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详勘报告

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详勘报告

一.前言1.工程概况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地铁M1线)是《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案》中规划的市区级轨道线网中的地铁类线路之一。

一期工程线路起点为高速铁路客站站、终点为新江湾城站,全长32.76km。

线路具体走向为:高速铁路客站~星站路~吴中路~虹井路~延安西路~虹桥路~淮海路~复兴路~河南路~武进路~四平路~淞沪路~新江湾城,连接闵行、长宁、徐汇、卢湾、黄浦、虹口、杨浦等7个区。

一期工程均采用地下线方案,共包含30个车站、29个区间,并在外环路站南侧设地面停车场一座。

拟建南京东路站~天潼路区间在苏州河(吴淞江)以南位于黄浦区境内,苏州河以北位于闸北区和虹口区交界处。

区间起点为南京东路站北端,线路从河南中路、宁波路口起,沿河南中路向北穿越北京东路,在通过苏州河后,沿河南北路行进,到达区间终点天潼路站南端,里程约为AK21+116~AK21+618,全长502m。

本区间拟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外径约为6.5m。

工程建设单位为上海申通集团有限公司,本区间由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设计。

我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对本工程进行详勘工作,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2.勘察依据1)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地铁M1线)一期工程(AK18+521~AK25+076)岩土工程初勘报告(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2005年2月)2)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地铁M1线)工程南京东路站~天潼路站区间平面图、结构断面图。

3)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地铁M1线)一期工程第4标段岩土工程勘察投标文件(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2005年7月)。

3.采用的规范、规程及标准1)国家及行业规范、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199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3年6月试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规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DGJ08-109-2004)《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03)《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DGJ08-72-98)《岩土工程勘察外业操作规程》(DG/TJ08-1001-2004)3)其他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年版)《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88)4.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目的是在初勘基础上,详细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并作出定性、定量评价,对不良地质、特殊地质提出治理措施,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充分地质依据及必要的设计参数,给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主要技术要求如下:1)详细查明工程沿线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基土层埋藏深度、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和分布特征,对拟建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分析评价。

2)详细查明工程沿线场地内不良地质,分析其成因、分布范围及其对工程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为设计提供所需的资料。

3)详细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位、水质及渗透性等,分析其对拟选施工方案的影响,为设计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

4)划分场地类别和地基土类型,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要求,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分析。

5)根据既有资料并结合拟建建(构)筑物的特征,提供设计所需的各种物理力学指标及其它的技术参数,提出适宜的技术措施及合理的建议,满足设计施工要求:对区间隧道沿线地基土及不良地质等对隧道盾构施工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作出评价,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提供盾构设计施工所需的有关参数。

5.勘探方法1)钻孔采用SH-30A型钻机冲击回转钻进法进行,按钻进回次及时地对地层岩芯进行描述;用锤击方法采取原状土样,采样质量等级为Ⅰ~Ⅱ级。

2)标贯试验采用63.5kg落锤,落距为76cm,自动脱钩下落,先预打15cm不计击数,再贯入30cm,记录每10cm的击数。

3)静探试验采用SG-15静探仪及单桥探头连续贯入,使用JC-X3型数字采集仪自动记录,提供静探Ps值随深度变化曲线。

当贯入深度大于30m时,为保证探杆垂直度,采用下护管导向。

4)十字板剪切试验采用JC-X3型电测试验仪,提供25m以上各粘性土层的不排水抗剪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及灵敏度。

6.工作量布置及完成工作量1)为满足施工图设计需要,勘察工作量按以下原则布置:布孔时充分利用拟建场地已有勘探孔。

根据线型工程的特点,勘探孔沿拟建工程结构边线两侧交叉布置,勘探孔轴线投影间距控制在50m左右。

一般性勘探孔深度不宜少于隧道底以下1.5~2.0倍隧道直径,控制性勘探孔深度不宜少于隧道底下2.5~3.0倍隧道直径。

控制性孔数量不少于总孔数的1/3,钻探孔与静探孔总数之比约为1:2。

根据本工程土层分布情况,在满足土样子样数的前提下,40m以上取土间距为2.0m,40m以下为2.5m。

本区间利用区间起点南京东路站的S17SJ4和终点天潼路站的S18SJ1两个试验孔提供的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指标。

