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二极管成型操作要求一、根据元器件清单或样机对需要成型的元器件确认:1、元器件型号、规格;2、成型形式(卧式或立式);3、跨距;二、成型操作1、卧式成型:①根据确认的跨距,调整轴向成型机,注意:调整关键是切断引脚的旋转刀片须紧贴靠板,折弯处应离成型元件端面1mm以上。
无法使用轴向成型机的元件,可选用相应模具手工成型;②对成型后的首件,可在线路板上该元件相应的孔位插装验证;③首件验证合格后,可连续进行该元件的卧式成型操作;过程中和结束时应抽样验证。
④若切断的元器件引脚不平整(如带毛刺)时,需调整设备(如靠板偏心、刀片钝等)。
2、立式成型:①参照样机或样件,手工进行立式成型,二极管立式成型应注意弯曲端极性;②弯曲端起始弯曲处离该端面应大于2mm,(特殊情况允许1mm)弯曲部位应呈弧形;③立式成型的首件,可在线路板上该元件相应的孔位插装验证,插装后弯曲一端的引脚超出PCB板焊盘部分的长度应不小于3mm;④首件验证合格后,可连续进行该元件的立式成型;过程中和结束时应抽样验证。
3、注意:①操作者手上不得有油或污渍,成型用工具、器械要清洁,成型时形成的切屑要及时清理;②同一型号、规格的元件成型操作应连续一次性完成,不得在过程中穿插成型其它型号、规格的元件;③同一型号、规格的元件成型后放在同一容器内,不可与其它型号、规格的元件混放。
三、成型作业结束,清洁工作场地及设备。
线材生产操作要求一、裁线、剥线1、根据生产单,设计文件或样件要求,确认:a)线材型号、规格、颜色b)裁线长度(无特殊要求时,实际裁线长度的误差为±5mm)c)形式(全剥或半剥)d)剥头长度(无特殊要求时,剥头长度为3—4mm)2、依据以上确认的内容,调试剥线机参数,并进行试裁、试剥。
3、对试裁的首件长度、剥头形式、剥头长度进行确认。
4、首件经确认无误后,可进行连续操作,无特殊要求时,每年100根为一捆扎单元,将线材理顺齐后,用不掉色的橡皮筋捆扎,整齐摆放转入下道工序。
5、每连续生产工艺1000根时,应取其最后一根对线长、剥头形式、剥头长度进行验证。
如验证不合格,应查找原因,重新从第2项开始。
6、无特殊情况,剥线机加工的线材必须是机器设备允许的规格种类,材质主要是铜材、铝材,其它如铁质线材及并线不得在剥线机上加工。
7、操作完毕后将剩余线材整理盘好顺序回库,剥下护套头收集到专用箱内。
8、操作过程中出现解决不了解的故障时应立即停机并进入《反映问题的渠道》。
二、线头浸锡1、捻紧每根需浸锡的线头。
2、将需浸锡的线头浸过助为焊剂后,无铅锡275℃±5℃,外包皮线材不耐高温时,在锡炉内浸锡1~3秒,外包皮线材耐高温时,在锡炉内浸锡时间为3~5秒。
3、浸过锡的线扎,应沾锡均匀,线头不散,线头间不连锡,绝缘层无污染。
4、用不掉色的橡胶圈困扎的成扎线扎整齐摆放,转入下道工序。
5、原则上浸过锡的线材,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且存放时要防潮、防阳光(紫外线)、防氧化。
三、特殊线束生产1、对超长、超长剥、超粗线束生产(符合其中一项)一般采用手工操作超长:线束长度超过1.6米或不要剥线的线束;超长剥:指剥头长度超过设备最大允差;超粗:线束外包皮直径超过Φ3,线径面积超过1.2㎜2;2、对上述“三超”线束的裁切用人工丈量长度或单层绕板等方法,使用剪刀、斜口钳分割,剥线用手工剥线钳、平剥钳完成。
3、捻线:采用机器捻线、手工捻线方法,在外包皮直径>Φ2.4㎜,且捻线长度>10㎜时,采用下垫平板的搓线方法。
