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最为经典十幅油画作品欣赏(收藏佳品)

中国最为经典十幅油画作品欣赏(收藏佳品)

中国最为经典十幅油画作品欣赏(收藏佳品)中国油画最早起源于17世纪初距今400多年前。

中国油画的历史,一般认定是从“五四”前后李叔同、李铁夫、林风眠等大批艺术青年的留学风潮算起。

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引进起步阶段(20世纪初—1936),代表性画家有林风眠,刘海粟等人。

二是艰难坚守阶段(1937—1949),代表性画家有徐悲鸿等人。

三是曲折探索阶段(1949—1976),代表性画家有董希文等人。

四是自觉构建期阶段(1977—2015),代表性画家有罗中立等人。

一百多年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中,油画的思想、观念、风格、技法等明显地表达出不同历史背景、时代精神下民族化的过程,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经典油画作品。

1、自画像李叔同1911年布面油彩60.6x45.5cm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藏这幅画是李叔同1911年(辛亥清宣统三年)32岁春,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时创作的自画像。

该画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等,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是1906年(丙午光绪三十二年)9月29日27岁时,以“李岸”之名注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1911年3月毕业。

毕业后偕日妻回国,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音乐、图画教师。

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

2、音乐家李铁夫1918年布面油画68×56cm李铁夫(1869-1952),生于广东江门市鹤山。

艺术大师,革命家。

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与民主革命先驱。

1885年,16岁随叔父到国外谋生与求学。

1887至1891年,分别在英属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1896年,加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1907年在英国与孙中山等创立兴中会。

1908至1911年,入威廉·切斯画室。

1913年入美国纽约美术大学,1914年获铜像雕刻学冠军。

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赴欧美学习并取得较高成就者。

1930年由美归国,参加广州美术团体'赤社'活动。

曾在香港、广州、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抗战期间流亡桂、川等地,多画水墨画。

1946年完成革命历史画《蔡廷锐就义》。

1950年从香港回广州就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名誉教授。

1952年6月16日病逝于广州,享年83岁。

3、奴隶与狮徐悲鸿1924年油画123×153cm油画《奴隶与狮》,左下签题“甲子初秋,悲鸿”,为徐悲鸿1942年初自新加坡归国时未能带回的那批作品之一。

这幅画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两个仅有的主要形象——狮子和奴隶,被安排在一个幽暗的山洞中,它们一左一右对视着,使得画面极具张力和内在的紧张性。

光从居于画面正中的洞口射进来,洞外的阳光、白云与洞内的黑暗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剧了人与狮的紧张关系;用来遮盖奴隶下体的围布为暗红色,似乎显示着奴隶的生命渴望。

两个形象都强调力量感,肌肉强健,笔触阔大。

整个画面不拘于细部描写,整体性很强。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4、吹笛女方君璧1924年布面油画73x59cm 私人收藏这幅《吹笛女》曾参加匡时2012春拍,是至今中国市场中出现的方君璧最早的一幅画,是方君璧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也是中国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方君璧(1898-1986),福建闽侯人,出生于名门望族。

1920年方君璧作为第一个中国女生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男友曾仲鸣获里昂大学文学博士。

于1922年他们在法国安纳湖畔结为夫妻。

1924年方君璧的作品《吹笛女》作为第一位中国女性的作品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当时巴黎各报竞相刊登她的照片和作品,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同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拈花凝思》。

1925年回国在广东大学执教,其艺术极为岭南艺术界所推重,国民政府以巨金购得她的作品,挂于中山纪念堂。

1926年方君璧重游法国,在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校长勃纳尔画室进修两年。

1933年与丈夫曾仲鸣回国,除油画外,她还开始画国画。

抗日胜利后,方君璧举办了轰动上海滩的大规模个人画展。

1949年去了法国,后移居美国。

1972年回国,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她。

1978年她作为第一个海外的中国画家被邀请在美术馆举办画展。

1984年巴黎博物馆为她举办了“方君璧从画六十年回顾展”,给予这位在巴黎起步的东方女画家的业绩以充分的肯定。

5、裸妇胸像卫天霖1926年油画45.5×33cm 中国美术馆藏卫天霖(1898-1977),山西汾阳人,中国现代油画家。

1920年赴日留学,先后在东京川端绘画学校、东京美术学校专攻油画,为日本画家藤岛武二门生。

东京美术学校绘画系研究生。

1928年回国,先后任中法大学孔德学院艺术部主任,北京大学造型美术研究会导师,北平大学西画系主任、教授。

四十年代后期,到解放区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任教。

1949年以来,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图画制图系主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早年作品多为肖像和风景,晚年则偏重于静物画研究。

