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体育解说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体育解说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体育解说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陈岐岳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5年第12期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青年英才项目《我国体育解说语言表达特征及其成因探析》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YETP1704)
【摘要】本文认为,未来的体育解说发展有着以下趋势:体育解说员解说专项化;体育解说员选拔途径多样化,来源多样化;体育解说被动受传变为主动选择;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互联网发展推动走入全民解说全民评论时代;开创解说团队模式;体育解说研究引导解说规范发展。

【关键词】体育解说;发展趋势;专项化;多样化;双向传播
体育解说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艺术。

以张之和宋世雄为代表的第一代体育解说员是从广播播音开始,以解说比赛过程为主,是典型的“传统式解说”。

传统解说在语言的运用上力求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现代解说是一门即兴发挥的艺术,需要跟上场内场外变化,快速反映这种变化,并且深化解说内容。

根据历史时代特点和代表人物的典型特征,我国体育解说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代拓荒者是初次进行体育解说尝试的陈述先生,开创我国专业体育播音先河的张之老师和他的得意门生著名体育解说员宋世雄,他们奠定了我国体育解说的基本模式,并且在由广播解说转向电视解说中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第二代以孙正平、韩乔生为代表,是随着我国电视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涌现出的一批专业群体,他们继承原有风格,努力提高电视体育解说水平。

而以黄健翔和唐蒙为代表的第三代体育解说员又有创新发展,他们的解说中充满激情和幽默。

世纪之交以刘建宏和段暄为代表的第四代体育解说工作者大量涌现,并且在细分化的解说项目中塑造了多种风格的解说模式。

北京奥运会前夕,以杨健、洪刚为代表的第五代解说员在岗位上出现专项化解说,明确主攻大项。

而以“谁来解说北京奥运”为机遇走向解说岗位的邵圣懿、刘星宇等大学毕业生,与网络文字直播解说员共同形成了第六代的中流砥柱。

那么,未来的体育解说又会是怎样的呢?
未来的体育解说发展有着以下趋势:
一、体育解说员解说专项化
体育解说员要做到准确解说,就必须具备广泛的体育专业知识,及时掌握各类体育项目新规则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其次,对每一位运动员的情况都应了如指掌。

这样在解说中才能做到准确到位,不至于张口结舌,洋相百出。

目前这种趋势开始显现出来,北京奥
运会广泛出现各个项目的专项采访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对口采访项目,伦敦奥运会专项记者表现更加专业。

同理,体育解说员也要适当深入专业队伍中体验生活,采访细节更好的服务于解说工作,今后体育解说员的专业化趋势会进一步加强,体育解说员一定会朝着相对固定的专项领域发展。

二、体育解说员选拔途径多样化
常规的解说员从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取,目前全国各类院校每年毕业播音主持专业学生2—3万人,新闻专业和传播学专业学生不计其数。

北京奥运会央视借用了大量的地方优秀解说员,这一现象经过四年的发展,在伦敦奥运会人员相对较为固定。

未来的体育解说员将注重从地方电视台的选调和解说员大赛选拔,为有条件的爱好者提供各种机会,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三、体育解说被动受传变为主动选择
传统广播电视主要服务于人们的闲暇生活,因此形成了“黄金时间”的概念,也就是说人们收看(听)广播电视的时间是由传播者排定的,无法更改的。

而进入多媒体的广播电视节目转播和直播平台更加丰富,选择面更广,人们可以自主选择时间来求知、交流和消遣,不会担心会错过体育比赛的时间。

观众还可以控制视频图像,任意选择大小屏幕或者多维屏幕、定格画面、确定声道,也不会影响收看其他同一时段不同平台的体育解说节目。

四、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
西方传播学家曾经提出过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尽管遭到学术界的一些批评,认为它在理论上不够成熟,但是它所揭示的问题对我们还是有所启发的。

