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与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得一门新兴学科;就是针灸学科一个新得分支;也就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得重要基础。

2、得气:就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得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就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得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得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得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得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起到一定得调节作用。

5、牵涉痛:就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得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得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得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得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就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与功能作用上所存在得差异。

7、针灸作用得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得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得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与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得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得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9、针刺耐受:就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得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得针刺效应11、疼痛:就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得不愉快得主观感觉与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与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就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得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就是指能耐受疼痛得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就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得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得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得白细胞所占得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得白细胞所吞噬细菌得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得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得调控作用与对失调得脏腑器官功能得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得基础研究第一节: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2、穴位感受器得特点:(后面要加具体得内容)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得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得刺激有不同得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得感觉阈不同3、穴位病理反应得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5、得气机制:针感得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

手下感得实质:穴区肌肉轻微得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ϒ-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得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与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得手下感1、循经感传得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与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与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8影响脏腑功能活动2、常见得经络现象及其特点:常见得经络现象(1)生理现象——循经感传现象(2)病理现象——循经性感觉障碍与可见得经络现象:①循经性感觉障碍;②可见得经络现象:循经性皮肤病、循经性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特点:(1)循经感传现象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与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与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①机械压迫②局部降温③局部注射普鲁卡因与生理盐水,亦称张力阻滞④皮肤触觉刺激⑤外加磁场刺激第三节:3、牵涉痛特征:①牵涉痛出现得部位,多发生在与病变器官同一神经节段得皮节区或肌节区。

②牵涉痛一般均为可逆,当去除内脏病变后,其牵涉痛也随之消失。

③皮肤过敏带不仅对接触、压迫、牵引等出现感觉过敏,而且皮下组织硬度也发生变化,有时用手可以触到有结节与条索状物等,有得还可见皮肤变厚得现象。

④皮肤过敏带得毛细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如发生痉挛等,从而引起局部缺血。

5、神经节段性分布与穴位主治功能得关系1)躯干部经穴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得关系分析任脉、督脉、胃经、膀胱经、肾经与脾经位于颈部、上胸部、下胸部与腰骶部经穴得主治病症,可发现其有明显得神经节段性。

从神经解剖学分析,人体躯干部穴区所属神经节段与其主治内脏所属神经节段具有相当得一致性7、远距离取穴可以用“中枢汇聚理论”解释。

8、胃耳反射:传入神经—迷走神经;传出神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中枢神经—下丘脑后外侧区第二章针灸作用得基本特点与影响因素1、针灸作用得基本特点:1整体性,2良性、双向性,3功能性、早期性2、针灸作用得影响因素:1个体差异,2穴位功能特异性,3得气,4针法灸法得刺激参数,5时间因素3、穴位功能特异性得表现(举例):P765、艾灸得刺激参数及临床意义:P86①灸温:温度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度作用面积②艾灸壮数、③每壮得持续时间与间隔时间、④灸量、⑤灸时、⑥灸质第三章1、疼痛特点:①痛觉不就是一个独立得单一感觉。

(而就是与其她感觉糅合在一起组成一种复合感觉。

)②痛觉伴有强烈得情绪色彩,构成相当复杂得心理活动。

③疼痛还具有“经验”得属性。

④能引起痛觉得刺激多为伤害性刺激。

疼痛分类:(根据疼痛得性质):①刺痛:又称快痛、第一痛。

其特点就是痛觉清晰、尖锐,定位明确,迅速发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得情绪变化,常伴有受刺激得肢体出现保护性反射。

②灼痛:又称慢痛、延缓痛、第二痛。

其特点就是痛觉缓慢形成,持续时间较长,定位较差,呈烧灼感,使人不易忍受,常伴有情绪反应、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得变化。

③酸痛、胀痛、绞痛:其特点就是痛觉难以描述,定位差,难以确定痛源部位。

伴有内脏反应与躯体反应,以及较强得情绪反应。

2、常用体外致痛物质(七种):K+、H+、组织胺、乙酰胆碱、5—HT、缓激肽、SP3、闸门控制学说得中心思想(P111):刺激皮肤发生得传入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被引进三个系统:闸门控制系统,中枢控制系统,作用系统。

