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仲裁制度及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

简述仲裁制度及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

根据仲裁法和仲裁规则,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可以受理国际的、涉外的、国内的各类案件。仲裁案件的当事人的意志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当事人可以依照规则选定仲裁员、选择开庭审理或仲裁的地点、选择仲裁语言、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经过仲裁委员会同意对于仲裁规则的一些规定进行协商修改。现行的仲裁规则还更加体现了加快仲裁程序和降低仲裁费用的原则。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中国有两种类型的仲裁机构:中国国际商会设立的仲裁机构和中国各地符合条件的城市所设立的其他仲裁机构。中国国际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设立的仲裁机构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各地的仲裁机构由所在城市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商会统一组建。按照仲裁法规定,直辖市和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城市能够设立仲裁委员会,设区的城市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立。目前全国各地已经组建了150多家仲裁委员会。
2.关于合同是否无效的争议。我国合同法规定下列情形的合同无效: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合同法还规定了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或侵害他人技术成果的技术合同无效。合同无效后,财产应当返还,有过错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受到的损失。出现这样的争议时,需要仲裁庭判断合同是否无效以及双方的过错责任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行外贸法、有关外贸制度、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法规以及版权涉外代理规定中有关于从事技术进出口经营者和知识产权涉外活动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规定,违反这类规定也会产生合同无效的结果,从而需要进行双方的责任确认。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是国内最大的仲裁机构,它由90多名委员组成,所有委员都是由中国国际商会聘任的中国著名法律、经济贸易专家,或者是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士。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实行仲裁员名册制度,仲裁员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从对法律、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专门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中外人士中聘任。仲裁案件当事人在仲裁员名册中指定仲裁员。现行仲裁员名册中共有490多名仲裁员,其中三分之二是国内的经贸、科技或法律方面的专家,另外三分之一的仲裁员是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知名专家或经验丰富的律师。近十几年以来,由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的数量也有很大的增长。近几年每年受理的案件数量都在600件―700件,在受理案件数量方面排在国际上各大仲裁机构的前列。
1995年9月,中国实施了第一部仲裁法。达部法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的仲裁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仲裁法的许多基本原则都与国际上通行的仲裁原则一致。这些原则包括:(1)“协议仲裁原则”――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不应受理。(2)“或裁或审原则”――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法院起诉的,法院不应受理。(3)“独立仲裁原则”――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4)“一裁终局原则”――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不应受理。
知识产权领域是近几十年越来越活跃的一个领域,与此相应,有关知识产权内容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仲裁作为一种解决争议的主要形式,同样适用于解决许多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与侵权有关的纠纷;(2)与转让合同和许可合同有关的纠纷。
侵权纠纷指的是专利权人或商标权人或著作权人作为平等主体一方指控平等主体的另一方侵害其权利,而另一方不承认被控的侵权行为,从而产生的争议。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权益纠纷,其性质属于仲裁法规定的可以仲裁解决的争议。但是在国内尚未见到用仲裁方式解决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案例,其原因可能在于当事人仲裁意识不强、侵权纠纷比较难以达成仲裁协议。用仲裁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主要的好处是当事人可以选择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进行判断。美国在使用仲裁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方面,在立法上和实践上都有许多突破。根据美国1983年实施的pUBLIC LAW 97―247的规定,许多有关专利纠纷的事项都可以仲裁,其中包括专利的有效性纠纷和侵权纠纷。按照该法的规定,合同当事人可以自由约定使用仲裁解决专利纠纷,仲裁不公开,裁决结果对于双方有约束力。这样的结果只对当事人双方有效,双方可以约定在将来专利权最终被无效的情况下如何修改仲裁裁决书。
(二)
仲裁是解决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与诉讼相比,它时间短、费用低,由专业人士进行裁判,为当事人保密,能较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可得到国内国际上广泛承认与执行。因此在近代,尤其是在近几十年,仲裁作为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大多设有仲裁机构,国际商会仲裁院、美国仲裁协会、伦敦国际仲裁院、斯德哥尔摩仲裁院等大型仲裁机构已经成为著名的国际仲裁中心。
与侵权纠纷的情况相比较,转让合同和许可合同方面的纠纷更加适合于用仲裁方式解决,包括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在内的许多仲裁机构都审理过这种性质的纠纷。根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的实践,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合同纠纷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
