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机基础混凝土浇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风机基础混凝土浇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及特点 (1)2.1工程概况 (1)2.2.工程特点 (1)3、施工部署 (1)3.1.总体划分 (1)3.2. 混凝土供应 (1)4、具体施工方法 (1)4.1.混凝土浇筑原则 (1)4.2. 混凝土的浇筑振捣 (2)4.3.特殊部位的浇筑 (2)5、质量保证措施 (3)6、大体积混凝土控制温度和收缩裂缝技术措施 (4)6.1 混凝土配合比 (4)6.2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 (4)6.3混凝土粗细骨料的温度控制 (5)6.4测温孔布置 (5)6.5养护措施 (5)6.6避免出现裂纹 (5)7、安全保证措施 (6)8、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6)附表一:施工措施材料、砼浇筑人员及机械配备 (7)1、编制依据本工程施工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规》 GB50496-200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GB50204-2015《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 GBJ146-201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规程》DB11/385-2011《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2011《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2010《砼外加剂应用技术规》GB50119-2013《砼膨胀剂》GB 23439-20092、工程概况及特点2.1工程概况本风电场本期装机容量48MW,22台2200kW风力发电机组;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垫层采用C20混凝土,基础采用C40混凝土。

2台中联众科泵车,泵车送料高度≥38米,混凝土输送量≥140/90(m3/h)。

两台风机位可以连续浇筑,混凝土泵与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配套使用,且应使混凝土搅拌站的供应能力和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运输能力大于混凝土泵的泵送能力,以保证混凝土泵能连续工作,保证不堵塞。

一台商砼搅拌车承载量≥6m3,每台风机基础需要混凝土500m3,搅拌运输车从搅拌站到达风机位时间大约1小时30分,循环浇筑需要大约22台,备用8台,合计30台搅拌运输车。

2.2.工程特点1.2.1.混凝土一次性浇筑量大,混凝土浇注设备及运输设备的强度和能力以及其它有关水电保障能力,必须满足一次性整体浇注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1.2.2.基础结构复杂,混凝土浇注时的工作难度较大。

1.2.3.混凝土块体大,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保温、保湿、养护措施要求严格,确保混凝土外温差不超过25℃,做到有效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及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

3、施工部署3.1.总体划分由于基础混凝土庞大,为保证良好的整体性,设计要求混凝土浇筑不得留施工缝。

将该基础总体一次浇筑完成。

3.2. 混凝土供应本工程使用的混凝土为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的搅拌及运输能够保证本工程一次性大方量的浇筑。

4、具体施工方法4.1.混凝土浇筑原则4.1.1混凝土采用汽车泵(型号:SY5251GJB)送混凝土浇注施工(根据需要来布置汽车泵的位置),浇注部位配布料管直接将混凝土送入基础模板。

混凝土浇注由深到浅,全面分层进行,每层浇注厚度为300mm。

下灰时由专人指挥,均衡摊铺,保持各处沿基础全高大体均匀上升,施工从短边开始向长边推进,浇完一层再浇第二层,顺序连续浇筑到顶。

不允许出现严重的高低不平现象,特别是沟道两侧要对称均匀下灰,以防止把模板位置挤偏及变形。

每层厚度最大不超过500mm,分层应保证上下层结合良好,不允许出现施工缝。

4.1.2.由于基础标高,高低不一,逐层上升,再分层浇筑,每层应在已浇筑层初凝之前进行,不使产生实际的施工冷缝;为便于沿水平逐层上升并方便检查,在基础的模板每隔一定距离,测上标高,划上分层线,使之便于观测和控制;各浇筑区浇筑,下灰,速度应大体均衡,这样可避免层次不一,高低不平。

不然,如果造成了大的高差,会使模板偏移,或振动低处混凝土时,使高处已振实的混凝土受侧振而松塌,且应使中部的混凝土略高于四周边缘的混凝土,以便使经振捣产生的泌水从四周侧模板缝隙中渗出。

4.1.3. 为了保证基础锚栓及模板的位置不因泵管的振动而发生移动,故严禁输送泵管线与基础锚栓、套管及模板支架相碰,以免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因泵管振动使基础锚栓、模板位置发生偏移,造成质量事故。

特别是在基础顶部,浇筑时,应沿主管线增设钢架,在钢架上面铺设脚手管,间距500㎜,输送管走在脚手管上面,以脚手管的来回滚动来减免泵管的振动,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泵管的振动而导致基础锚栓的偏移。

4.2. 混凝土的浇筑振捣4.2.1.由于该基础面积大,应分区下灰进行振捣,每区段应配备振捣设备1~2台,振捣棒型号:50,每台振动器工作半径为250MM,振棒施工时每一棒和下一棒的间隔距离大约在100和200MM,需两个人协助使用。

4.2.2.振动器振捣顺序,应依浇筑顺序而定,可沿垂直于浇筑的前进方向往返进行,插入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依次进行,不得遗漏,达到均匀振实。

插点排列通常成行列式或交错式顺序前进,各点之间成梅花状布置振动棒的移动距离不得超过其振动半径的1.5倍,间距50cm左右,每次振动时间应视情况而定,如钢筋稠密部位应适当增加时间,总之,振动棒应垂直插入,快插慢拔,逐点移动,每次插入抽拔时间应不少于8~15s,以表面泛浆,不出现气泡,无明显下沉现象为宜。