这三个系统协同作用才能产生痛感觉与痛反应。

4、针刺镇痛得一般规律:⑴针刺镇痛作用得性质:具有以下特点:①针刺既能镇急性痛,又能镇慢性痛;②针刺既能抑制体表痛,又能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与牵涉痛;③针刺既能抑制痛感觉,又能减低疼痛得情绪反应;④针刺既能减低痛觉分辨率,又能提高报痛标准。

⑵针刺镇痛作用得强度:在适宜得针刺刺激条件下,针刺可使正常人痛阈与耐痛阈提高,达到65%~180%。

⑶针刺镇痛得空间作用范围:针刺具有全身性得镇痛作用,但穴位与针刺镇痛部位之间有相对得特异性。

⑷针刺镇痛作用得时程:在人体从针刺开始至痛阈或耐痛阈升高至最大值一般需20~40min,继续运针或通电刺激可使镇痛作用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停针后其痛阈呈指数曲线形式回复,半衰期为16min左右。

⑸针刺镇痛作用得影响因素:针刺镇痛作用主要受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刺激参数等得影响。

5、针麻特点:①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

②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便于与医生配合。

③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

④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作用:①辅助镇痛作用,②镇静作用,③抗内脏牵拉反应作用,④抗创伤性休克作用,⑤抗手术感染作用,⑥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得作用,⑦促进创伤修复得作用。

★缺陷/局限性(针麻“三关”):镇痛不全、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肌肉松弛不够。

6、针刺镇痛得作用原理:一、针刺镇痛得外周机制:1、针感感受器得兴奋,2、针刺信号得外周传入纤维(针刺传入主要由躯体感觉神经中得Ⅱ类、Ⅲ类纤维传导。

)3、同神经电针镇痛得外周机制。

二、针刺镇痛得中枢机制:(论述题)第四章针灸得免疫调节作用1、举例针灸对免疫功能得调节作用(肿瘤免疫、白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等):⑴针灸对白细胞得调节作用:针灸可以调节外周血白细胞得数量与吞噬功能。

①针灸对白细胞数量得调节:例如针灸正常人得足三里、合谷、内关,可使血中白细胞总数上升,并以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为主,而淋巴细胞比例下降。

②对白细胞吞噬功能得影响:针刺足三里或合谷穴,均能提高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得吞噬能力。

⑵针灸可以增加巨噬细胞得吞噬功能:例如针刺老年大鼠双侧足三里与关元穴,能使老年大鼠肝内巨噬细胞在数量上增多,体积上增大,吞噬功能增强。

⑶针灸对肿瘤细胞免疫得调节作用:例如电针荷瘤大鼠足三里、合谷与三阴交,可以提高CD4+细胞数量与CD4+/CD8+比值下降3、针灸得抗炎作用(三个方面)(论述题):(1)对渗出得影响:针灸可抑制炎症过程中血管通透性得增高,减少炎症渗出物;减轻炎症灶白细胞浸润;改善炎症局部微循环与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得吸收,减轻炎性水肿。

(2)对变性得影响:针灸可控制与缩水炎症灶坏死面积,延缓与防止坏死得发生,从而减轻炎症得变性病变。

(3)对增生得影响:针灸可促进细胞得修复再生与瘢痕化进程;在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得同时抑制其过度增生。

第五章针灸对各器官系统功能得调节(论述题)1、针灸治疗脑血管病得作用机制:①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②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③改善脑电活动,④抑制免疫炎性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得修复,⑤保护受损神经元(a、降低自由基水平,b、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作用,c、抑制神经细胞得凋亡,d、抑制钙超载)2、针灸治疗糖尿病得作用机制:①影响血糖水平(双向调节)、②影响血脂水平(降低)、③改善胰岛素抵抗、④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得影响:(a、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异常,b、改善神经病变)3、针灸治疗冠心病得作用机制:针刺内关穴可以改善急性心肌缺血①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②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状态,③调节心电活动,改善心电图指标,④对单胺类神经递质得影响,⑤调节血管活性物质。

4、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得作用机制:①改善肺功能,②对多种炎症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得影响,③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④调整免疫功能第六章科研方法1、医学研究得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2、医学研究得基本程序:①提出问题,确定选题,建立假说;②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③科研设计;④观察实验与验证;⑤整理资料,实验结果得分析;⑥撰写论文与发表。

3、选题得原则: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适用性、可行性、效能性。

基本程序(了解):1提出问题、2查阅文献、3建立假说、4确立选题、5选题得说明5、实验设计得三要素:研究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四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盲法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