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点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自主学习】一、考情分析1.考纲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属于现代文阅读能力层级中“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能力层级为C级。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

所谓“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读者未知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般侧重于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

为此,在阅读时就要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这是一篇科技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②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

现代科技文章,不仅提出反映信息的概念,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与阐释。

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以及含义较深、比较难懂的句子等。

2.命题方式:这道试题出现一般出现在实用文阅读的第一道题,考题考题形式多为选择题,通常为五选二,要求梳理筛选出相关信息,辨析并判断信息的正误理解。

有的要求从五个选项中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两项,有的选项要选最佳两项,而非正误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试题,将适当增加难度,采用主观表述题的形式,突出综合的成分,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提炼概括后才能得出答案。

由选择题向表述题转化。

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3.试题解密:命题者一般采用五种方法设置错误选项: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选项中的出现的下列情况,一定要特别关注:⑴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⑵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局部),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

重点关注: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④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⑶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⑷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⑸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⑹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⑺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⑻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⑼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⑽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二、知识梳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两个方面,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在考试中,信息的整合能力将集中考查以下三个方面:将隐含信息明示,概括化的能力;将初始信息加以转化的能力;重组初始信息推断新结论的能力。

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高考实用类文章主要包括新闻、访谈、人物传记、调查报告等。

名人事迹,通俗晓畅,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多。

无论是传主还是新闻主体,他们的事迹具有典型性,人格具有感人魅力,成功的背后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给人以较大的启发性。

就所选文本而言,都具有通俗晓畅,内涵丰富,可读性强的特点,极适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注意下列方面:一是分清要求类属。

对材料分类,标准不同,类属不同;对材料整合,要求不同,类属也不同。

首先要认定筛选并整合的标准和要求,前提认定了,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入解题的正轨。

二是紧扣语言环境。

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注意联系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在语境信息中筛选出重要信息。

三是辨明材料主次。

既要避免遗漏主要的信息,又要避免夸大次要的信息。

获取信息的三条途径:⑴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

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

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⑵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

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⑶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

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方法导引】【典例1】(2012年湖南湘南高中质量检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曹玲娟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

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

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

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

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

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

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

“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

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

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

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

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

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

“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

”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

“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

“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

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

”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生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

“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12.根据全文,下面各句的内容不属于“再度艳惊了上海滩”的原因的一项是()A.杨丽萍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B.杨丽萍和藏民们跳的夏拉舞,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C.《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D.歌舞乐《藏谜》涵盖藏区典型音乐元素,歌舞的主角是一年前还放牧的藏民们。

13.“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

”对杨丽萍所说的“福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机会亲密接触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B.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

C.《藏谜》被韦芝赞誉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D.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

获得了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1题,要求找出“再度艳惊了上海滩”的原因,排除其中不属于杨丽萍“再度艳惊了上海滩”的一项。

第2题要求正确理解杨丽萍所说的“福气”。

答案要点:第1题选 A,张冠李戴。

原文是“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艳惊了上海滩”的不是《云南映象》,而是《藏谜》。

第2题选 C,答非所问。

“福气”应指杨丽萍在做《藏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而不是别人评价。

方法归纳1:整体阅读,通盘把握。

面对一个文本,不管出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通读全文,对文本作整体认知,明晓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怎样的……也就是必须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

而有很多的时候,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处在文本不大起眼的地方,如果走马观花,或自作聪明,贪图省事,不对文本作通盘的阅读审视,是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时的疏漏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