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
劳动关系学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以中国现实的劳动关系为依据,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和构建了中国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培养学生在掌握国内外劳动关系理论和政策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国情,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本课程基本知识点: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劳动关系的类型和模式,劳动关系冲突和矛盾处理,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劳资冲突与社会安全,集体争议和集体劳动合同,不当劳动行为及救济等。
(二)重要知识点
本课程重要知识点: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的特征和地位、劳动关系运行协调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劳动争议和劳资冲突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手段等。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
了解劳动关系的一般理论,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关系学科发展过程,特点以及研究方法。
理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研究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意义,理解我国劳动关系现状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掌握劳动关系基本理论、劳动关系的各方主体、劳动关系运行协调过程、劳动争议的表现和解决机制,集体争议和集体合同等知识。
熟练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方法。
着重联系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要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方法。
着重联系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提高对劳动关系管理理论的认识,全面把握劳动关系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劳动关系管理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
(一)教学模式
理论讲授为主,采用板书与课堂讨论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二)作业要求
平时成绩中作业、课堂测验、学习主动性等占20%,要求按时完成,分值计入期末总评。
六、成绩评定及权重分配
(卷面(90 %)+平时测验作业(5 %)+考勤(5%))
七、学生学习建议
(一)先修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学
(二)学习建议
本课程和实际联系较密切,除课堂理论学习外,要求多读本课程相关期刊,了解最新劳动关系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
1、《劳动关系学》,常凯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2、《劳动关系管理》,陈维政,李贯卿,毛晓燕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
3、《劳动关系管理》,于桂兰,于楠编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