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南京,南京》观后感
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乃民族之殇也。
2009年,《南京,南京》的上映却再一次重启了这段伤痛的记忆。
黑白的影片,抖动的镜头,一座沧桑的古城将我带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让我的心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挹江门,南京的城墙,最初的抵抗,一群被抛弃的士兵,用自己仅存的力量与日军抵抗。
他们孤立无援,却仍旧誓死抵挡,因为这是他们作为一个士兵,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责任!可是,当“小米加步枪”碰上敌人凶猛的火力时,他们终究还是败下阵来。
于是,他们成为了待宰的羔羊,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惨无人性的日军,用五花八门的形式屠杀着每一位中国人:关进废弃的仓库用火烧死;赶到大海中用海水淹死;埋在土中活活憋死;赶到荒野中用枪打死……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人发指,令人痛恨。
然而手无寸铁的南京人民又能做什么呢?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掩护受伤的士兵;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冒着当场被枪毙的危险,去解救那些被日军拉上刑车的男人;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当死亡来临时,那一句响彻南京上空的“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
当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为了自己肩上的责任而奔赴死亡,例如影片中的唐先生。
当拉贝被迫离开时,他却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而委身于日本人。
当他终于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时,他的妹妹却被日本人拖进了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活摔死,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而幸免遇难。
他欲哭无泪,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他终于明白了:日军是靠不住的,中国人只有靠自己!尽管南京最后变成了一座死亡之城,但“小豆子”却活着走了出来,这不仅意味着中国人是杀不尽的,更重要的是他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延续。
我的大学在江苏,身边有不少南京的同学,也听他们说起过祖辈们经历大屠杀的记忆。
四年前,我有幸去过一趟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是当年江东门集体屠杀的遗址和遇难者的丛葬地。
尽管南京的千百年历史上从不缺少杀戮,但七十多年前的这次惨无人道的屠杀,无疑是当代人心中印象最为深刻、最为惨烈的一次。
纪念馆门前伫立着一个纪念碑,上面用各种语言记录了遇难的人数,300000,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1937年12月13日,一夜间南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屠杀。
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顿时,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军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
依稀记得,门口的第一座铜像雕刻的是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她双手抱着一个恐怕不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无力地躺在母亲的手中,大概已经遭难,妇女抬头望天,大概是在向苍天申诉命运的不公。
铜像下刻着几行字:“杀害了我的孩子永不再生,杀害了我的丈夫永不再生,却留下了受强暴的妻子独自承受所有的痛苦。
”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日军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多大的灾难,使多少幸福的家庭家破人亡,使多少鲜活的生命就此丧生。
万人坑是屠杀事件中的重要场地,那里有无数的亡魂,不断的控诉着侵略者的罪行,累累白骨,连无知的孩子和暮年的老人都不放过,时光交错,看到得是受害者临死前的恐慌、悲痛以及绝望。
日本人丑恶的嘴脸,以及拿着枪不停扫射的场景,这些无辜的百姓何罪之有,就算是两军交战也都不应该伤害无辜的百姓,而日本人竟然还提出要杀人比赛,文字早已无法记述他们的罪行,罄竹难书这个成语要做到何种程度才需要出现。
直至今日,所有的中国
人都难以忘怀那段历史,都难以忘记那一年中国的土地上经受了怎样的血的洗礼。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9月3日,在北京举行了抗战胜利纪念日的阅兵仪式,不为仇恨,只为铭记历史,守望和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国人民从来都是宽宏和包容的。
二战后,苏联从德国获得120亿美元的战争赔偿;犹太人从德国获得600亿美元的赔偿。
而饱受侵略战争蹂躏的中国作为二战战胜国,考虑到同日本是邻国,中国政府从中日人民世代友好的愿望和长远利益出发,放弃了赔偿要求,但换来了日本领导人一次又一次的参拜靖国神社,换来了日本侵犯我们的固有领土——钓鱼岛,换来了日本右翼势力修改教科书,换来了日本对我中华民族的蔑视。
7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血色如今已经淡漠。
在这淡漠的血色中,日寇远去了,但它的流行文化却袭来了。
崇洋媚外,各种代购抢购席卷了华夏大地。
南京大屠杀是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一页,也是中华民族史上最耻辱的一页。
按理说,南京大屠杀是我们最不应忘却的记忆,可我们的国民中又有几人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日是哪天?前几天,正好又到了12月13日,这是第二个国家公祭日。
此时此刻,抚今追昔,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惨痛的一幕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无论时间过去多么久远,历史都会记住这一天。
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具有世界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教科书,将向所有世人和来者表明:“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在经历过这一段屈辱历史后,现在已经容光焕发,开始迎接崭新的生活。
如今的南京不会再是萧条冰冷,也不会再有整座城市悲情绝望的哀嚎。
今天的挹江门不会再有大吼着“中国不会亡”的悲壮豪言,路上的汽车一个个穿过城门,漆光闪耀,但城门里的阴影却依旧阴郁。
和平鸽在广场上自由飞翔着;“十里秦淮,十里珠帘”见证着南京的历史;白鹭洲上“风情万种”的大舞台有着各种表演,六朝古都,十代都会,2500年的灿烂与沧桑,都在这舞台上流转着。
70周年阅兵式纪念,是为了警告那些罔顾事实、篡改历史的人,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积贫积弱之民族;是为了提醒我们的同胞,铭记先辈们的牺牲,铭记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是为了讴歌无数先烈浴血奋战、穷其生命追求民族自强的精神。
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要让时间为庸人们所设计,不要让殷红的鲜血只剩下淡淡的残梦。
血已经流了,但不能让他白流。
南京的大惨案依然历历在目,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黯然至于泣下,更应该正视这刻骨铭心的苦痛。
因为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面淋漓的鲜血,鲁迅的担忧依旧没有过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仍要我们去构建与呵护。
只有真切地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
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对于这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屈辱历史,我认为我们对它的警醒和认识还非常不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既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南京历经无数腥风血雨给后人的启示,更是今天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反思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