振动要尽量避免过分振捣,否则会使混凝土产生离析,对混凝土的均质性有害。

振动棒插入深度以穿过被捣层3~5cm,但不超过下层表面10cm 为宜,不得过深或过浅。

同时应防止用振动棒去振动模板、钢筋、螺栓固定架、预埋件及预埋防水套管等,以避免发生偏移变形。

4.2.3.分层浇筑应注意同一部位高低相差不应过大,避免捣固后,灰浆流向低处,而造成离析现象,当出现高差过大,可将分层度调整一遍,求得高差相近后,再继续分层浇筑。

基础每一部位浇筑到顶振捣收水后,应随即整平,用抹子反复搓,压实、抹光,以避免出现风干和干缩裂缝。

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应及时在上表面覆盖薄膜和草席养护。

4..2.4.振捣棒前后插入距离以直线行列插捣时,不超过振捣棒作用半径1.5倍,以梅花振捣时,不超过振捣棒作用半径1.75倍。

4.2.5.振捣时间控制在30秒。

当砼停止沉落,表面气泡不再明显增加灰浆出现,砼已将模型边角填充饱满为好。

4.2.6.振捣时振动棒不得碰撞钢筋及预埋件,并与锚板保持10cm距离以上。

振捣过程中,应有专人检查支撑,模板和预埋件等稳固情况。

4.3.特殊部位的浇筑4.3.1.管道附近浇筑因基础埋设有大量的管群,成束紧密排列,纵横交错达2层,使混凝土浇筑捣固困难,,一般将混凝土先浇筑到管道下200mm处,然后两侧对称均匀下灰,用振动器逐渐向管道底送混凝土,防止挤偏管道,振动器从两侧斜向插入捣实,便混凝土从上层管道缝隙中涌出并充满混凝土为止,然后再继续向上浇筑混凝土。

4.3.2混凝土输送管道要按指定路线,混凝土浇到标高时要认真收活、整平压光、不得甩活。

4.3.3混凝土浇注完毕终凝后应及时在上表面覆盖养护,浇水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5、质量保证措施5.1.成立专门的混凝土浇筑班组,安排专人进行负责。

要求各班组人员认真做好风机基础的混凝土浇筑工作;对在砼浇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现场负责人员,并及时处理;要求各班组要认真做好砼浇筑过程中的交接工作,按时进行交接班。

浇筑前需要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验收合格并且由监理方签的浇筑单子下发后方可浇筑。

5.2.对进场的商品混凝土安排专人进行负责检查验收,做好相应的记录,确保混凝土的塌落度及入模温度等指标符合质量要求。

5.3.在基础浇筑期间,现场需要做随筑试块;混凝土试块实验满足图纸设计要求。

5.3.1.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5.3.2.依据规取样要求,每台风机基础浇筑取样不少于6次,检查塌落度4次,由施工方配合监理完成此次工作。

5.3.3.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

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

5.3.4浇筑前应在基础的垂直面安装尺寸合适的专用定制模板。

5.4.单个风机基础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12小时浇筑完成,不允许出现施工缝。

如果浇筑中出现间隔时间较长,可用其它部位浇筑。

如果出现断浇,需刷粘连剂。

5.4.1浇筑过程中应对基础环上法兰面及法兰之下380mm的外壁进行保护。

防止浇筑过程中弄脏上法兰面。

浇筑前对基础环水平度检查,浇筑过程中再次检查基础环水平度,混凝土初凝前第三次检查基础环水平度。

5.4.2电缆管在浇筑前应确保连接结实,避免浇筑过程中连接处脱落;电缆管口应封堵。

5.4.3为防止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温度裂缝,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

5.5、浇筑混凝土需及时收听天气预报,不允许雨季施工。

5.6温度控制为防止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温度裂缝,施工过程中严格进行混凝土温度控制。

根据我公司已有的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经验,采取如下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1)所有风机基础混凝土浇筑时入仓温度≤25℃。

当工程区最高温度超过25℃,混凝土采取降温措施。

5.7 浇筑接近完成时,在基础环部埋设6块预埋板。

预埋板为300×300×20MM的钢板。

保证基础环混凝土表面与基础环上法兰距离与规定的高度一致。

埋设预埋板时需注意预埋板与塔筒门位置关系。

6、大体积混凝土控制温度和收缩裂缝技术措施风机基础混凝土工程量大,且基础尺寸比较厚大,均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由于水泥在凝固过程中产生大量水化热,使混凝土具有一定的温度,混凝土部积聚的热量不易散发,与混凝土表面温度相差较大时,很容易产生温度裂缝。

6.1 混凝土配合比合理确定配合比,控制砼温升。

①选用水化热低和安定性较好的水泥。

砼温升热源是水泥水化热,选用中低热的水泥品种,可减少水化热,从而减少砼温升,因此,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用低热水泥,减少水泥用量,我们拟选用42.5级矿渣硅酸盐水泥。

②利用砼后期强度。

在取得设计单位同意的情况下,采用ƒ60代替ƒ28作为砼设计强度,可使每立方米砼水泥用量减少55kg左右,相应减少温升5.5℃。

利用砼后期强度,要专门进行砼配合比设计,并通过试配证明28d之后砼强度能继续增长。

③掺加不大于20%的磨细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有利于改善砼的塑性和可泵性,减少砼中的孔隙,提高砼密实性和抗裂性。

④宜选用以自然连续级配的粗骨料配制砼,细骨料采用中砂,并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骨料不得含有机杂质,石子含泥量≤1%、砂含泥量≤2%。

⑤为防止裂缝,如加强养护或掺加适量抗裂纤维,使用养生薄膜和草帘进行混凝土养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