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不同的因素下,跨国企业投资海外市场的模式选择也不相同。
内部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折衷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些影响因素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内在关系。
同时对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探讨了中国加入Wlt)后,在世贾组织多边贸易协议框架下的引资新策略。
关键词:进入模式;影响因素分析;引资策略二、引言企业进行国际投资,进军海外市场的根本动因是通过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转移,通过与投资目标国的相关优势的组合,寻求资源、市场和效率等新的比较优势,以最大化企业价值。
企业进人海外市场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即为“进人模式”(en铆m记e)的选择。
影响企业选择进人模式的因素很多,除企业自身因素以外,投资环境,资源状况市场潜力,盈利空间等都会影响企业进人模式的最终选择。
因此,如何综合考察这些影响因素,选择一个适合企业海外市场的最佳进人模式,是企业海外投资决择的关键。
同样,从吸引国际投资角度来说,了解国际资本进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恰当的招商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环节,也是成功吸引外资的关键所在。
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概述所谓国际市场进人模式是指企业为最大化企业价值而将其业务拓展至海外的一种最佳经营型态或制度安排。
企业进入市场的同时意味着资本进人,故国际市场进人模式即国际资本进人模式。
每一种进人模式所隐含的所有权控制程度、资源投人与技术扩散风险等均有所不同。
希尔等人(几netall少以))曾利用策略、环境和交易三组变量说明在不同的国际市场进人模式下,企业相对应的控制程度、资源投入与技术扩散风险也不相同。
除了以控制程度、资源投人和技术扩散风险作为资本进入模式的区分变量以外,有的学者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其选择的区分变量也有所不同。
如不少学者利用所有权优势,内部优化优势、经营权参与程度、区位优势融合程度等作为确立资本进入模式的依据。
如果将贸易式进人和独资式进入作为进人模式的两极,则一般的趋势是,企业愈倾向独资时,其海外市场经营权的参与程度及融合程度就愈高;而当投资目标国的区位优势和企业内部化优势愈大时,企业则愈趋向于采用独资式直接投资方式进人目标国市场。
至于所有权优势对进人模式的影响效果相比较而言显著性水平稍弱。
企业究竟是以贸易式还是契约式(如对外授权、特许经营、技术协议、服务合同、国际分包工程、启钥工程、管理合同)或是投资式(如独资或合资,新建或购并)进人模式进人海外市场,企业自身的内部因素(如产品因素、资源投人等),进人模式的特征因素(投入程度、风险性、灵活性等)以及外部因素(如目标国的环境因素)等起关键性作用。
三、国际资本进入模式的理论(一)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th、叮)内部化理论亦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雷(P,J.Backley)和卡森(M.Casson)l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futuoofthemuhinationente甲rise)一书中提出,后由加拿大的拉格曼(A.M.Rugrnan)在1981年出版的《跨国公司内幕:内部市场经济学》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认为,当企业从事海外投资活动时,为克服产品和原材料的不完全性,因此跨国企业往往选择直接投资的方式取代出口贸易。
内部化理论的依据基于以下三种假设: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上从事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统一管理经营活动,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超出国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内部化的意愿取决于以下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1.产业特定因素,它与产品的特性有关,也与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有关;2.地区特定因素,如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3.国家特定因素,如目标国的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投资软硬环境(如支持和协作程度,交通通讯港口等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和成本等),本国的产业环境;4.企业特定因素(如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等)。
内部化的结果是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得以避开高关税或其它贸易障碍的不利影响。
(二)交易成本理论(t二saction。
、ttheo叮)交易成本理论与内部化理论均认为层级的存在是企业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回应,只是交易成本理论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交易活动,以“交易”为分析本质;而内部化理论则是将交易成本的概念予以扩大延伸,以“企业”为分析对象。
提瑟(D.J.Teeee,1986)认为“效率”(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的总和最低)是选择交易机制的判断标准,当市场存在不完全性时,交易可能会因资产专有性(assetspecificitx)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而形成少数议价(Slnallbargaining)或受制于他人的情况,因此通过交易的内部化,生产与交易成本得以降低。
威廉姆森(0.E.Willi~on,1981)从“人的行为属性”、“交易的本质”及“交易时的现象”三个方面产明交易成本的产生。
他把有限理性(boundedratiorlality)与投机性作为行为属性的交易成本,资产专有性与活动的不确定性看成是交易本质的交易成本,而交易对象少一与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imPactedness)作为交易现象的交易成本,以上六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交易成本的大小与市场失灵的程度。
(三)折衷理论折衷理论又称为国际市场进人综合理论。
