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老师: 行使教学权利 履行教学义务
学生: 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接受国家教育的义务
第二节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即 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第二节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一、政治权利和义务
一、政治权利与义务p198-204
(四)监督权利与义务 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 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 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3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一、法律权一利、p191法律权利
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 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
特征: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 活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 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异 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 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 律权利
结社等多种类型。结社自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是否结成团体、 是否加入团体以及是否退出团体,完全出于个人的意愿;另一方面,团体通过 内部的意见交流形成团体的共同意志,并为实现其意志而进行外部活动。
一、政治权利和义务
4、集会、游行、示威是公民表达政治意愿的重要方式。 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 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游行自由与集会自由一同被视为集体行动的自由,具有强烈的实践行动性质,为此往
【案例】韩国兵役制度
遵循国家优生优育要求,婚 姻法规定婚前检查义务
在韩国,20至30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兵役,兵种不同,服兵役的时间也不同,但期限最短的兵种
也需要服役24个月(陆军及海军陆战队24个月,海军26个月,空军28个月),拒绝服兵役者会被
判刑监禁。
(3)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法律义务必须由具有法律 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 设定,其他国家机关不得对公 民违法设定法律义务。坚持义 务法定,是法治国家和保障人 权的重要方面。
3.人权只有上升为法律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的尊重和保障。
4.人权是个体人权和集体人权的统一。 前者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
自由平等权利,后者是指一个共同体(如国家)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权利,如 种族平等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和平权等。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 可。
04
实体性权利
指实体法所确认的权 利。
经济法中的经营权 商事法中的股权 。。。。
程序性权利
指程序法所确认权利
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权、 上诉权和辩护权、代理 权等
法律(权三利)法与律人权利权与p人1权93
人权: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当享有的权利。
人权与法律权利关系p194
1.人权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 2.法律权利只有与符合人权保障的精神和要求,才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
政治 权利
人身 权利
财产 权利
社会经 济权利
文化 权利
03
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
指全体公民普遍享有 的权利
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
指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 是指妇女、儿童、老人、 残疾人等特定人群专门 享有的权利
【案例】妇女特殊保护 根据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女职工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妇女享有的特权主 要有两个方面: 1、因生理上的特殊性而享有的特权 (1)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应受到优待。(2)妇女在工种安排上应受到优待。如禁止安排从事禁 忌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 (3)妇女人身自由受特殊保护。如刑事诉讼法规定:“搜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 工作人员进行。”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或者雇佣、容留妇女与 他人进行猥亵活动。”(4)对丧失生育能力的妇女离婚时,在处理子女抚养问题时给予照顾。(5)计划生育 保健待遇。 2、为实现平等权利而享有的特权 为消除传统的消极影响,减缓客观条件对妇女造成的不利,国家法律和法规赋予妇女的补偿性特权主要有: (1) 被选举优待权。(2)干部培养与选拔优先权。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国家积极培养和选拔女干部。 (3)女性 青少年的受优待权。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女性青少年的特点,在教育、管理、设施等方面采 取措施,保障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4)离婚时财产分配优先权。婚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协议不 成,由法院根据财产(包括夫妻共有房屋)的具体情况,照顾女方和子女的原则判决。
法律权利的分(二类)法p1律9权2利的分类 01
基本权利
是指宪法以及宪法 性法律规定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自由 受教育权 。。。。。
普通权利
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 以外的其他法律所规定 的权利。
民法规定的物权、债权 婚姻法规定的婚姻自由 权 。。。。。
02你知道它们的具体内容吗?p193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查处两家刊载 虚假新闻的媒体
一、政治权利和义务
有人喜欢发布“独家消息”“内幕消息”,并以此为傲或“吸粉”,可 事后又被证明是假的。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这样的虚假信息屡见不鲜。
2013年9月,“两高”出台司法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 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 诽谤行为“情节严重”,从而为诽谤罪设定了非常严格的量化的入罪标准。
人权与法律权利关系密切
5.人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有的人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等;有的人权则
是具体国家或地区才承认的权利,如同性恋自由结婚的权利、绝症病人要 求安乐死的权利等。
6.人权的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 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人权内容及其实现方式是不同的,不能
用一种标准评价各国的人权状况。
法律义务的四个特点p195
(1)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法律义务的内容和履行方 式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 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 化的。
纳税人在不同时期纳税的金额所履 行的义务随之变化
(2)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性质、
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 和安全形势等因素,会对法律义 务的设定发生重要影响。
往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也容易给社会稳定增加不确定因素,因此必须对其进行 一定的限制。
示威是指在露天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 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一、政治权利和义务
(三)民主管理权利与义务 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
1.言论自由 是指公民享有通过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自
由。
一、政治权利和义务
言论自由的限度
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时必须遵守 以下义务:(1)不得以造谣、诽谤或者其 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 义制度; (2)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其 他公民;(3)不得用言论侮辱、诽谤、诋 毁其他公民的人格尊严;(4)不得泄露国 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5)不得 教唆他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6)不得发 表猥亵性、淫秽性的言论;(7)不得编造、 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
一、政治权利和义务
2、出版自由 是指公民有权依法通过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如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
电子出版物等,自由表达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见解和看 法。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延伸和具体化。
3、结社自由 是指公民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依法律规定的程序组织某种社会团体的自
由。 结社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学术、艺术以及其他社会学意义上的
只有法律规定的特定人员因为特定是由才有搜身 的权利,要不都是非法搜身
(4)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法律义务可能因一些情形的出 现而转化、派生或消灭。公民和社 会组织承担的法律义务,在履行的 过程中可能会因一些特殊情形的出 现而出现转化、派生或免除。
债务人的还债义务会因债务的清偿或转让而发 生债务义务的变化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视频
人 肉 搜 索 第 一 案
2
归纳导入
“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判决结果提醒着广大网民:我国民法规定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法律保护个人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 间不受非法侵犯,网络上的个人隐私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行 使自己言论自由权利必须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利为前提,避免因自 己的不当行为造成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的不良后果。
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p196-197
1、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 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 条件。
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 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
开发商履行交房义务,购房 人才能行使房主权利;
在超市购物的付款义务,要付款 就要先取得购物的权利。
人权与法律权利关系密切
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权利和自由的统称。它的行使主要表现为公民参 与国家、社会组织与管理的活动。
(一)选举权利与义务
• 我国宪法关于选举权是怎么规定的? • 所有的选举都是有效的吗?
一、政治权利和义务
(二)表达权利与义务
表达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表达自己对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观点、 意见的权利。典型的表达方式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等。 表达权利的前提是思想自由。
对此,《刑九》在现行刑法第291条中增加了一款:“编造虚假的险情、 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 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