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起源一、许:释义说文解字:許,聽也,從言午聲虛呂切。
——《說文解字》平凡而偉大的家族,曾經擁有足以改變歷史軌跡的力量。
——《千秋家國何處尋》許,炎帝裔族,以天干重儀觀測太陽在中午日高天的日影晷跡命名的氏族。
“言”是“午”的簡化。
——《許》許者,“言”、“午”二字所成也。
言者,有言子者、言午者之分。
言子者,言密;言虛者也。
言午者,言朙;言實者也。
故,為許氏子弟者,應以“言朙”、“言實”、“不偽”、“不諱”為立足之本。
二、寻根溯祖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 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成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许由后代,以祖名讳为氏。
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是尧舜时期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
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
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
其后人在许由死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姓。
许由也成为许姓始祖。
3、出自少数民族。
清代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西南)土司及满、黎、瑶、彝、土家、阿昌、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均有许姓。
三、始祖:许由。
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今中国登封箕山槐里村)。
约生于公元前2155年。
尧帝知其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洗耳颖水,隐居山林,卒葬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
许由和伯夷应为同一人,他曾经做过尧舜的四岳、秩宗、理官,西周初年建立许国的文叔即为其直系后裔。
故为许氏开姓始祖。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
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
许氏家谱序言民国年间,我许氏家族在各家筹集钱粮之下,召集本族有名望之士,四处寻访,追根逐源,将凡我家族之人,逐一访谈,记录入册,历经一年有余之艰辛,终将家族之谱系整理成册,本人自建立播客之后,忽生一愿,为光耀祖宗之德、之善、之理等,也使吾海内外同宗同源之子孙能够看到自己先祖渊源,本人计划将收藏20多年之家谱公布于世,同时希望吾宗之后代能够在见家谱后以及修谱五十周年之时,将吾许氏家谱续修并完善,以弘扬列祖列宗之至善、至德。
许氏族谱许氏族之祖系高阳帝之后伯夷.伯夷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许.二世由舜帝让位尧帝的儿子朱丹不受,隐居河南省开封箕山.这就有了"箕山遗风"之美誉.传到第八代时,升公宦游江西,觉得有长江和庐山之秀美,潘阳湖之浩瀚,安居江西省吉安.其族封侯加赏有七十八世.京公世因战乱,避难于河北省洪湖市新滩镇,大兴岭村.八十三世又有近阳公迁徙邻村官子口.晓阳公迁徙到湖北省监利县,复阳公许槐,许荣仍然居于大兴岭村.后来晓阳公觉提得与亲人相距很远,联络又不方便,又从监利县回迁到洪湖市尊长滩镇鲍南村与许槐,许荣二公相邻.而后代繁衍生生不息.到了九十一世,诞生了许华振公.许华斌公.许华表公.九十二世许道勤.许道见.许道春(字雨浓.一九九0年迁于武汉市).道怀迁往洪湖市新滩镇.又有九十一世华实,华兰,华桂.华芳;九十二世道余,道珍,道政,道品,道平等迁往湖北省汉南农场纱帽镇(现改为武汉市汉南区).又有九十一世华鹏迁居湖北省嘉鱼县,九十二世道礼迁往湖北省大沙湖农场.道信迁往汉南劳子湖,道林迁往洪湖市螺山镇,道纯迁往洪湖市.由此盘根错节,各奔前程.许氏祖训一、遵祖训祖训以良谋教导百世,劝孝劝忠,劝读劝耕。
以先人之典范,训诫之下而不忘,抄录于下,人人遵守。
二、重宗祠宗祠是祖宗神灵之所聚,每年四时祭祀,不忘祖宗。
三、辑谱系明白本族支脉上下情况,做到居住分散而心一致。
四、勤生理承家守业,托业谋生。
勤者兴,惰者败,子孙必铭记。
五、勤读书书为人类进步的阶梯。
明理益智,必须读书。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造就人才。
六、孝父母孝为百行之本。
应尽诚尽礼,养老送终。
不孝为最大之罪。
七、教子孙子孙贤,家庭兴。
童蒙时,朝朝教诲,教会做人为根本。
八、崇节俭治家创业,必须勤俭,爱惜物力。
许氏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规律作息,关锁门户、必亲检点,文明礼貌、热情待客,敬老爱幼、遵纪守法,不卑不亢、自信自立,与邻为伴、与邻为善,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广交益友、不耻下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勿营华室、勿谋良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勿为虚荣心而攀比、勿为五斗米而折腰,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高瞻远瞩、铭记居安思危。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家政勿用俊美、为妻切忌艳妆,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夫妻和睦、相敬如宾,父子亲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国兴才子贵、家富少儿娇,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国家,戒骄又戒傲、清宁好做人,出入则孝道、德行感天恩,冬则暖、夏则凉;居有常、业有长。
许氏迁徙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今河南许昌东。
春秋时,源于姜姓后裔文叔的一支,被郑、楚所逼,多次辗转于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荆山(今属湖北)、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等地,后被楚所灭,子孙有流落于今湖南新晃、芷江一带者。
这可以说是许姓第一次的繁衍迁徙。
