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关爱您的病人、家人 关爱您自己
做好职业暴露防护 利己 利家 利国
一、景
护士是为人类 健康服务的一门职 业,但自己健康吗?
自1984年世界上报道 了首例由职业暴露于被感 染的血液而引起的HIV感染 以来.医护人员在护理或 治疗活动中血液暴露的危 害一直受到关注。
WHO1998年报到:全 世界针刺伤感染人数高达 1000万人,其中致命180万 人。
美国疾病预防中心监测报道: 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 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198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制订了《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指南》, 并在随后的十几年中颁布了大量保 护医务人员免受血液暴露的文件。
1991年美国劳动部职业安全局 (OSHA)制订法规要求对暴露于经血传 播性微生物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保护, 各种防护措施被大量推荐。2000年11 月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有关 针头安全操作及防止刺伤的法令。
二、加强医疗机构行政干预
1、要建立锐器及接触血液、体液的报告及受伤后管理 办法,内容涉及职业暴露的处理程序,报告系统及伤后待遇。 一旦发生锐器伤,应及时报告控感科,控感科应及时给予指 导和提供帮助。
2、制定使用锐器时的安全操作守则,提供新产品安全 使用的相关培训,同时行政机构需加强监督,以提高护士行 为的依从性。
者应戴外科口罩。 ❖ 加强通风,进行空气消毒。
32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医务人员的防护 ❖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不同区域,穿戴不
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 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 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 医用防护口罩;可能产生喷溅时,应戴护 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 及其血液、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五、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护士在进行日常诊疗活动中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接触 患者进行医疗活动前应洗手,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尖 锐器械或手部有伤口时,要特别小心,需要戴双层手套,有研 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 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 进行化疗药物操作时,注意戴口罩、手套、穿橡皮围裙、操作 后肥皂水洗手;注射器用后不要将针头套回针帽,不要徒手处 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美国CDC早在1987年在普遍性防护措施
物理性因素
一、辐射损伤 包括放射 线、触电、烫伤、噪声 运动性损伤等危害
二、锐器伤 主要是针 刺伤,不仅引起皮肤 粘膜损伤,更危险的 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 传播。
化学性因素
包括各种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 化学消毒剂。
另注:戊二醛可引起职业性哮喘。
心理社会性因素
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 据李小妹等人的调查:临床护士有情绪疲惫 感的占59.1%,无成就感者占53.2%。明显 高出国内常模。
❖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31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5um),在空气中短 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 致的传播。近距离(1米以内)传播。
常见疾病:百日咳、白喉、流感、流脑等。 隔离原则:标准预防+飞沫传播的隔离 患者的隔离 ❖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 减少转运;当需转运,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 患者病情容许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 ❖ 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米以上,探视
29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 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传播距离较远。
常见疾病:肺结核、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 ❖ 隔离原则:标准预防+空气传播的隔离 患者的隔离: ❖ 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
务人员的防护。 ❖ 病情容许患者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
污染环境和物体表面。 应用指征: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
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27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 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常见疾病: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 皮肤感染等。
患者的隔离: ❖ 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 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
易被刺伤的情况:
1、给针头套回针套 2、被拔出的静脉穿刺针刺伤 3、将静脉注射器与针头分离 4、抢救、配合手术时传送器械清洗、抢救、 手术后器械
如何预防针刺伤和割伤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操作环境能有效减 少护士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 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 标本试管采血等。
我国在职业安全防护方面起步较 美国晚,在90年代后期有了这方面报 道,毛秀英通过调查研究,大量的数 据表明“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 职业性伤害”。各种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护士针刺伤率至少在60%以上, 实习生甚至高达90%以上。
二、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
生物性因素
包括各种经血液、体液传 播的疾病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中就提出禁止回套针帽,如需回套,应单手操作
与我们密切相关的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
关于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1、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 2、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 能减少创口出血。 3、千万不要向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不 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4、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 5、把用过的注射器直接放到专门的桶(盒)中、统一处 理。 6、如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 7、 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会从口罩边缘泄漏。
负压检查:以双手轻按口罩,
然後刻意呼吸,口罩中央会
稍凹陷。
21
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应用指征 ✓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
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
管,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 等近距离操作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活动范围。 ❖ 应严格空气消毒。
30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医务人员的防护:
❖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 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 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 进入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 罩;可能产生喷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 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 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在刺不破的容器里。
废弃物处理
*将垃圾、污物、组织和敷料等放入双层抓不
破的袋子,并将袋口封好。
*污染被服处理:污染被服在送去洗衣房之前
应在双层的被服袋中。
*体液或血液溢溅处理:当发生体液或血液溢
溅时,用消毒液,如1:1000漂白水洒在溢溅 液体上。15分钟后再戴手套擦净。
医务人员经血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
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 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 ➢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穿防护服指征: 接触经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
到传染病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6
帽子的使用
作用 ❖ 预防医务人员受到感染性物质污染。 ❖ 预防微生物通过头发上的灰尘、头皮屑等
按压至该部份压成 面部。 鼻梁形状。
19
N95口罩佩戴方法
1.按面型选择普通/细码 型号,拉松头带。金属 软条向上,将手穿过头 带。
2.戴上口罩,头带分 别置於头顶後及颈後。
20
N95口罩佩戴方法
3.将双手的食指及中指由 中央顶部向两旁同时按压 金属软条。
4.检查妥当
正确检查:以双手轻按口罩,
然後刻意呼吸,空气应该不
创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
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 口罩潮湿后(失去屏障作用)、受到污染后,
应及时更换。一般连续佩戴4小时以上应更换。
17
1.清洁双手后戴口罩,有 颜色一面向外,金属软 条应该向上。
2.头带分别绑于头顶 后及颈后。
18
4.完成时,口罩必须 3.将金属软条向内 覆盖鼻至下巴,紧贴
3、开展对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锐器伤后感染HBV、HCV、 HIV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必要的预防措 施,进行疫苗接种必要性教育,提高护士接种乙肝疫苗、乙 肝高效免疫球蛋白的依从性,可有效的提高接种率。
4、医疗机构必须保证足够的护理人员编制,减少每人 操作数量。
三、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旨在提高并强化其职业防护意识。 1、在护理院校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以培养护生的安全防 护意识和方法。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临床医护人员以及从事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讲述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的相 关知识。 2、培训临床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以改变临床护士的不安全 行为。单位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本医院的特点,为临床护 士提供职业防护方面的知识,提高其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另 一方面可以使护士对本单位关于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方面的具 体规章、制度、措施有所了解,有利于制度的规范与执行,防 止职业感染现象的发生。
(四)完善设施,使用保护性护理用具
有研究表明,当医务人员操作时,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 为设备设计而不是因为粗心。据美国CDC统计显示,安全设 计可避免62%~88%的锐器伤的发生。因此,医务人员迫切 需要对人无害、无危险、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安全医疗器 具。如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刀片等锐利废物设施,用真 空采血设施取代传统的注射器抽血,用留置针取代钢针头皮 针等;治疗室安装垂直气流生物安全柜,专人集中配置抗肿 瘤药物;配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眼 罩等;医院还可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器械清洗机等。
三、如何防护
关键在于预防为主,做好标准 预防,加强卫生防护,养成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