1.关于合同是否生效的争议。我国的合同法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规定。我国的知识产权法中也有关于经批准、登记合同生效的规定。例如专利法规定,转让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的,当事人必须订立书面合同,经专利局登记和公告后生效。在合同订立及履行当中,如果出现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使得合同未能生效的,便会产生关于责任的争议。
2.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庭一般应由三名仲裁员组成。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在收到仲裁通知之日起20日内应在仲裁员名册中各自选定或者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是首席仲裁员,由双方当事人在名册中共同选定或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如果在被申请人收到仲裁通知之日起四日内双方未能共同选定或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三名仲裁员,则由主任指定。如果双方约定由一名仲裁员审理案件,该仲裁员产生的办法与首席仲裁员办法相同。当事人对仲裁员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产生有正当理由的怀疑时,可以书面向仲裁委员会提出要求其回避的请求。这样的回避请求一般应在第一次开庭之前以书面形式提出,但如果回避理由是在第一次开庭之后得知的,则可在最后一次开庭终结之前提出。
遇到劳动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简述仲裁制度及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
(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贸易当中的交易对象与知识产权有着越来越多的关系,在许多跨国界交易中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主要的客体。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服装、纺织品、钢铁等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及其他初级产品贸易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工业制品贸易中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品和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要素服务项目。我国虽然不是一个高新技术进出口大国,但是近年来高新技术进出口发展的很快。据我国海关统计,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近900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44%,其中出口370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50%,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5%。如同其他形式的贸易活动一样,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贸易也会产生纠纷。防范与解决这样的纠纷是我们法律工作者的职责。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方式与解决其他各种商事纠纷一样,主要有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形式,用仲裁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仲裁申请、答辩与反请求。申请人提出仲裁申请时应当提交仲裁申请书和证据文件,并应按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制定的费用表预交费用。仲裁申请书中应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名称、地址、申请仲裁所依据的仲裁协议、仲裁请求、理由和证据。仲裁委员会收到申请人的仲裁申请书后,经审查认为手续完备的,将立即向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发出仲裁通知,同时将《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和费用表附送双方。被申请人应在收到仲裁通知之日起45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如果被申请人不提交答辩不会影响仲裁程序继续进行。被申请人如有反请求最迟应在收到仲裁通知之日起60日内提出。仲裁庭认为有正当理由的可适当延长此期限。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办理仲裁事项,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不一定是律师)都可接受委托担任仲裁代理人。按仲裁法规定,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原因可能使裁决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的可以申请财产保全。申请财产保全时,仲裁委员会将把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将把该申请提交证据所在地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中国的涉外仲裁制度始建于50年代,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1954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在中国贸促会内设立对外贸易常设仲裁委员会的决定》;1958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在中国贸促会内设立海事仲裁委员会的决定》。根据以上两个决定,中国贸促会分别设立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国务院的两个决定、中国贸促会设立的两个仲裁委员会和其仲裁规则以及它们的仲裁活动,便构成了当时中国的涉外仲裁制度。中国涉外仲裁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为例,80年代初每年受理案件仅几十件,到90年代中已经上升至每年八百件左右。根据相关的法律与规定,中国涉外仲裁早已经确立了民间仲裁、协议仲裁和一裁终局的原则,中国的涉外仲裁制度为日后的中国仲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广义的讲,仲裁可以适用于许多领域,它可以解决民事纠纷,还可以解决劳动纠纷,也可以适用于行政争议、国际商事纠纷,甚至国家之间的争端但是―般意义上的仲裁指的是商事仲裁。根据联合国仲裁示范法,可以仲裁的纠纷是指一切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商事关系所引起的种种争议。根据我国的仲裁法,只要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都可以仲裁解决。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近年的案件统计看,30%左右的案件属于国际货物买卖争议,30%左右的案件是中外合资、合作方面的争议,其他30%左右的案件包括了房地产、金融、租赁、成套设备、技术转让及许可等等各个方面的争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