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思想剖析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思想剖析


《赤壁》身陷八卦阵 吴宇森回应质疑不做缩头龟
诸葛亮从乌龟壳上发明八卦阵, 如今《赤壁》身陷负面言论犹如落 入八卦阵,就看吴宇森怎么拆招。 7月16日晚,吴宇森出席北京 的庆功活动时候面回应种种质疑, 显得相当轻松而大度,对于“萌萌” 和赵薇“天下兴亡,匹女有责”的 质疑时,坦诚表示这是“可爱的小 错误”,希望网友不要介意。对于 片中的搞笑台词,他说:“这些对 白都是我和编剧故意设计的。搞笑 才好玩,才有意思。”他还透露, 下一集也会有逗趣的对白。
《墨子》:“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所能。”听其言论,观察其行为,而 知其能力与特长。
传统的甄选思想
智察卷一: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张 居 正
(行为样本假设)
察人性、顺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谐 (性格稳定假设) 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以施 (情境与性格之争假设)
传统甄选思想的特点
逸周书
一曰富贵者观其有礼施,贫贱者观其有德守,嬖 宠者观其不骄奢,隐约观其不慑惧,其少者观其恭敬好 学而能悌,其壮者观其连接务行而胜私,其老者观其思 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 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省 其居处观其义方,省其丧哀观其贞良,省其出入观其交 并以,省其交友观其任廉。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之以 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 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 醉之以观其恭,从之色以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二,昵 之以观其不狎。复征其言以观其精,曲省其行以观其备。 此之谓观诚。

强调德行:周代就已形成的用人标准 强调全面:六德、六行、六艺 强调体貌:唐朝如何选官(《资治通鉴· 唐纪十七》) 强调手段:“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传统的甄选之术
行为试探之术
《六韬》这部最古老的兵书讲了八条鉴人之术 《吕氏春秋》提出“八观六验”之法 诸葛亮提出了“七观”之法
纵观《唐太宗李公卫问对》全书,可发现八阵图的发展和改进的全过程: 黄帝《握奇文》------五阵,握机阵,丘井之法 ↓↓↓ 姜尚《太公兵法》---太公阵 ↓↓↓ 司马穰苴(rangju)《司马法》---五行阵 ↓↓↓ 管仲--------重新整理〈太公兵法〉 ↓↓↓ 孙武《孙子兵法》-----八卦阵 ↓↓↓ 诸葛亮《八阵图法》----八阵图 ↓↓↓ 韩擒虎------九军阵法,即八阵图的别名 ↓↓↓ 李靖《卫公兵法》----六花阵 ↓↓↓ 李绩《卫公兵法》----六花阵 可以看出《八阵图》渊源极深,可以追溯到上古华夏的黄帝。经过姜太 公,司马穰苴,管仲,孙武等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三国时期,诸葛 亮使他达到了顶锋,完善为八阵!唐代李靖由于九个阵指挥过于复杂而 简化为六花阵。
2、用自然观察法以判断人才 事物的内在本质虽然难以把握,但可通 过诸多外在的想象进行观察和分析透视,即 便有假象也可以区分辨别,可以通过对个人 情景的变化、声调等多方面观察识别人,把 握人的内心世界、内在本质。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
《吕氏春秋》: 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 六戚: 父、母、兄、弟、妻、子
4、用实践考察法来判断人才
《荀子· 君道篇》 故古之人为之不然:其取人有道,其用人有法。取人之道, 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 以等。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 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故卑不得以临 尊,轻 不得以县重,愚不得以谋知,是以万举而不过也。故校之以礼, 而观其能安敬也;与 之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 而观其能无流慆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 患险,而观其 能无离守也。彼诚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可诎邪哉! 故伯乐不可欺 以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此明王之道也。
习则观其所言,
穷则观其所不受, 贱则观其所不为。 弃什么。
如果他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就看他说些什么;
如果他困窘,就看他拒绝什么; 如果他贫贱,就看他追求什么,放
六验:
喜之以验其守, 乐之以验其僻, 怒之以验其节, 惧之以验其特, 的品行; 哀之以验其人, 苦之以验其志。 让他高兴,以检验其节操; 使他快乐,以检验其有无邪念; 激他发怒,以检验其气度; 使他恐惧,以检验其有无卓异
特尔则研究了3种体型与性格的关系;中国一些古籍则研究 了如何通过神骨、气色、容貌、声音、情态来研究动机
【八阵图的命名和组成】
八阵图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 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中军 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 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 地、风、云为“四正”,龙(青龙)、虎 (白虎)、鸟(朱雀)、蛇为“四奇”。另 外,尚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以为机动之用。

