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开口型脚手架
沿建筑周边非交圈设置的脚架为开口型脚手架;其中 呈直线型的脚手架为一字型脚手架。
一般建筑的外围脚手架沿建筑周圈连续布置,成一封 闭整体,如山墙上的脚手架,不但与主体结构拉结,还在 两端与正立面和背面脚手架连在一起。但有时脚手架为 “一”字型或“L”型,端部没有与其他方向脚手架相连, 这类脚手架从整体上讲不是封闭的,被称为开口型脚手架, 此类脚手架没有前述脚手架整体性好,需要增设横撑。 1、开口型双排脚手架的两端均必须设置横向斜撑。 2、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 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且不应大于4m。
立杆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管脚手架底步步距高度不大于2m,其余不大于 1.8m,立杆纵距不大于1.8m,横距不大于1.5m.横距宜为 0.85m或1.05m. 2、搭设高度超过25m须采用双立杆或缩小间距的方法 搭设,双立杆中的副立杆的高度不应低于3步,且不少于 6m. 3、底步立杆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宜采 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的立杆上,横 向扫地杆也应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4、底排立杆、扫地杆、剪刀撑均漆黄黑或红白相间色。
杆件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脚手架立杆与纵向水平杆交点处应设置横向水平杆,两端固定在 立杆上,确保安全受力。 2、立杆接长除在顶层顶步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层各步必须采用对 接。搭接时搭接长度不小于1m,且不少于三只旋转扣件紧固。 3、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拆除主节点处的纵、横向水平杆。 4、纵向水平杆宜设置在立杆内侧,其长度不宜小于3跨。 5、纵向水平杆接长宜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也可采用搭接。当采用对 接扣件连接时,纵向水平杆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当采用搭接时,纵向 水平杆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 盖板边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 6、横向水平杆两端各伸出扣件盖板边缘长度不应少于100mm,并应 尽量保持一致。 7、相邻杆件搭接、对接必须错开一个档距,同一平面上的接头不得 超过50%.
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要求, 脚手架连墙件应符合以下要求[3] : 1、连墙件设置的位置、数量应按专项施工方案确定,通常可以布置为三步 三跨、两步三跨以及两步两跨等,一般每个连墙件覆盖面积在20~40平方 米。 2、连墙件的布置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 他可靠措施固定;应优先采用菱形布置,或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3、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 物的层高,并且不应大于4m。 4、连墙件中的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应向脚手架一端 下斜连接。 5、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 架,应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连接。 6、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应采取防倾覆措施。当搭设抛撑时, 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并用旋转扣件固定在脚手架上,与地面的倾角应在 45°~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抛撑应 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7、架高超过40m且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用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
2015年2月9日14时左右, 云南文山职教园区新卫校学生 活动中心在建大楼进行混凝土 浇灌时,突然发生脚手架坍塌 事故,截至2015年2月10日7时 30分,坍塌事故现场共救出被 困人员15人,其中7人遇难、8 人受伤。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是施工单位未按规定对模板支 架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违反相关安全技术规程随意搭 设模板支架,混凝土浇筑顺序 错误、现场实测钢管壁厚及扣 件等材质严重不合格。
剪刀撑
剪刀撑
剪刀撑
脚手架主节点(即立 杆、纵向水平杆、横向 水平杆三杆紧靠的扣接 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 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 接且严禁拆除。主节点 处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 距不应大于150mm。在 双排脚手架中,横向水 平杆靠墙一端的外伸长 度不应大于立杆横距的 0.4倍,且不应大于 500mm;作业层上非主 节点处的横向水平杆, 宜根据支承脚手板的需 要等间距设置,最大间 距不应大于纵距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