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可编辑某县某镇污水处理一体化埋地式处理设备项目 (处理量1000T/D)调试方案*****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二O一七年四月目录第一章:概述 (2)第二章:调试步骤 (3)2.1单机调试 (3)2.2空载试车 (3)2.3负载试车 (3)2.4设备常见问题汇总 (4)2.5整体联动调试 (5)第三章、活性污泥系统管理手册 (9)1、原理 (9)2、活性污泥的形、色、嗅 (9)3、培菌前的准备工作 (9)4、培菌方法 (9)5、运行管理 (10)6、污泥性状异常及分析 (11)第四章、竣工验收 (13)第一章:概述市镇领导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本着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时进行的原则来治理污水处理工程。
我公司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及现场实际情况编制以下调试方案,来进行污水处理厂的调试工作。
级B标准。
1.2工艺流程工艺流程:生活污水----格栅----调节池----缺氧池----接触氧化池----沉淀池----消毒池----巴氏计量槽----达标排放污泥----污泥干化池----外运第二章:调试步骤2.1单机调试2.1.1目的:检验各个构筑物中细部结构尺寸、闭水情况、熟悉各部位功能,测定构筑物及其设备的性能。
(1)严格按照设备说明及运行手册进行;(2)检查格栅安装尺寸、角度,开启格栅进行空载实验,检查格栅空载运行情况。
(3)检查水泵机组各处螺栓连接的完好程度,轴承中润滑油是否充足、干净,检查出水阀、压力表及真空表上的阀门是否处于合适位置,供配电设备是否完好;(4)鼓风机空载试车严格按其运行手册进行,完毕后再与系统串联进行:打开曝气系统空气管路上的所有闸、阀门,首先逐台开启鼓风机,开启时先点动,后正式启动,记录各鼓风机运行参数,并检查空气管路各闸、阀门气密性。
鼓风机进行并网试验,记录各鼓风机运行参数;2.3负载试车(1)调节池:将调节池注满水,启动机械格栅,检查机械格栅运转情况,检查阀门,闸开启是否灵活,启动水泵,检查水泵、止回阀是否运转正常。
检查调节池中各仪器仪表是否准确,检查格栅前后液位差是否准确可靠,监测格栅等电机的电流、电压及轴温度是否正常。
(2)一体化处理设备(缺氧池、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将一体化处理设备中注水,将整个曝气装置浸没。
启动风机,打开曝气阀门进行曝气,检查曝气装置有无损坏,阀门是否正常。
启动污泥回流泵,检查水泵、阀门是否运转正常。
检查一体化设备中中各仪器仪表是否准确。
2.4设备常见问题汇总2.5.1试水(充水)方式按设计工艺顺序向各单元进行充水试验;中小型工程可完全使用洁净水或轻度污染水(积水、雨水);大型工程考虑到水资源节约,可用50%净水或轻污染水或生活污水,一半工业污水(一般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建构筑物未进行充水试验的,充水按照设计要求一般分三次完成,即1/3、1/3、1/3充水,每充水1/3后,暂停3-8小时,检查液面变动及建构筑物池体的渗漏和耐压情况。
特别注意:设计不受力的双侧均水位隔墙,充水应在二侧同时冲水。
已进行充水试验的建构筑物可一次充水至满负荷。
充水试验的另一个作用是按设计水位高程要求,检查水路是否畅通,保证正常运行后满水量自流和安全超越功能,防止出现冒水和跑水现象。
2.5.2单元调试单元调试是按水处理设计的每个工艺单元进行的,如格栅单元、调节池单元、水解单元、好氧单元、二沉单元、污泥脱水单元的不同要求进行的。
单元调试是在单元内单台设备试车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每个单元可能有几台不同的设备和装置组成,单元试车是检查单元内各设备连动运行情况,并应能保证单元正常工作。
单元试车只能解决设备的协调连动,而不能保证单元达到设计去除率的要求,因为它涉及到工艺条件、菌种等很多因素,需要在试运行中加以解决。
不同工艺单元应有不同的试车方法,应按照详细的设计执行。
2.5.3分段调试分段调试和单元调试基本一致,主要是按照水处理工艺过程分类进行调试的一种方式。
一般分段调试主要是按水解和好氧两段进行的。
2.5.4接种菌种污泥培养驯化的方法有自然培养及接种培养,为节省种泥费用及运输费用,拟采用自然培养方法。
1.培养前的准备工作(1)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
最后按有关规程(说明书)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进行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测试,如pH、水温、COD、DOD、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和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BOD5/CODCr、含氮、含磷、有毒物质等)及其变化情况,各种设施和设备技术参数。
(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氮源、磷源),以备缺什么补什么。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况,了解污泥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控制要求。
(7)人员到位,自培养和驯化后一般应使系统连续运行,不能脱人。
(8)编制必要的化验和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
从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较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确保启动与正式运行的有序进行。
2.5.5.自然培养自然培养法是利用废水本身带有的少量微生物和有机物,通过人工强化的方法,使污水中微生物的量逐步繁殖,达到去除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培养方法。