解说员要使受众得到满足,就必须做出努力:尽可能强化服务意识,培养受众(主要是目标受众)与媒介或相应栏目的感情;尽可能使节目形式新鲜、令人愉悦、吸引人;解说时尽可能多讨论一些有意义的话题,避免无聊和庸俗;设法吸引受众参与节目,提供参与的条件和交流的可能。

目前体育解说的短信平台和网络互动平台就丰富了双向传播,受众在接受解说的同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未来受众代表也可能参与到解说的现场,形成更好的互动。

五、体育解说员来源呈多样化
传统的体育解说员基本来自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和其他院校的新闻专业。

未来体育解说员的来源将继续呈现多样化:记者长期处于采访的一线,有着很强的新闻敏感,近年来涌现出有代表性的记者型主持人罗宏涛;杨影等优秀退役运动员加入解说员行列,增加了专业分析和解说,目前杨扬、姚明、罗雪娟、周雅菲、申雪、熊倪、杨凌、胡佳、商毅都已经成为了体育比赛解说的常客;此外,编辑、其他兄弟频道选调、客座教授、体育爱好者、项目专家等都可以是体育解说员的后备来源。

六、互联网发展推动走入全民解说全民评论时代
进入当前社会,在互联网大发展的背景下,公民言论自由表达。

很多人都建有自己的微薄,博客、播客和个人公共主页,发表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评论。

部分网站也开始占有市场,进行体育比赛的直播和解说。

在伦敦奥运会期间,新浪、网易、搜狐等传统优势体育网站进行了大量现场文字直播,因为人手紧缺,项目专业知识了解不足,出现了解说错位和失当的情况,网络体育文字解说亟需提高专业化程度。

城市发展范围越来越大,社区日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一部摄像机和一个转播服务器足以将附近的体育活动直播解说给社区的居民,他们只要登录相应网站就会接收信息,这种贴近性会更强。

社区范围内稍有语言功力的人都可能成为一场比赛的解说者,未来将会进入全民解说全民评论的时代。

体育将会成为一种优雅的休闲,这种体育解说应当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力求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七、开创解说团队模式
传统的单一解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解说员+嘉宾的模式已经风靡各类体育解说节目。

从奥运会的解说直播对比中不难发现,国外往往是由3-5位的成员构成解说团队,而我们还以一人一句(段)的播读式为主。

两人以上的团队,在解说话题的议程的设置和解读上将更有针对性和权威性,形成互补。

八、体育解说研究引导解说规范发展
伴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不少体育类高校都从体育新闻专业分流出了体育解说与评论的方向或课程,甚至开班了体育播音主持专业。

以武汉体育学院张德胜,成都体育学院魏伟、上海体育学院朱俊河、首都体育学院陈岐岳和中国传媒大学王群等专家学者为代表的研究者,围绕“激情化”、“娱乐化”、“毒舌化”等现象与问题,通过自己的关注和思索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体育解说传播体系,引导体育解说的规范发展。

九、结语
从传统解说向现代解说过渡的传播技巧和效果可以看出: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的符号能力是逐渐增强的。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逐渐取代广播,现代解说在继承传统解说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些新的语言表达特征。

比如说:解说时把握好“度”、“量”、“衡”;适当增加“人情味”,融情于理贴近奥运精神;出现个性化的解说;解说轻松有余,幽默不足,错误引发的幽默频出等。

现代体育解说在人文情怀上把握比较到位,在竞技之外关注了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解说基调充满温情。

很多专题解说节目对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亲情、爱情,及互助、理解、支持的报道都成为“人文奥运”的有力诠释,体现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情怀。

情感是更高一级的心理体验。

这种体验比感受更深刻,是感知于外的,受之于心的更积
极、更炽热的反应。

同时情感也反映着态度的差异,反映着感受的凝聚,但更具外射功能和主观特征。

现代解说不仅仅关注场上,是一种全方位的解说和关注,它丰富了解说的内涵,这些都是今后体育解说者需要追求的高级层次。

【作者简介】
陈岐岳,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语言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