这一理论是英国学者邓宁(5.H.Dunning)在1976年发表的《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的一种折衷主义方法的探索》一文中提出。
1981年,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理论上的进一步修正和系统化,使之成为当今最有影响的有关跨国投资的理论。
而邓宁关于进人模式的理论提出则详见于他1950年发表的论文—《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趋势:经验主义检视》。
邓宁认为,企业将经营业务向海外转移是所有权特定垄断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内部化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邓宁将以上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察,为国际市场进人提供了一个综合分析的方法。
希尔等(1970,1992)进一步发展了折衷理论。
他们认为安德森等人(1986)以交易成本理论所提出的框架并不能完全解释跨国企业选择进人模式的决策行为。
因为还有其他因素诸如战略性因素、环境因素等对跨国企业在市场进人模式的选择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国际市场进人模式的选择是众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以下三种因素(或变量)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1.战略性因素。
通过企业对海外分支机构的需求控制进而影响进人模式的选择。
包括: (l)全球化策略。
通过合理化生产形成规模经济。
选择模式通常为高控制模式。
(2)多国导向策略。
给予海外分支机构更多的自主权。
该策略倾向于选择低控制模式。
(3)全球性战略。
倾向于选择高控制模式进人海外市场。
2.环境因素。
通过企业对海外分支机构的资源投人进而影响进人模式的选择。
包括:(l)风险性、投资目标国风险愈高,企业愈倾向于采取低资源投人(低涉人程度)的进人模式,通过减少投人以提高企业快速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与弹性。
(2)区位状况及掌握程度。
当投资地区的状况较理想并且企业对投资地区的文化和经营情况有较深的了解和掌握时,企业会更倾向于采取高资源投人进人模式。
(3)市场需求状况。
投资目标国的市场前景愈好。
盈利空间越大;则企业更倾向于以高资源投人的模式进人市场,反之亦然。
(4)市场竞争程度。
市场竞争愈激烈企业投资的热情愈低。
3.交易情况。
凭借对企业技术扩散风险的判断来影响进入模式的选择。
四、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一)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自身产品因素、内部资源投人因素。
1自身产品因素。
产品因素对市场进人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品要素构成。
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主要以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国家为进人目标,且偏向采取投资式进入。
第二,产品的比较优势。
一般来讲,拥有高优势产品的企业在选择市场进人模式时有较大的自由度,这些优势产品与普通产品相比,具有更大的特定优势,即使在负担高额的运输成本和高额的进口关税后,也能在目标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因而既可选择投资式市场进人,也可选择贸易式进人。
如果产品没有比较优势,则不宜选择贸易式进入,因为运输成本和高关税会降低产品的竞争优势,因此,这类企业往往选择投资式进人。
第三,产品的技术含量。
就普遍的情况而言,技术密集型产品或R&D密集型产品,因“高、精、尖”技术的专有性都很强,本身具有特定优势,故大多采用投资式进人,以便控制技术,保守秘密,获取垄断利润。
第四,产品的市场地位。
企业的主线产品、核心技术在进人国际市场时,大多采取投资式且以独资为主;而非主线产品、边缘技术则通常采用非投资式进人方式。
第五,售后服务水平。
有些产品对售后服务有较高要求,因而要求缩短产品与顾客的距离,以便提供及时和高质量的售后服务,这类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机进人市场。
2.内部资源投人因素。
企业在进人国际市场前先要考察的一个因素就是其内部的资源状况。
企业在管理、资本、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的资源越充裕,则进人模式的选择空间就越大。
实力雄厚的企业更愿意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人目标国市场,而规模较小的企业采取贸易式进人的方式可能更符合市场目标。
(二)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是市场进人模式选择的重要决策参数,在内部因素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对众多的目标市场(目标国)进行选择时,外部的投资环境因素就成为决定性变量。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1.目标国市场。
目标国市场情况是企业决定进入模式时首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市场因素包括,(l)市场容量。
市场容量分现有容量和潜在容量。
目标国市场容量较小则宜取低保本点销售额的进人模式(如间接出口、代理商/经销商出口、对外授权或其他契约式进人模式)。
如果市场容量很大或未来的潜在容量很大则应该选择高保本点销售额的进人模式(如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出口,或就地装配和生产)。
(2)市场竞争格局。
一般而言分散型目标市场(各参与企业都不占支配地位)宜以贸易方式进人,而寡头卖主垄断型(少数几家企业占支配地位)垄断型(独家企业操控市场)市场则宜取直接投资的模式进入。
而在饱和市场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则宜取对外授权或其他契约式进人模式。
(3)要素市场。
目标国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的成本、质量与可供性因为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及质量,因而对市场进人的模式都有直接的影响。
此外,企业外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协作方式对进人目标市场的企业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要素市场成本低的国家对于生产性的直接投资进人模式决定具有较高的影响权重;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则会提升企业的经营成本因而会阻碍生产性模式进人,对于要素市场成本较高目标国,企业更愿意选择贸易式模式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