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结构

地下结构


根据隧道开挖过程中将遇到的不同地质类型,设计了3 种不同的隧道断面并采用了不同的超前支护措施,见图3。
新意法简介
(3)设计调整
通过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施工主管决 定是否继续按设计的断面和施工方案进行施 工,或对某些措施进行调整,以保证开挖面 和洞周围岩之间的稳定平衡,确保隧道建成。 隧道完工后,必须继续进行系统的监测, 以保证隧道在整个寿命期的安全。
25
新意法简介 三、与新奥法的比较
1、地层变形反应的分析方式不同 新奥法对地层变形反应的分析仅限于掌子面的后方,仅对隧道 收敛进行分析;新意法不仅对掌子面后方的地层变形反应 (收敛) 进行分析,而且更注重对掌子面及掌子面前方地层的变形反应 (掌子面挤出变形和预收敛)进行分析。
施工阶段
监测 反馈
16
新意法简介
1.设计阶段
(1)勘察阶段
依据获取的信息,将隧道各地段围岩进行分 级(A、B、C三级24个亚级),每一分级条件 下围岩具有相似的地质及地质力学特性。
17
新意法简介
(2)诊断阶段
18
新意法简介
(3)处治阶段
19
新意法简介
20
新意法简介
21
新意法简介
在不采用隧道掘进机( TBM )开挖的情 况下,可以依据下述原则:
3、隧道预收敛:是隧道掌子面前方的理论轮廓线的收敛变形, 完全取决于超前核心土的强度及变形特性与其原始应力状态间 的关系。
8
新意法简介
开挖介质变形反应研究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了隧道三种变形类型 (掌子面挤出变形、预 收敛变形及收敛变形)及相应的隧道不稳定的表现形式(围岩脱 落、剥落、掌子面坍塌及隧道塌方)。 第二阶段:试验证实所有变形及变形引起的不稳定现象均直 接或间接与掌子面前方超前核心土的强度有关。
第三阶段:进行了人为调节和改良超前核心土强度以调节隧 道变形的试验,研究了如何将超前核心土作为稳定围岩的工具。
9
新意法简介
第 一 阶 段
10
新意法简介
第 二 阶 段
11
新意法简介
第 三 阶 段
12
新意法简介
开挖介质变形反应研究成果
1、开挖介质对隧道开挖作业的变形反应预示着是否能够形成 成拱效应及成拱效应的位置,即预示着隧道所能达到的稳定等 级。 2、变形反应从掌子面前方的超前核心土开始,逐步沿隧道向 后发展;变形反应不仅包括收敛变形,而是由挤出变形、预收 敛变形和收敛变形组成。收敛变形只是错综复杂的应力-应变 过程的最后阶段。
35
工程实例
36
工程实例
在Vasto隧道中,除了洞口附近很短区段外,运用上述 2种方法均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相当大的挤出变形,导致掌 子面不稳定,并最终导致巨大的预收敛及收敛变形(径向 收敛超过 100cm) 。预测的变形值很高,可能会导致严重 的失稳现象,如掌子面坍塌,并最终导致隧道坍方。
决定采取复合防护技术,即既在超前核心土的周围形 成超前约束效应(保护作用),并对超前核心土进行直接加 固(加固作用),之后进行全断面开挖。
33
工程实例
该隧道原设计情况为台阶法开挖,开挖后立即进 行喷射混凝土、钢拱架和钢筋网初期支护;二次衬 砌采用 1m 厚的钢筋混凝土,二次衬砌紧跟掌子面, 并在保留核心土的情况下进行浇筑,随后浇筑隧道 边墙混凝土,最后浇筑仰拱混凝土。 隧道第 1 次发生严重变形后,施工单位采取了 许多措施,企图恢复隧道掘进,但是这些措施最终 都没有发挥作用,最终在km38+075里程处(覆盖层 厚度为 38m) 发生了严重坍方,波及隧道掌子面及 其后方大约40m范围。同时,隧道二次衬砌结构产 生严重变形(大于1m) ,致使无法继续施工。
2
新意法简介 一、基本原理