(1)开启进水泵进水,待贮满后停止进水。
注意,当污水液位淹没曝气装置后,适当开启鼓风机,随着液位的升高适当加大鼓风量,进行闷曝。
(2)24h后重新开始进水,换掉池内约1/10的水,继续闷曝。
(3)之后每隔24h,综合池污水更换量逐渐加大,依次为1/9,1/8,1/7,1/6,1/5,1/4,1/3,1/2,至第10天按1000m³/d连续进水。
(4)这期间做好预处理沉淀污泥排放的准备工作以及脱水机的调试工作。
(5)由于培养初期污泥浓度较低,沉淀池内积累的污泥也较少,回流量也要少一些,此后随着污泥量的增多,回流污泥量也要相应增加。
当污泥浓度达到工艺所需的浓度(3mg/L)后,即可开始正常运行,按工艺要求进行控制。
2.5.6驯化培养驯化条件:一般来讲,微生物生长条件不能发生骤然的突出变化,常规讲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驯化过程应当与原生长条件尽量一致,当做不到时,一般用常规生活污水作为培养水源,果汁废水因浓度较高不能作为直接培养水,需要加以稀释,一般控制COD负荷不高于1000-1500mg/L为宜,这样需要按1:1(生活污水:果汁废水)或2:1配制作为原始驯化水,驯化时温度不低于20℃,驯化采取连续闷曝3-7d,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微生物生长状况,或者依据长期实践经验,按照不同的工艺方法(活性污泥、生物膜等),观察微生物生长状况,也可用检查进出水COD大小来判断生化作用的效果。
驯化方式:驯化条件具备后,连续运行已见到效果的情况下,采用递增污水进水量的方式,使微生物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条件,递增幅度的大小按厌氧、好氧工艺及现场条件有所不同。
一般来讲,好氧正常启动可在10-20d内完成,递增比例为5-10%;而厌氧进水递增比例则要小的很多,一般应控制挥发酸(VFA)浓度不大于1000mg/L,且厌氧池中PH值应保持在6.5-7.5范围内,不要产生太大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水量才可慢慢递增。
水解、好氧等工艺是个复杂的过程,每个工程都会有自己的特点,需要根据现场条件加以调整。
2.5.7污泥培菌的注意事项:(1)活性污泥培菌过程中,应经常测定进水的pH、COD、氨氮和曝气池溶解氧、污泥沉降性能等指标。
活性污泥初步形成后,就要进行生物相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对污泥培养状态进行评估,并动态调控培菌过程。
(2)培菌过程中,特别是污泥初步形成以后,要注意防止污泥过度自身氧化,这不仅增加了培菌时间和费用,甚至会导致污水处理系统无法按期投入运行。
要避免污泥自身氧化,控制曝气量和曝气时间是关键,要经常测定池内的溶解氧含量,要及时进水以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的需求。
若进水浓度太低,则要投加大粪等以补充营养,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间歇曝气。
(3)活性污泥培菌后期,适当排出一些老化污泥有利于微生物进一步生长繁殖。
2.5.8、全线调试当上述工艺单元调试完成后,污水处理工艺全线贯通,污水处理系统处于正常条件下,即可进行全线连调。
按工艺单元顺序,从第一单元开始检测每个单元的PH值(用试纸)、SS(经验目测)、COD(仪器检测),确定全线运行的问题所在。
对不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工艺的单元,全面进行检测调试,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各单元均正常后,全线连调结束。
2.5.9、抓住重点检测分析全线连调中,按检测结果即可确定调试重点,一般来讲,重点都是生化单元。
生化单元调试的主要问题要认真检查核对该单元进出水口的位置、布水、收水方式是否符合工艺设计要求。
正式通水前,先进行通气检测,即通气前先将风机启动后,开启风量的1/4-1/3送至生化池的曝气管道中,检查管道所有节点的焊接安装质量,不能有漏气现象发生,不易检查时,应涂抹肥皂水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修复至要求。
检查管道所有固定处及固定方式,必须牢固可靠,防止产生通水后管道产生松动现象。
检查曝气管、曝气头的安装质量,不仅要求牢固可靠,而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高低误差不大于±1㎜,检查无误后方可通水。
首次通水深度为淹没曝气头、曝气管深度0.5m左右,开动风机进行曝气,检查各曝气头曝气管是否均衡曝气。
否则,应排水进行重新安装,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继续充水,直到达到正常工作状态,再次启动曝气应能正常工作,气量大、气泡细、翻滚均匀为最佳状态。
对不同生化方式要严格控制溶解氧(DO)量。
水解工艺 DO应控制在小于0.5mg/L范围内;氧化工艺则应保证DO不小于2--4mg/L。
超过上述规定将可能破环系统正常运行。
2.5.10、改善缺陷、补充完善(1)连续调试后发生的问题,应慎重研究后,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予以完善,保证达到设计要求。
(2)一般来讲,改进措施可与正常调试同步进行,直到系统完成验收为止。
2.5.11、试运行(1)系统调试结束后应及时转入试运行。
(2)试运行开始,则应要求建设方正式派人参与,并在试运行中对建设方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掌握运行操作。
(3)试运行时间一般为10--15天。
试运行结束后,则应与建设方进行系统交接,试运行交接后则以建设方为主,施工方协助;竣工验收后则全权由建设方负责。
2.5.12、自验检测(1)由施工方自验检测,并做好相应记录。
(2)连续三天,每天进行检测(主要为COD、 PH),合格后即认定自检合格。
2.5.13、交验检测(1)由施工方将自检结果向建设方汇报,建设方认同后,由建设方寄出交验书面报告,报请主管部门前来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