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第一部分:唯物论(物质、意识、运动、规律)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重点掌握】〖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应用举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针对…当前形势…作出…决策”;“主观符合客观”;企业生产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以市场为导向)。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因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己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总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四.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②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肯定绝对运动,也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改变、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①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错误。
【应用举例】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应对金融危机、就业问题、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神七升空、基因工程、人工增雨等。
强调人们顽强拼搏、克服困难、有决心有干劲等精神状态时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用意识反作用。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作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都要求做到:(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必要性)从哲学原理上讲,这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作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的要求(3)如何作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寻找事物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依据。
(强调客观)②它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强调主观能动性)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强调主观与客观相结合)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二部分:认识论(认识、实践观和真理观)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改造客观世界,功能直接现实性活动)2.实践的特征: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制约的,也是客观的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A.社会性:指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B.历史性:指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历史上每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3、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正确的认识)的指导作用。
4.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真理的特征: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的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方法论〗: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只有一个,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真理就可能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所以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观、矛盾观、辩证的否定观)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由矛盾决定的,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含义: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和多样性(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应用举例】离不开、有利于、所有动词(导致、造成、引起等);国际油价下跌与国内成品油税费改革;金融危机影响就业等。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1)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强调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错误倾向】反对割断事物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应用举例】“金猪年生子有福气”;破坏环境和生物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如建设青藏铁路、实行粤港澳合作。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①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还可以分开来记:{(1)【强调整体的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强调部分的原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1)(改造世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
从而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认识世界)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