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西医小儿学流行性腮腺炎(中西医)
中西医小儿学流行性腮腺炎(中西医)
并发症
2.睾丸炎 青春期男孩发病率为14%~35%, 最小3岁。多发于腮肿后3~10天。临床表现 为高热、寒战、恶心、呕吐、下腹痛,患侧 睾丸明显肿痛、触痛,30%~40%受累睾丸 发生萎缩,13%生育受损,但不育少见。可 伴附睾炎。
3.卵巢炎 青春期女性患者有7%可发生卵巢 炎。表现有发热、呕吐、下腹疼痛及压痛, 但不影响日后生育功能。
隐性感染者)可获得终身免疫力。 5.预后:一般预后良好,少数邪盛正虚者,可
产生变证(内陷厥阴,毒窜睾腹),即使出 现变证,预后也不严重。
概 述—命名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为痄腮。又 称为“鸬鹚瘟”“哈蟆瘟”、
“大头瘟”。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原——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机理: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上呼吸道并增 殖 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 增殖的病 毒 入血 病毒血症 播散入腮腺、颌 下腺、性腺、胰腺、乳腺、中枢神经系 统 病毒再度增殖再入血 引起炎症 不同症状。
实验室检查
3.血清学检查 用补体结合试验或检测 抗V和抗S两种抗体,S抗体早期阳性率 75%,为近期感染证据,6~12个月渐下 降;V抗体起病后1个月达高峰,维持6 个月,以后渐下降,2年后达到低水平并 持续存在。
4.病原学检查 PCR检测简单、易行。
诊断
1.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发热,以耳垂为中心的漫肿,边缘不清,
西医病理变化
病理:受侵犯的腺体出现非化脓性炎症 病变,腺体增大,周围组织的充血、 水肿,其被膜可见点状出血,腺体细 胞发生浑浊,肿胀或坏死,腺体间质 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和淋巴、单核 及少许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因病机
风温邪毒 壅阻胆经 (腮腺炎病毒)
内窜肝经
凝滞腮颊 邪陷心肝
引睾窜腹
腮部漫肿疼痛 昏迷、抽搐 睾丸肿痛
并发症
1.脑膜脑炎 男女之比3~5:1。发病机制:① 是腮腺炎病毒感染神经元;②是感染后脑炎 伴有脱髓鞘病变。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 嗜睡、颈项强直、呕吐等。脑脊液压力增高, 细胞数大多<500×106/L,亦有1000×106/L者, 以淋巴为主,蛋白正常或增高,糖及氯化物 正常。一般预后良好,大多1~2周内恢复。 脑炎可能留下永久的后遗症或死亡。
咽部红肿,食欲不振,时有呕吐。腮 部漫肿,疼痛拒按。尿少黄赤,大便 干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法 普济消毒饮加减。
分型论治—变证
1.邪陷心肝 证候 腮部肿胀,或腮肿已消,壮热不
退、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甚至 神昏抽风。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3.其他病毒性腮腺炎 流感病毒、副流 感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等也可引起 腮腺炎,可依靠病原学抗体检测鉴别。
辩证要点
❖本病的辩证,以经络辩证为主,根 据全身及局部的症状,区别常证和 变证。
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常证: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主。病初 温毒在表,须配合疏风解表。热毒壅结 者,以清热解毒为主。腮肿硬结明显者, 治疗软坚散结,清热解毒。
变证:邪陷心肝—熄风开窍,毒窜睾腹— 清肝泻火。应配合外治法,促进局部消 肿止痛
分型论治—常证
1.温毒在表 证候 微热恶寒,咽红、咽痛、纳差。以
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疼痛,压之有弹性 感,咀嚼不便。舌尖红,舌苔薄白或薄 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 银翘散加减。
分型论治—常证
2.热毒蕴结 证候 壮热不退,头痛,烦躁,口渴引饮,
触之有弹性感,压痛明显。腮腺管口红肿。 3.血象 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降低或稍
增高,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 4.血清、尿淀粉酶增高。 5.可疑病例作血清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
鉴别诊断
1.淋巴结炎 肿痛不以耳垂为中心,肿 块边缘清楚,质地较坚硬。
2.化脓性腮腺炎 腮腺部位剧痛及触痛, 腮腺管浓液流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 细胞增高。
并发症
4.胰腺炎 发于年长儿,见于腮肿后3~ 4天,亦有不伴腮腺肿大者。主要表现为 体温骤升、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 便秘及中上腹剧痛。局部腹肌紧张及压 痛。血清淀粉酶升高,血清脂肪酶升高。 多数一周内恢复。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多数正常。 2.淀粉酶 急性期血清及尿淀粉酶升
高,其值与腮腺肿胀成正比。合并 胰腺炎者升高更明显。
分型论治—变证
2.毒窜睾腹 证候 腮肿,或肿胀渐退,男性睾丸肿痛,
女性少腹疼痛,疼甚者拒按。舌质偏红, 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泻肝火,活血止痛。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其他治法
1.鲜地龙加白糖、鲜仙人掌(去刺)、鲜马齿 苋、任选一种。捣烂外敷腮部,qd,适用于腮 部肿痛。
2.如意金黄散、紫金锭、青黛散,任选一种, 以水或醋调匀后外敷腮部, qd,适用于腮部肿 痛。
少腹疼痛
常证 变证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2~3周,平均18天。 前驱期症状一般较轻,可有轻、中度
体温升高,头痛、肌痛、全身不适 及纳差。
临床表现
腮腺肿大:前驱期后1~2天腮部肿痛,常一 侧先肿,2~3天后对侧亦肿,或仅有颌 下腺肿而无腮腺肿大。腮腺肿大是以耳 垂为中心的漫肿,边缘不清,表面发热 不红,触之有弹性感,张口、咀嚼特别 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 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
3.灯火灸法:取患侧角孙穴,用1支火柴点燃, 迅速按于角孙穴上(火即自灭)。火灸后局 部皮肤呈白色,或发红,别无不适, qd 。
西医治疗—一般治疗
1.休息 应卧床休息 2.饮食 多饮水,以流质半流质
和营养丰富的食物为宜,不给酸 性等刺激唾液分泌的食物。
西医治疗—一般治疗
1、抗病毒治疗:目前尚缺乏抗腮腺炎病 毒的特效药。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 注射液,15mg/kg/d,静滴 ,疗程5-7天。
流性腮腺炎
概述
定义: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 发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 疼痛为主要特征。
概 述—发病情况
1.发病季节:四季均可发病,冬春易流行。 2.发病年龄:多发于15岁以下儿童,年轻成人
亦可发病。1岁以内婴儿很少发病。 3.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 4.传染性及免疫力:传染性强,患病后(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