中的地位,交响乐的基本形式由海顿创始并由莫扎特最终确立,贝多芬使交响乐发展到了最高峰。

现代意义的交响曲是指一种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套曲,是音乐表现的最高形式,它能表现重大的题材,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

从创作到演奏都要求较高超的技巧。

为此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个交响乐队由四个部分组成:1、木管乐器组(包括长笛、双簧管、黑管、大管)。

2、铜管乐器组(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

3、打击乐器组(包括定音鼓、镲、钢琴、竖琴)。

4、弓弦乐器组(包括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一部交响乐作品,一般有四个乐章(但也有三个或多于四个乐章的)。

第一乐章为快板,多用奏鸣曲式谱写,很有戏剧性;第二乐章为慢板,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是中快板,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谱写,节奏一般清晰明快,气氛热烈。

一部交响乐,大约演奏40分钟左右。

欧洲西方交响音乐总的可以来说,近代以来的西方交响音乐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形式体裁的不断变异、乐队音响组织结构的完整过程、音乐语言的不断创新与合理使用而进行。

在表现对象上,从风俗舞蹈场面的刻画到对自然景观的描摹,从富于哲理的思考到对内在情感体验的关注,从宏大人文叙事到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等,无不反映出这一音乐体裁的极大包容性。

而其高度组织化的乐队组合样式变换以及立体化的声响交织,则从另一方面折射了人类在多声音乐上的极大创造力。

交响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突飞猛进紧密相连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的确是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新世纪乃至将来更远的时期中,它也必将作为高雅的文化艺术经典和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精神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方交响乐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世界,感染着追寻真正音乐的人们,希望更多对音乐感兴趣的人们都可以去感受那份无法抗拒的魅力,在听的过程中,你真的已经将自己交给了交响乐,听到轻松欢快处,你的心灵会随同作者一起在音乐的世界翱翔,听到深沉低回处,你会陪同作者一起呻吟低泣甚至放声嚎啕,那时你会发现你已不仅是在欣赏一部乐曲,更是在阅读一段历史,你可以穿越时光轨道去聆听作者的心声,当你的心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时,你也是在阅读你自身,在音乐的领域中寻找心灵的归宿!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

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

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

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

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

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

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

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

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

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

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

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选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中著名的《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

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