十字板剪切试验孔深度定为25m左右,试验点间距为1.0m。

暗浜的勘察以搜集工程沿线资料为主。

室内土工试验以常规试验为主,并辅之以渗透、无侧限、静三轴剪切、静止侧压力系数等特殊试验项目。

2)本次详勘共利用区间初勘孔2个,均为钻探孔,孔号分别为Q17CZ1和Q17CZ2。

另外还利用了两端车站静探孔各一个,孔号分别为S17CJ1和S18SJ1。

根据需要,S17CJ1和S18SJ1两孔分别仅利用其50m和40m以浅勘探资料。

本工程勘探外业及室内土试均委托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次性完成,经评审后资料可满足本阶段勘察要求。

受施工场地条件限制,Q17SZ1、Q17SJ3及Q17CJ1等三个勘探孔未能实施,造成局部勘探孔间距偏大。

勘探现场作业于2005年3月 19日完成,室内土工试验2005年3月24日完成。

本次勘察完成工作量详见表1。

勘探测试工作量一览表7.勘探点定位及高程测量各勘探点按其与工程沿线场地已有建筑物的相对位置采用经纬仪进行定位。

本次勘探点高程引测依据为市设水准点0-431,该点位于方浜中路、露香园路口,其2001年高程为3.863m,属吴淞高程系统。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和地面标高上海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东南前缘。

拟建场区地貌单一,属长江三角洲下游滨海平原地貌类型。

拟建场地地势平坦,经实测各勘探点的高程在2.44~4.02m之间(吴淞高程),高差1.58m。

2.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经勘察,拟建场地50.0m深度范围内,按成因类型、土层结构及其性状特征可划分为6层。

地层多以水平层状分布,受古河道沉积影响,地层埋藏分布与上海市区正常沉积地层有差异,局部浅部分布有②3层粘质粉土,⑥层缺失。

有关工程沿线地层分布规律和变化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及静力触探测试成果图表。

各土层的土性描述与特征详见表2。

地层特性表3.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根据地基土层划分情况,以各层土为统计单元,剔除个别明显不合理偏值后,进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分析,对子样数不足的则利用邻近车站的钻孔资料加以统计,结果详见表3。

表中给出的是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子样数、均方差和变异系数等,静力触探试验Ps值提供最小平均值,设计可根据安全使用原则,结合统计参数酌情采用。

2)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d是根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第4.2.3条公式计算,计算假定条件为:条基宽度1.5m,基础埋深1.0m,地下水埋深0.5m。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是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表13.3.4及条文说明13.3.4条中的公式计算;fd、fak推荐值则根据其计算值并综合经验给出,仅供土性评价之用。

4.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区地表水体为苏州河,穿越处苏州河宽约60m,苏州河水与黄浦江直接相连,水位受长江口潮汐影响,常水位在2.5m左右。

勘探期间测得拟建场地浅部潜水稳定水位埋深为1.00~2.20m(绝对标高为1.82~2.03m),平均埋深为1.60m(平均标高为1.92m)。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第11.1.1条,场区潜水位埋深为0.30~1.50m,潜水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地表径流等影响呈幅度不等的变化,常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为0.50~0.70m。

拟建场地揭示的⑦层为上海地区第一承压含水层,其顶板埋深为43.2~>45.0m。

据上海地区长期承压水位观测资料,此承压水水头呈周期性变化,水头标高为0~-8m之间,最浅埋深在3m左右。

据调查,本场地及附近无污染历史,且未发现污染源。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表11.3.6-1、表11.3.6-3、表11.3.6-4及邻近场地的Q15SZ1、S16SZ1、S17SZ1、S18SZ3号孔的水分析报告,判定场地浅部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5.不良地质及地下障碍物1)暗浜根据搜集的上海市测绘院的暗浜资料,拟建场地不存在暗浜,本次勘探过程中各孔亦未发现有暗浜存在。

2)浅层气勘探施工中,未发现有浅层气溢出现象。

3)流砂经勘察,拟建区间盾构掘进范围内未有成层的粉性土或砂土分布,但⑤3层局部的粉性土夹层在一定水动力作用下可能产生流砂现象,对盾构掘进会产生不利影响。

4)地下障碍物根据现场踏勘,拟建工程沿线主要障碍物有:苏州河防汛墙、苏州河河南路桥及道路两侧一些高层建筑的桩基础、各交叉路口可能存在埋藏较深的非开挖管线及道路两侧各种地下管线等,设计施工时应对上述不利因素加以足够的重视。

6.场地地震效应根据本次勘察地层资料,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03)有关条文规定,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基土属软弱地基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处于建筑抗震不利地段,但为一般可建设场地。

经勘察,拟建场地20m深度范围内无成层的饱和砂土或砂质粉土存在,故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可不考虑地基土地震液化问题。

依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条文说明第7.1.2条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条文说明第5.7.11条,上海地区浅部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大于90m/s,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可不考虑软土震陷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