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心电图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一 基本图形及机制
22
23
arrhythmia 心律失常
长沙市一医院神经外科 吴婵
24Biblioteka 正常的心脏激动发源于窦房结,并沿着一定的传
导途径、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传导。正常的心电 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起搏点正常
2、传导途径正常
3、传导时间正常
以下情况都会引起心律失常:
1、激动起源于窦房结以外或激动过快、过慢、 不匀齐。
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 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 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 PP间期:并不绝对匀齐,但PP间期的互差<0.12 秒。 • 窦性频率:60~100次/分。小儿1岁以下110~ 160次/分。1-6岁<110次/分。或小儿不超过正常 相应年龄组心率95%或不低于正常相应年龄组的5 %。
临床常见心电图教学图解
1
心电图操作
肢导:有4个夹子,分别是红(右手腕)、 黄(左手腕)、绿(左脚腕)和黑(右脚 腕)
胸导:有6个吸球,V1-6颜色分别是红、黄、 绿、棕、黑和紫。
2
3
J点
正常时,一次心电活动可观察到:① P波、QRS波群、T波和U波; ② P-R段、S-T段;
4
③ P-R间期、Q-T间期、S-T间期及J点。
肢导:R波在aVR<0.5mv,aVL<1.2mv,aVF<2.0mv, I<肢1.5导m每v。个QRS波群的电压绝对值应≥0.5mv,胸导应≥0.8mv, 否则为低电压。
Q波:在以R波为主波的导联中,Q<1/4 R,<0.04s, V1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为QS波。
J 点:
在等电位线上,QRS波的终末与ST段起点的交点。
20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
1. 缺血型改变:T波异常高大(心内膜下缺血) → T波倒置、冠状T波(贯穿心室达心外膜 时)。
2. 损伤型改变: 心外膜心肌损伤时面对损伤区 导联 ST 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对侧部位的导联 ST段压低。 3. 坏死型改变:当发展到心肌坏死时,坏死心 肌不能产生电活动,使心电综合向量方向背离 坏死区,心电图相应导联表现为异常 Q 波(Q 波时间>0.03s, 振幅>同导联R波的1/4)或QS21
28
(一) 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125次/分(R-R或P-P间距0.48s)
29
(二)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54次/分(R-R或P-P间距1.12s)
30
(三)窦性心动过缓伴窦律不齐
(1)心率50-57次/分 (P一P间距1.04s-1.2s) (2)P-P间距差O.16s(>O.12s)
31
(四) 窦性静止 窦房结不能使心房除极 迷走神经过敏的人易患此病;或由刺激颈动脉窦而产生。 也可发生于洋地黄、奎尼丁中毒或累及窦房结的器质性心脏病。 注意舒张期长间歇,长度为4个心动周期。
二、各种波形及时段表示的意义
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过程。
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除极的过程。
T波:代表心室晚期复极的过程。
U波:一般认为是心肌传导纤维的复极造成,也有人认为 是心室的后电位。
P-R段:反映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因传导缓慢,电位变化 微弱,记录呈等电位线。
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的过程。 P-R间期: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的时程。
13
14
ST段:
ST段下移:任何导联< 0.05mv;
ST段上升:V1、V2<0.3mv, V3<0.5mv,V4-V6及肢导< 0.1mv。
T 波:
形态:宽而圆钝,升降支不对称,起始部分较缓,终 末部分较陡;
方向:与主波方向一致;
振幅:R波为主的导联T波应>1/10 R波,胸导可达 1.2-1.5mv。
6
心电图各波、段、间期
7
8
三、QRS波群的命名
QRS波群的命名法则: ①波幅大于5mm的波用大写英文字母标记,波幅小于5mm的波
用小写英文字母标记。

9
10
第三节 正常心电图的特点
11
P 波:
形态:圆钝,可有轻度切迹; 方向:I、II、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 余导联双向、倒置或低平; 时限:≤0.11s;
32
窦性停搏诊断要点
• 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 波;
• 2.长间歇不是基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 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 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 抑制。
33
激动起源异常(二)—主动性(早搏)
二、过早搏动(期前收缩):异位心律中最常见 的一种,来自于窦房结以外的部位,并且提前发 出的异位激动。它可能是一个异位节律点,也可 能是多个异位节律点发出。有时偶尔出现,有时
2、激动传导不按正常的传导顺序进行。
3、传导时间延长、缩短或传导中断。
4、心脏具有附加的异常传导径路造成激动顺序
变异。
25
心律失常的分类
26
激动起源异常(一) —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
27
正常窦性心律诊断要点
• PP波Ⅲ、的a方V向F:一呈般直也立是型直,立P的Ⅱ直。立,PaVR倒置, • 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
15
16
17
18
Q-T间期:
Q-T间期随心率不同而不同,心率在60-100次/分, Q-T间期在0.32-0.44s;
经修正过的Q-T间期公式:Q-Tc=Q-T/ RR,其最高
值为U0.波44:s。
T波后0.02-0.04s,为低振幅 小波,在胸导易见,尤其V3导 联,低血钾时明显。
19
临床上常见异常心电图
P-振R间幅:期肢:导<0.25mv;胸导<0.20mv。
0.12-0.20s(随心率变化),老人或心动过缓者可达0.22s。
12
QRS波群:
时限:0.06-0.10s,≤0.11s; 波形与振幅:
胸导:V1-V6的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R波在V1< 1.0mv,V5、V6<2.5mv;R/S比值V1<1,V5>1,V3=1;
Q-T间期:心室除极开始到心室复极结束的时程。
S-T间期:心室复极的整个时程。
5
心电图阅读注意事项
1.了解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压、日期及当时 的状况 。
2.确认导联数目(单导联、6导联、12导联、18导联)。 3.确认标准电压和走纸速度。 4.阅读顺序:P波、P-R间期 、QRS波 、ST-T、Q-T间期、 U波及电轴的方向等。 5.自备圆规一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