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危害与预防

网络危害与预防

浅析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及预防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具体案例,从六个方面阐述了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危害预防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网络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由于网络的普及,青少年在获得有益信息的同时也接触大量不良信息。

据调查,青少年在接触网络时90%选择的是网络游戏、聊天室、交友天地、影视娱乐、占卜星座、成人保健等网站。

由于青少年自身控制力不足,往往把网络当成自己的“精神寄托”,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上网聊天、游戏上,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不说,还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虚拟性易引发青少年网络性心理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等一系列问题。

网络世界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网络中到处都是新鲜事物。

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

由于青少年自控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相对较弱,所以成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上网成瘾患上“互联网成瘾综合症
目前国际上把上网成瘾称作是“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AD。

主要表现是上网时间长且难以自控,正常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虽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仍在继续。

研究表明上网人群中有IAD症状的比例约为6%,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更是高达14%。

1500万,这是目前我国上网的未成年人的数量,按这数字计算,在他们当中,有240万孩子沉迷在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

案例:央视国际[今日说法]:他为什么离去(2005年4月10日)
13岁的张小艺是天津市某重点中学初二学生,因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于2004年12月27日,从自家所住的天津塘沽区悦海花园的24楼跳楼自杀。

小艺根据他生前最喜欢的电脑游戏《魔兽争霸》的情节自己编写了一部小说《守望者传》,在小说中小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拥有着强大的力量。

而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英雄,在现实世界里成绩下滑遭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

想远离网吧又很难控制自己,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英雄在现实世界里却要背负十分沉重的精神负担,最终走上绝路。

2、引发青少年人际关系障碍患上网络孤独症
网络孤独症是指依赖网络进行人际交流,淡化了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以至于与家人、朋友疏远,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

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功能和交流技巧出现障碍、异常动作以及复杂多样化的行为。

年仅14岁小泉从2002年开始就迷恋上网,平时就泡在网吧里,整天痴迷于《传奇》、《星际》等游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泉渐渐不愿上学,也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不大愿意与人交流,甚至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有时显得十分暴躁。

小泉本来就沉默寡言,现在成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其性格更加孤僻,“有时一天都难说上一句话”。

二、沉溺于网络游戏,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青少年喜欢玩的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未成年人长期玩飚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这些游戏告诉青少年的却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和勾心斗角,这些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目前,因为玩电子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

案例:一言不和,16岁少年网吧举刀杀人。

2003年3月11日晚上8点多钟,16岁的少年胡某在合肥市新站开发区“相约”网吧里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人“捅”倒。

坐在胡某旁边的一名与胡某同龄的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

在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大半尺长的防身刀具,捅向受害人的胸口,导致受害人当场死亡,而胡某依旧沉浸在暴力游戏中。

直到警方赶到现场里,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了人,会不会坐牢?”
三、因为缺少玩游戏的资金而引发的违法犯罪事件。

由于目前的网络游戏大多是收费游戏,网络游戏的内容不外乎练级和买装备,然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上网费也在不断增高。

而且,玩游戏所需的游戏卡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充值。

而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当他们无法承受负担时,他们便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其中包括暴力抢劫、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

单在我国,就有不少因为缺少玩游戏的资金而引发的违法事件。

我市安乐镇某村20名年龄在案14岁至18岁的青少年,3年内作案16起,抢劫财物价值共计1万元,这个团伙中,只有3个人在作案时超过18岁,作案时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还有两对是亲兄弟。

他们作案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有更多的钱上网。

四、“网络迷信”对青少年危害不容忽视
网络迷信和现实生活中的迷信一样可以腐蚀人的思想,消磨人的意志,扼杀人的理想,甚至左右人的行为,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消极的人生观。

网络迷信往往披着“科学”的外衣,对思想还未定型的青少年来说,极具诱惑性,容易入侵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案例:暑假以来,市民林女士常常听到读小学的女儿说出充满迷信色彩的话来:我的幸运石是绿松石,所以我一定要多带绿松石饰品。

”“星座运程说我今天不适合红色,所以这件衣服不能穿。

”“我以后要嫁给一个天秤座或者狮子座的男人,这样我的婚姻才能幸福。

”,起初十来岁的小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时,林女士大吃一惊,一番“调查”后林女士终于弄明白,原来女儿放暑假后在家天天上网,这些迷信的信息全部是从网上获取的。

这些迷信内容极具蛊惑性,就是大人们看了都有可能受其影响,何况是涉世不深的孩子
五、暴力色情网站对未成年人成长危害巨大
淫秽色情网站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公害,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大敌。

因其是视觉形象,它的杀伤力,要比一本黄色书刊的危害大千万倍,它正在成千上万地吞噬着青少年的心灵
案例:15岁少年看黄网中毒8次抢劫强奸单身女性。

李某是一个外地来京务工人员的孩子,与在京做小买卖的姐姐、姐夫生活。

姐姐、姐夫对他的管教并不严,闲暇时,浏览一些黄色网站。

后来,李某就模仿着淫秽暴力网站里的黑社会人物,买来黑色塑料仿真手枪,准备几根尼龙绳和一个黑色头套,开始实施抢劫。

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他持假枪威胁深夜回家的单身女性,连续作案8次,其中涉嫌抢劫7次,涉嫌强奸1次。

在抢劫的同时,还经常对被害人进行强制猥亵等行为
六、网络聊天诱使青少年离家出走成为受害者
网络聊天就是在网上与素不相识的所谓网友闲聊,浪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极易受不健康话题的影响,引发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也易受居心叵测人的诱惑。

从虚拟世界的谈情说爱发展成与异性约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女学生,网络聊天对她们更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女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聊天而发展到与网友约会从而导致身心受到伤害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不久前发生的两个14岁小女孩因网上聊天进而发展到为寻找网友离家出走,结果被网友骗至广州卖淫的事例,更是让家长们心惊胆战。

以上几个方面是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但网络的本质只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

学校、社会、家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学校、社会、家庭联合起来,依法取缔中小学周围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净化未成年人周围环境。

(2)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和网络安全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

(3)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开设校园“网吧”,向青少年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

本文参考书目: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习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
《关于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报告《中学生迷恋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防范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