周易讲“数、理、相”的统一,“数、理”通过 “相”表现出来。而“数、理”则和源本自然的“心” 是同一的。正如陆九渊所说,“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 心”。而中国哲学的精髓也在把握一“心”,用来感通 天地,感悟人生。 正所谓“相由心生” 。 周易的预测正是基于“心”所外现的“相”而作出 的,是非常准确而科学的。但是,人的“心”却是可变 的,“心”则“相”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故根据过去的 相所做的预测便不会很准确了。 但人的“心”又并非变化无常,有一定的稳定性, 是有规律的变化。故周易在总体的规律上所做的预测是 非常准确的。和天气预报相似,只能得其大概,不能得 其细节。对细节的把握只能针对不远的时间段作出。 但同时,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算出的命并不能肯 定必然的说明未来。命运的发展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相由心生”,真正自己努力摆脱命运的束缚,成了贵 人,“相”也变成“贵人”相了。
最近,河南省密县发现一套我国最早的《风后八阵 兵法图》。该图共分九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它 八幅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 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图旁 附有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每个阵式在特殊环境下 进攻退守的战术应用。 据《史记》载,风后为轩辕黄帝的一员将帅。密县 云岩官遗存的唐朝军事家、常州刺史独孤及的《云 岩官风后八阵图》碑,详细记载了黄帝和风后研创 《八阵图》的事迹。此图的发现,把我国八阵兵法 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五百年。
诸葛亮崇尚法家和黄老思想,同时精通易学。陈立夫先 生曾为1994年举行的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讨论会题词 “明易先知”,就明确指出了诸葛亮的“先知先觉”与其 精通《周易》密切相关。
《周易》的精髓是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把不同 质、不同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以探讨其运行的规律。诸 葛亮治国、用兵时十分注重天、地、人的综合考察。他在 《将苑· 智用》中写道:“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强 调一个优秀的将领应“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 四海之内,视如室家” (《将苑· 将器》)。“夫行兵之 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 五星合度,彗星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 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 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 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将 苑· 兵势》)这真是将《周易》天、地、人综合一体的思想 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二)确立了多种考评人才的方法
1、用工具测评智力 2、用自然观察法以判断人才 3、用旁敲侧击法以判断人才 4、用实践考察法来判断人才
1、用工具测评智力
(1)口试 帖试(也称帖经):类似填空式测验 对偶:类似类比测验,考察技巧、智慧和想象 力。 (2)纸笔测验:类似笔试 墨文(简单笔试) 策试(又称“时务策”) 试帖诗 八股文(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 等)
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妻子、儿女
四隐: 交友、故旧、邑里、门郭
朋友、故旧、乡亲、邻居
对外用“八观六验”
八观:
通则观其所礼,
贵则观其所进, 富则观其所养, 听则观其所行, 止则观其所好,
如果他显达,就看他礼遇什么人;
如果他富有,就看他赡养什么人; 如果他尊贵,就看他举荐什么人;
如果他听言,就看他采纳什么意见; 如果他闲居,就看他喜好什么;
传统的甄选方法
察言观色之术

思 言


《尚书》提出的“敬用五事”
传统的甄选方法
间接观察之术
士有百品、孝为第一: 《尚书》总结了“六戚法” 《吕氏春秋· 论人》提出六戚四隐
《周礼》提出“六行”观人
传统的履历分析法
传统的甄选方法
心术鉴别之术
心术与动机:《孔子家语·始诛篇》总结了何为心术 康熙大帝:“观人者必先观其心术” 相由心生:心理学发现信息只有35%-7%靠语言传达;卡
(3)作业测验 解连环 八阵图 七巧板(益智图)
八阵图
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 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 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 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见《三国演义》) 据《三国志_蜀志_诸葛亮传》载: “(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 迹绘成图形,见《武备志》。
诸葛亮的“知人七法”
一是要“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在是非曲直之间观察他的选择, 看他是否有一个正确的标准; 二是要“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与他深入辩论来判断他的应变能 力如何; 三是要“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向他询问计谋,来了解他的谋略 与见识,看他是运筹帷幄,还是胸无点墨; 四是要“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告诉他大难临头,看看他的胆量, 是威武不屈,还是束手就擒; 五是要“醉之以酒而观其性”,让他喝醉酒,看看他是不是酒后无 德,小人得志; 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用利禄去打动他,看看他是不是为利 所动,利欲薰心; 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让他去完成一件事情,看看他是否能 言行一致,讲求信义。
指标:忠诚、谨慎、才能、智力、信用、廉洁、节守、 仪态、行为等。
唐代 考绩标准“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德、慎、公、勤
宋代 考绩标准“四善七事三最”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