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鉴赏《泊秦淮》,了解与秦淮河相关的《乌衣巷》等诗歌。
2.学习“读、解、赏、诵、用”五字学诗法。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祖国古老的版图上,有一条河叫“淮水”,据说秦始皇曾凿山疏通过这条河,所以它又叫“秦淮”。
秦淮河流经南京市,南京古称建邺、健康、金陵等,隋唐前它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所以被唐朝人称为“六朝故都”,六朝时秦淮河两岸,名门聚居、商贾云集、文人荟萃、酒家林立、歌乐声声,所以这里又叫“金粉之地”。
到隋唐时期,这里不再有昔日的繁华,但歌乐依然不绝。
晚唐时期,杜牧泊船秦淮,这时他看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牧的诗《泊秦淮》。
二、检查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持续;《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因为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所以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三、读
1.提名读,注意读音、节奏。
2.师范读,强调重音、韵脚。
可配合手势。
3.学生练读,展示、竞赛。
4.齐读,整体感受。
四、解
小组交流整理诗句大意,2—3名学生串解,教师指导互文翻译法和提醒“近”“恨”“隔”“犹”的意思。
(近:靠近。
注意不要写成“进”;恨:解释成“悔恨”比较贴切;犹:还。
)
五、赏
(一)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A、这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笼”字最妙。
两个“笼”字,把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朦胧、冷寂(清冷)的画面。
B、(追问)发挥想象,谁能把这个景色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出来。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句中的“商女”是指什么?(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
(2)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3)一个“犹”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透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斥责、悲愤、鄙视、忧虑)
点拨:
A、“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B、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C、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
D、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引导学生小结: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二)结合朦胧美给插图提建议。
如何更好的表达诗的内容、意境。
有人说《泊秦淮》最大的审美特征是诗歌从多方面产生的朦胧效果:
首先是景色形象的设置和景色描绘产生的朦胧美效果。
烟月形象朦胧,“笼”描绘朦胧。
其次,是空间距离的巧妙安排所产生的朦胧效果。
“近”“隔”有距离感。
再次,是蕴含的诗意,委婉的语调产生的朦胧美效果。
后两句似怨商女,实讥权贵,真意欲含似露,言虽已尽,却意味深长。
六、诵
一分钟背诵比赛,两个层次检查:
1.抽三个小组的五号或六号背诵。
2.背诵写景的句子,抒情的句子。
七、用
学习重在“学以致用”,学诗不但仅是应试,更是生活。
我们能够借用诗句表达思想。
如:2001年12月《中国教育报》:赵薇身穿日本军旗装的照片出现在《时装》杂志的事件立刻在国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太阳旗事件”再现了历史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情景。
透过这个事件,我们理应意识到民族尊严是何等的重要。
给新闻拟题目:(痛)
如:梁衡《带伤的美丽》(2010人民日报)可有谁知道这乌梁素海内心的伤痛,她是林黛玉,两颊微红,弱不禁风,已经是一个病美人了,是在强装笑颜,强支病体迎远客。
我举目望去,远处的岸边有些红绿房子,泊了些小游船,在兜揽游客。
船边地摊上叫卖着油炸小鱼,船上高声放着流行歌曲。
不知为什么,我一下想起那句古诗: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八、练:练习解读《乌衣巷》,看以前的“六朝故都,金粉之地”在刘禹锡笔下是怎样的景象。
1.小组合作,完成“读、解、赏”。
注重:
“斜”的读音。
画面特征:荒凉、败落、凄美。
飞入原因:(1)厅堂破败,难筑窝巢。
(2)房屋易主,燕恋旧窝。
主题:繁盛的凋零。
人世沧桑、世事变迁、兴亡之感。
2.探讨插图能否表达诗意。
3.背;
4、用。
用后两句说话。
例: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
这几年电脑这个高科技产品已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忧愁伤感;抒情:讽刺揭露。
————悲愤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