端子合格压接及其判定介绍1. 压接高度过小2. 压接高度过大3. &4. 绝缘压接过小或过大5. 松散的线芯6. 剥线长度过短7. 线缆插入过深8. "香蕉" (过度弯曲) 端子9. 压接过于靠前10. 喇叭口过小11. 喇叭口过大12. 尾料过长13. 弹性片弯曲准则介绍您已经阅读了所有的连接器目录,找到了满足您的所有设计标准并完全适于您的应用的连接器。
正确的额定电流、额定电压、电路大小、接合力、线规能力、结构、端接方法和安全特征,例如正向锁定、完全独立的触点、极性和代理商资格等要求得到满足,那么简而言之就是您找到了完美的连接器。
但是还没有完全到长出一口气的时候,特别是如果您选择的连接器使用压接系统。
虽然这可能是最快、最可靠和牢固的端接方法之一,如果端子没有正确地压接在线缆上,您会忘记在选择正确的连接器上付出的所有辛苦努力。
虽然有13个常见的压接问题会降低您的产品的可靠性,但是仅需一些小的知识和预先规划就可以简单地避免这些问题。
首先,了解端子具有三个主要部分:插接区、过渡区和压接区(图A),这有助于我们理解。
顾名思义,插接区是端子与另一半连接端子插接的部分。
该部分由连接器设计师设计为与对接端子接合,并以一定的方式工作。
如果压接过程中接合部变形,将会降低连接器的性能。
过渡区同样设计为在压接过程中不受影响。
如果您改变了弹性片或端子止口的位置,同样将影响连接器的性能。
压接区是唯一设计受到压接工艺影响的部分。
使用连接器制造商推荐的端接设备,夹紧压接区,从而牢固地与线缆连接。
理想情况下,您将端子压接在线缆上的所有工作仅发生在压接区。
正确执行的压接示例参见(图B)。
绝缘压接区压缩绝缘层,但不会刺穿。
线芯(或线刷)伸出于导体压接区前部的距离至少等于线缆导体的直径。
例如,18 AWG线缆应伸出至少.040"。
在绝缘和导体压接区之间的部分可以看见绝缘层和导体。
导体压接区在引入端和尾端呈喇叭形,而过渡区和接合区在压接工艺前后始终保持不变。
如果您的压接端子看起来和(图B)中的端子不同,可能是因为在压接工艺中出现了错误。
这里是压接工艺中可能出现的13个最常见的问题,以及如何避免它们。
1. 压接高度过小压接高度是指导体压接区在压接后的横截面高度,它是良好压接最重要的特征。
连接器制造商提供了为端子设计的每种线缆尺寸的压接高度。
给定线缆的正确压接高度范围或公差可能小达0.002"。
在如此严格的规范下,检验压接机是否设置正确对于获得良好压接是非常重要的。
过小(图I)或过大(图II)的压接高度无法提供规定的压接强度(对线缆端子的保持力),会减小线缆拉拔力和额定电流,一般情况下还会引起压接头在非正常的工作条件下性能降低。
过小的压接高度还会压断线芯或者折断导体压接区的金属。
2. 压接高度过大过大的压接高度无法正确压缩线芯,引起压接区过大的无效空隙,因为线芯和端子金属之间没有足够的金属间接触。
问题#1 & #2的解决方法很简单:调节压接机上的导体压接高度。
在首次使用压接机进行工作时,使用(图B), 中所示的光标卡尺或千分尺检验压接高度在规定范围内,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应按照要求的频度重新检查,以保持正确的压接高度。
3. &4. 绝缘压接区过小或过大(图III和图IV)由于绝缘类型和厚度的多样性,连接器制造商一般不会提供绝缘层的压接高度。
绝缘压接为导体压接区提供应力释放,这样在线缆弯曲时不会使线芯折断。
过小的绝缘压接区会使绝缘压接区中的金属应力过大,削弱其应力释放功能。
大多数类型的压接工具可以独立于导体压接高度而调节绝缘压接高度。
正确的调节使得端子夹紧绝缘层至少180度,并且不会刺穿绝缘层。
在端子的绝缘压接件的外径与线缆绝缘层的外径接近相同时,最好的方法是IDT技术。
