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搜集概念:生活方式(Lifestyle)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
生活方式相关词条:价值取向、价值观、个人兴趣、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分布、社会关系、生活水平、兴趣、经济基础、性格、人生态度、经济状况、伦理道德、社会地位、思维方式、社会文化、生活质量、社会环境、心理状态、地域。
"生活方式"一般指人们的物质资料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以及闲暇生活方式等内容。
它通常反映个人的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
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又会反作用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
总之,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因此,社会生活方式是通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与心理结构的形成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对社会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
即世界观的基本倾向。
广义: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
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了一项重要内容,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
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又会反作用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
总之,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因此,社会生活方式是通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与心理结构的形成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对社会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
即世界观的基本倾向。
狭义:即生物生活的方式。
指要求一定的栖息场所、栖息方式,活动类型等的行为(behaviour)以及营养的种类、摄食法(nutrition)、繁殖方式(repro-duction)等所有的生活习性的总合。
各种生物种间常具有特有的生活方式,诸如自由生活、附着生活、寄生生活、浮游生活、集群生活等,每表现出一定的类型。
生物的生活方式在其一生中并不完全一样,通常在发育阶段的表现常是特殊的。
所谓种的生活方式实际是指整个生活史的生活方式的总体形式。
生活方式研究的文献综述生活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命题。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作为现实社会活动综合表现的社会生活方式,既是社会历史发展所决定的,又是由社会的现实条件所规定的;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内在追求,又包括制约人的追求的各种外在的要素。
社会生活方式是由社会历史总体条件决定的人的现实社会行为模式。
或者说,生活方式指的是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
“人的价值存在及其历史证明不只是表现为主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它们还外化为现代性的社会生活结构。
”一、国外生活方式的研究纵观自世纪后期以来的生活方式学术史,在其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三条研究的理论思路。
第一条是沿着马克思对生活方式的认识,即生活方式是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第二条是把对生活方式的研究转化为对消费方式的研究;第三条是对生活方式类型的研究。
1、生活方式是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1)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明确提出其一,生活方式是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其二,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是紧密联系的,而这种联系可以概括为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
即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也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一个方面,因而也是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作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大类划分,他十分强调生产力、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变革的革命性作用。
在具体分析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作用时他指出:当世纪的农民和手工工场工人被吸引到大工业中以后,他们改变了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而完全成为另一种人。
”马克思在创建历史唯物论时,是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概念同时提出来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了这样的表述:“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
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以考察。
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
马克思的这段话实际上表述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生产方式是生产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具有手段的性质,而生活则体现社会生产的目的;二是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定的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因为生活方式是人自身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动力学体现为社会条件的规定性和主体价值能动性的统一,社会全面发展的条件正是通过生活方式的中介环节实现人的需要满足的全面性,从而生成全面发展的人。
“在所有的近现代学术资源中,对构建生活方式理论体系最有价值的仍然是马克思关于生活方式的一些理论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不少关于生活方式的理论思想。
比如,把生活方式作为分析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描述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特征,以及揭示阶级阶层,城乡差别和个人生活特点的概念工具等等。
(2)韦伯和凡勃伦明确生活方式是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志高丙中的《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在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在著述中通常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生活方式”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最早形成的研究思路是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在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生活方式”概念的第一种意义即把生活方式作为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上进行生活方式研究,以后经过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该书系统论述了特定的生活方式与特定的社会阶级的相关性。
韦伯把生活方式作为确认地位群体的社会标志。
他认为,阶级是指相同阶级处境中的所有人,而阶级处境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
韦伯认为:“‘地位处境是指人的生活际遇的一切典型成分,社会评价决定地位处境’在内容上,地位的荣辱通常表现于这一事实一定的生活方式能够受到这样一些人的期盼,以至他们都希望属于这个圈子”,也就是说,社会地位的尊卑是由生活方式的高低所代表的,社会地位的范围是由特定生活方式的圈子所标志的。
生活方式的一致形成地位群体,地位群体以生活方式的认同为内部凝聚和外部排斥的机制。
韦伯是这样论述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地位受尊敬的程度的决定作用意味着,地位群体是一套‘习俗惯制’的专门拥有者。
”“地位的社会分层是与对于观念的和物质的产品或机会的垄断并存的"对于物质的垄断可能包括若干特权,如穿特殊的衣服,吃特殊的、对外人来说是禁忌的食物,携带武器”"因为荣誉源于群体的组成,并且地位群体要求其成员共享一种特定的生活风格,所以生活方式就可以视为对该群体加以描述的具体表现——人们能够通过这些表现分辨该地位群体的社会构成。
有影响的地位群体对各种炫耀性的生活方式因素进行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垄断就不足为奇了。
韦伯总结说“阶级”是按照它们与商品生产和商品获取的关系而划分的:而“地位群体”是按照它们特殊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消费商品的规律来划分的。
人们在方法上可以从生产关系、分配制度认识阶级,从生活方式认识社会地位。
凡勃伦即对生活方式研究的突出贡献在于他运用历史社会学的方法深入、系统地论述了特定的生活方式与特定的社会阶级的相关性,他的研究充分展示了生活方式概念对于阶级和社会地位的认识价值和解释力。
他的名著《有闲阶级论》“就是把生活方式作为阶级地位、作为尊荣的社会标志来研究的”。
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后期的生活方式研究也采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意义,但只限于理论上,这些国家在这段时期并不是通常所谓的阶级社会。
原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术界把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初,并在60 年代末至80 年代中期的这段时期特别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且成绩显著,出版了大量著作。
这些著作的理论基础直接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即认为生活方式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的总和,是全部生活活动的总和。
进入20 世纪,哲学理论研究也出现了向生活世界回归的重要转向,例如,胡塞尔提出“日常生活世界”(也作“生活世界”)的理论,维特根斯坦分析了“生活形式”范畴,海德格尔剖析了“日常共在的世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列菲伏尔明确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一主题,被誉为日常生活批判大师,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科西克则具体分析了日常生活世界的自在和经验的特点。
虽然这些哲学家们提出的概念和范畴的名称不同,但是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过去人们一直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地置于背景世界之中的日常生活纳入了哲学的视野、置于理性目光的聚焦点,把构建理想社会生活方式的问题以批判的方式凸现出来,这就极大地改变或拓宽了人们对人类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传统认识。
二、我国生活方式研究回顾在我国,生活方式的研究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是社会学和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生活方式的研究被忽视甚至是禁区。
改革开放前出版的各类辞书中均找不到“生活方式”的条目,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常常同贬义连在一起,如批评某人沾染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具有“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情调”等等。
这样,生活方式成了一个禁忌的、政治色彩很浓的词汇。
正是由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思想解放潮流的涌动,改革开放帷幕的开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加美好、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研究才随之兴起,甚至成为“热点”。
中国学术界通常认为我国生活方式问题研究的发轫标志是于光远在《中国社会科学》1981 年第4 期发表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的成长》和杜任之在《社会》1982 年第1 期发表的《谈谈生活方式》。
几位学者差不多都不约而同地从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挖掘出长期被忽略的生活方式论述加以阐发,强调生活方式等问题是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时必须重视的一些问题,认为生活方式的概念能较完整地反映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以及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生活方式问题的提出,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政治文献中得到肯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摒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