秦汉时期,许姓已遍布河南、河北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后形成许姓历史上最大望族:汝南郡望。
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阳郡、太原郡、会稽郡等许姓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名门望族。
据载,汝南郡的祖先秦末高逸之士许猗,其玄孙许德任西汉安定(今甘肃平凉、宁夏西部一带地区)、汝南(今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一带)太守,在汝南平舆县定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北方战祸而南徙的人群,许姓迁居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地。
汝南一支后裔许猛任曹魏幽州刺史,许式任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地区)太守,许茂任高阳(今属河南)太守,许王圭任南朝桂阳太守,许彦任相州刺史,许永慧萧齐时被封为晋陵县侯,许宗之任北魏定州刺史,许懋任梁朝天门太守。
隋唐时期,社会趋于稳定,不管是居于北方的许姓,亦或是迁居南方的许姓,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许姓人口日益增长。
上述汝南许姓一支后裔也有新的发展,如许逊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许弘周任楚州刺史,许远任睢阳太守,许岘任袁州刺史。
宋元至明清之际,许姓主要特点为南迁及移居海外。
宋元时的南迁,促使许姓在南方长于北方的发展趋势。
许姓在台湾被列第十一,也是名门望族之一。
明代永乐年间,福建人许冲怀、许申最先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在清康熙时有泉州人许远光、许太岳分别入垦云林县麦寮乡和台北县木栅乡的社德坑等,从明末至汪代,入台的许姓的人氏越来越多。
从台南扩至彰化、台北、澎湖、嘉义等地。
以后进而又有从台移居海外者。
至此,许姓可谓枝遍天下,广播各地。
今日许姓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
目前许姓人口列全国第三十五位。
许氏名人许由,上古名士,许姓始祖。
由一作繇。
见《庄子·逍遥游》。
传说隐于沛泽,尧让于君位,逃到箕山下耕作而食;尧聘为九州长,又逃到颍水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见皇甫谧《高士传》等。
清代宋翔凤以为许由即伯夷,近人章炳麟以为许由即皋陶。
许行,战国时农家。
楚国人。
籍贯不详。
有学生数十人,都穿着粗布衣,打着草鞋,织席以维持生活。
他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人人都须劳动,虽国君亦不例外。
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之一种理想。
见《孟子·滕文公上》。
许慎(约58-约147),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
字叔重。
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
许慎在《后汉书》有传,但未载生卒年。
据清代严可均《许君事迹考》和陶方琦《许君年表考》等所考证,许慎约生于汉明帝永平初,卒于桓帝建和初。
东汉时期,古文经盛行。
许慎从名儒贾逵(30-101)问学,通籀篆古文。
因鉴于当时俗儒说字解经多与古义不合,所以作《说文解字》15篇,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
到安帝建光元年(121)遣子许冲上之于朝。
《说文解字》以小篆为主,并采录见于秦国所使用的籀文和六国古文,按514部首编排。
每篆注明字义,并说明形体的结构,间或指明读音,是中国最早的最有权威的一部古文字的字典,对后代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形音义和文字发展的历史贡献极大。
许杨,东汉水利家。
字伟君。
汝南平舆(属河南)人。
西汉末,任酒泉都尉。
王莽称帝后,隐姓埋名为巫医。
公元42年,汝南太守邓晨因其精通水利,任为都水掾,负责修复鸿郤陂(原有水利工程,于成帝时被毁)。
他根据地势高下,在400多里的地区内,修建许多陂塘,灌溉农田达数千顷。
后被诬受贿,邓晨将其下狱,后放出,遣归,病卒。
许劭(150-195),东汉名士、评论家。
字子将,汝南平舆(河南平舆)人。
少峻名节,好评论乡党人物。
每月辄更其品题,被称为“月旦评”。
曹操微时,曾求其品题,劭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操大悦而去。
及孙策平吴,劭南奔豫章而卒。
《后汉书》称:“子将人伦,守节好耻。
”许褚(?-约227),三国时魏将。
字仲康,谯(今安徽亳县)人。
容貌雄毅,勇力过人。
东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筑坞壁,以抗拒农民起义军。
后归曹操,曹操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
”即日拜都尉,入为宿卫,从攻张绣、袁绍、马超等,皆力战有功,迁武卫中郎将。
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号称“虎痴”。
文帝即位,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明帝时,进封牟乡侯。
许逊(239-374),东晋道士。
汝南(今河南汝南,位于驻马店东、上蔡东)人。
原籍南昌(今江西南昌)。
字敬之。
弱冠从吴猛受三清法要。
后举孝廉,官旌阳令,感晋室糜乱,弃官归。
周游江湖,以道术为民除害。
太康初,传说飞昇。
宋封“神功妙济真君”。
世称“许真君”,或称“许旌阳”。
许敬宗(592-672),唐大臣、文学家。
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县西南)人。
许善心之子。
幼善属文。
隋末举秀才,为淮阳郡司法书佐。
后参加李密农民起义军,任记室。
唐太宗闻其名,召补秦玉府学士,为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
后历任著作郎、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等职。
太宗征辽,命他立于马前起草诏书,词彩甚丽,深受赞赏。
高宗时,历任礼部尚书、侍中、中书令等要职,赞助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诬陷贞观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