5. 松散的线芯松散的线芯(图V)是导致压接问题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如果所有线芯没有完全封闭于导体压接区,压接件的强度和电流负载能力都会大幅降低。
要获得良好的压接,您必须满足连接器制造商指定的压接高度。
如果并非所有线芯都对压接高度以及压接强度起到作用,那么压接件的性能将无法达到规定要求。
一般来说,松散线芯的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只需重新收拢线缆成束,然后插入进行压接的端子中。
如果从线缆上剥下绝缘层是单独的操作过程,在处理或集束过程中可能会不小心将线芯分离。
使用�剥线并保持�工艺去除绝缘层,这样绝缘套并没有完全从线缆上去除,直至准备用端子压接在线缆上,有助于最大限度减小线芯松散问题问题。
6. 剥线长度过短如果剥线长度过短,或者线缆没有完全插入导体压接区,端接可能不能达到规定的拉拔力,因为线缆与端子之间的金属间接触减少了。
如(图VI), 所示,线缆的剥线长度过短(注意绝缘层处于正确位置),伸出导体压接区前部的距离无法获得要求的一个线缆外径。
解决方法很简单:增大剥线设备的剥线长度至该端子的规定值。
7. 线缆插入过深与过短的剥线长度相关的另一个压接问题,出现在线缆插入压接区过深的情况下。
如(图VII)所示,绝缘层向前过深地插入绝缘压接区,导体伸出至过渡区。
在实际应用中,这可能引起三种失效模式。
其中两种是由于导体压接区中金属间接触减少,使得额定电流和线缆拉拔力降低。
金属与塑料的接触没有金属间接触牢固,而且它不导电。
第三种失效模式在连接器接合时可能出现。
如果线缆伸出至过渡区过深,插针端子的尖端碰撞上线缆,可能会阻止连接器完全就位,或者可能导致插针或插孔端子弯曲。
这种情况称为�端子碰撞�。
在极端情况下,即使端子在外壳内完全就位,但是会被推出外壳背部。
要解决这个问题,确认没有使用过大的力将线缆插入压接机而使之越过压接机的线缆止口,或者调节线缆止口的位置使之正确地轴向定位已剥皮的线缆。
8. "香蕉" (过度弯曲) 端子最形象的压接问题之一称为"香蕉"压接(图VIII),因为压接端子呈香蕉形状。
这使得端子很难插入外壳中,可能引起端子碰撞。
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调节压接机上的限制销的位置即可。
这个小销位于压接机中,在压接区压接在线缆上时接触端子的接合区。
在压接过程中,端子一端的大量金属(在压接区中)移动。
如此大的作用力趋向于强迫端子的前部上翘,除非被适当的"限制销"所限制。
9. 压接过于靠前比较明显的一个压接问题是过渡区的局部被损坏,如(图IX)所示。
在图示的端子中,竖直的突起部分是称为"端子止口"的设计特征。
其功能是防止端子过深地插入外壳。
如果止口被完全损毁,实际端子会被推向一直穿过外壳。
解决方法比较简单。
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端子和金属条(当你从制造商处收到货时端子所连接的金属条)相对于压接机的位置不正确。
只需放松可互换工具的基板,然后重新对准压接机,即可解决问题。
10. 喇叭口过小喇叭口(图X)的正确尺寸是接近端子材料厚度的2倍。
例如,如果端子由厚度为.008"的材料制成,喇叭口应当约为.016"。
虽然几千分之一英吋的偏差不会在本质上影响端子的性能,如果缺少喇叭口,或者小于端子材料厚度,会有割断线芯的危险。
保留的线芯减少会降低端接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