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教育活动目标及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活动目标及教学设计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科学活动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科学性和启蒙性
所选的内容要符合科学原理,要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不能超越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

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可以理解的,可以直接探索的内容。

(二)广泛性和代表性
1.从广泛的日常生活中选择内容
2.衡量所选内容的代表性
3、考虑各部分的均衡性
(三)地方性和季节性
选择与季节同步的自然现象
注重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中有价值的方面
灵活地运用当地事物替换幼儿较远或难以收集的材料
根据季节变化,恰当的编排教育内容
(四)时代性和民族性
1.结合幼儿生活选择介绍先进科学技术
2.选择介绍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内容
3.引导幼儿认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物产,或当地有名的物产
三、如何设计活动目标?
1.具有可操作性,避免过于笼统、概括和抽象。

2. 清晰、准确,可检测,不能用活动的过程或方法来取代。

(在观察、游戏过程中,把对汽车的兴趣转化为了解汽车的好奇心)
3.一个目标要通过多种活动实现,一个活动要指向多种目标。

4.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活动目标
5.体现三个层次,情感态度放首位
四、观察型科学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要点:
1、用对象的显著特征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2、问题具有启发性。

3、指导幼儿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

(有序观察法和比较观察法)
4、调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全面感知观察。

5、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观察中的发现
6、指导幼儿学习用各种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如形象化的绘画、图表、符号、标记等)
五、观察认识设计思路
1、物体观察活动:出示观察对象-幼儿自由观察-表达交流-教师引导观察-表达交流-教师总结
2、展示观察活动:收集物体-布置展览-共同参观-表达交流-教师总结(或开放性结束)
3、现象观察活动:引出对象或问题-观察现象—观察中的交流与个别指导—教师组织讨论与交流--教师总结
4、户外观察活动:激发兴趣、提出问题-个别观察(个别指导)-分享和表达交流
六、实验操作型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要点
1、提供充足、多样的实验材料。

2、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要给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

3、组织幼儿就实验中仔细观察,注意实验材料在操作过程中的变化。

4、组织幼儿就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展开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分析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鼓励幼儿解释实验的结果。

5、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七、活动过程的设计
1.演示——操作式
2.自由——引导式
3.猜想——验证式-----1、呈现物体,提出问题,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2、让幼儿进行猜想并说出理由
3、引导幼儿控制变量分别操作试验,观察现象,收集数据。

4、鼓励幼儿交流、讨论他们的发现。

5、师幼共同归纳总结。

八、科学讨论型科学活动指导要点
1、避免把科学讨论型活动变成灌输科学知识的课堂
2、建立民主课堂,充分体现平等对话的精神
3、帮助幼儿利用多种手段特别是艺术的手段表达他们的科学认识
4、可以利用多媒体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九、技术操作型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
1、提供适当的材料(以半成品为主,材料要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2、引导幼儿对物体结构进行充分细致的观察。

3、明确制作的目标、方法和评价标准。

4、探索制作的方法和技巧。

5、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表述自己的制作过程和结果。

6、注重幼儿协作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