1998年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卫天霖诞辰100周年画展”。

6、少女像关紫兰1929年布面油画90×75cm 中国美术馆藏这幅画是画家的代表作之一。

画面洋溢着温馨亲切的气氛。

画家所作以人物肖像为主,亦有静物、风景,且善于运用装饰性纹样,增加作品的节律感。

画作中透出东方女性的端丽和大方的气质,画家具有把复杂造型简约、纯化的能力,笔触粗犷、简朴、洗练,色彩明丽且多施原色,可看出她在日本留学时受到了法国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的影响,兼具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和造型。

关紫兰(1903-1986),中国早期杰出女油画家、艺术家。

出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省南海县。

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同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东京文化学院。

其作品曾多次入选日本重要画展。

关紫兰是中国较早接受野兽派影响的画家,早年她师从陈抱一,并与日本具有现代艺术倾向的油画家艺术家有岛生马、中川纪元等人过从甚密。

1930年代回国后多次在上海举行个人油画展,1963年任职于上海文史馆,直至去世。

7、奏出人间的辛酸余本1930年布面油画69×73cm 中国美术馆藏这幅画为余本前期的代表作,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海外华工动人的形象——他裸露着健壮而又疲惫的胳膊,粗糙的手指紧紧压在二胡的琴弦上,用整个身心在拉着琴,奏出如泣如诉的琴声。

他低垂着头,看不到五官, 五官及大部分身体隐含在阴影中,恰好与这悲怆的主题相吻合。

他那极富内在激情的形体动作,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内心的悲伤和愤怒。

褐色的画面深沉雄伟,有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

余本1905年生于广东台山。

13岁到加拿大当童工。

1927年在加拿大安德里奥省艺术学院半工半读。

1936年到香港,以授业和作画谋生。

1956年回广州定居,曾任广东画院副院长。

8、亡命日记图王悦之1930-1931年画布油彩185×144cm这幅画是画家第一幅有政治含义的作品。

它通过画家个人的遭遇,反映出社会动荡、人民不安的现实,并刻意表现出有志之士临变不惊的乐观主义精神。

用画家自己的话说,这是一幅“极端写实主义之作”。

画中男主人公的山东绸裤子,女主人公的印度绸旗袍,质感很强。

女主人公淘米的双手浸在水中,水线隐约可辨。

墙上挂的面口袋,一起沉重状和表面的细微凹凸,表现内中的是米而不是面。

碎砖地、乏煤球、香油篓等等都描绘的细致入微。

而这一切都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画的线描法,人和物虽有线条轮廓却不凝滞,黑色用得恰到好处。

无论从主题思想还是表现技法上,这幅画都是王悦之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王悦之(1894-1937),生于台湾台中,20世纪早期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青年时期赴日本求学,1920年回国,在上海、北平、杭州等地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

他创办了“阿波罗学会”,出任北京美术学校校长,举办各种画展,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与巴黎万国博览会。

历任私立京华美专校长,私立北平美术学院、任院长,兼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后改国立北平艺专)教授。

9、一个铜子一碗茶蒋兆和1935年布面油画65x84cm创作这幅画时的蒋兆和已得徐悲鸿的多年指点,可以看出他的油画接受了徐悲鸿的影响,画风朴素、造型严谨、注重结构与传神,并且染有那么一点学院派的味道,但从题材上并无什么风花雪月,就只是画他熟悉的底层人民的生活。

蒋兆和(1904-1986),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

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

1920年至上海,曾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自学西画。

1927年受聘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为图案系教员。

1930-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1935年至北平,次年返四川正式开始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

1937年春返北平,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并举办个展。

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

1950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第3、4、5、6届全国政协委员。

10、农民肖像吕斯百1938年油画71.5×53cm 中国美术馆藏吕斯百的《农民肖像》(1938)是画家在战乱中由东南沿海城市到四川后所画。

画中人物自然的神态和精干朴实的个性,显然与完全凭概念和想象的作品有所不同。

吕斯百(1905-1973),生于江苏江阴,初入东南大学艺术系,得徐悲鸿赏识,并于1928年被推荐赴法国留学,初在里昂高等美术专科学校,1931年入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曾游历西欧各国,考察美术。

1934年回国,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出任系主任。

1949年后,先后任兰州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兼系主任,全国第四届政协委员,省第二、三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

他的油画长于风景、静物,早年作品笔触稳健有力,色彩纯化雅致,注重画面整体的真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