隧道掘进时对隧道周边及前方一定范围 的围岩产生扰动,改变了围岩原始应力状 态。在开挖面周边区域内,围岩由三轴应 力逐渐转变为平面应力状态,开挖面及前 方一定范围内围岩应力重分布。开挖后围 岩变形也在扰动区域内提前发生。
3
新意法简介
当开挖面前方围岩的应力状态处于弹性范围 内时,在开挖轮廓线附近产生弹性变形,称为“ 拱部效应”,这时开挖面处于稳定状态。
新意法简介
2006年7月,铁道部有关领导考察了意大利高速铁路 隧道施工现场。 2006 年 10 月,意大利特莱维集团 (Trevi Group)组团来中国,考察了郑西客运专线黄土隧道施工 现场,并与中国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同年11月,在北 京召开的“中国高速铁路隧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意 大利特莱维集团对 “新意法”作了专题报告。 在武广客运专线浏阳河隧道中,相关施工单位对 “新意法”的部分要素进行了尝试性应用。截止目前, “新意法”还没有在我国得到真正的应用。
设计
施工
注:(*)变形现象是指,开挖面挤压及在 岩层体内部一定的变化距离内的收敛。
15
新意法简介
二、实施要点
该工法分为两个实施阶段:在设计阶段完成地质 勘察、诊断及处理措施设计;施工阶段则边实施作 业边监控量测,然后优化调整,使开挖面和洞身结 构体系形成平衡,保持稳定。 勘察 实施
设计阶段
诊断 处治
无拱部效应
图 6-4-1 隧道开挖面失稳三种情况
7
新意法简介
基本术语
1、超前核心土:是隧道掌子面前方一定体积的土体,呈圆柱形, 圆柱体的高度和直径大致等于隧道直径。
2、掌子面挤出变形:是开挖介质对隧道开挖产生的变形反应的 主要表现形式,主要发生在超前核心土内;挤出变形的大小取 决于超前核心土的强度、变形特性及其所处的原始应力场;挤 出变形发生在掌子面表面,沿隧道水平轴线方向发展,其几何 形状大概呈轴对称 ( 掌子面鼓出 ),或在掌子面形成螺旋状突出。
32
工程实例
Vasto隧道全长约6200 m,最大埋深约135 m,直径约12 m, 位于意大利Ancona-Bari铁路线上。除靠近洞口段外,Vasto隧道 全部穿越黏土地层。在隧道深度处,地层饱水且对断层极为敏 感。1984年,从北洞口开始 Vasto隧道的开挖作业。开挖作业一 直接续到1990年,期间不断发生严重事故,进度缓慢。
拱部效应 拱部效应
拱部效应
拱部效应
自然拱部效应
自然拱部效应
转移拱部效应
4
拱部效应
新意法简介
拱部效应
如果开挖后围岩处于弹塑性状况,开挖轮廓四周及 开挖面将朝隧道内产生塑性变形,“拱部效应”将从 开挖轮廓周围往外移到地层中,但此“转移”只能通 自然拱部效应 过足够的支护措施来实现和控制。
转移拱部效应
5
27
新意法简介
28
新意法简介
29
目录
新意法简介
工程实例 工程图片
工程实例
30
工程实例
意大利罗马--那不勒斯高速铁路隧道工程
意大利罗马 -- 那不勒斯高速铁路线上共有 隧道22座,总长为21.8 km,均采用“新意法” 进行设计和施工。隧道工程采用“一揽子”承 包合同。该工程于1994年开工,全断面机械化开 挖,施工进度很快 ( 达到每工作面约 100 m/ 月 ) , 且持续、稳定。施工工期、造价、安全、质量 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新意法”在该工程 中的应用取得了成功。
34
工程实例
Vasto隧道出现上述问题后,Pietro Lunardi教授应 邀为该工程提供解决方案,使隧道恢复施工,并完成 隧道剩余工作量。Pietro Lunardi教授遂对该隧道提出 了基于“新意法”原理的设计、施工方案,其基本原 则是对掌子面前方的超前核心土进行超前约束和加固, 以控制其变形。 采用特性线法和三维挤出试验法这 2 种方法对隧道 线路的应力一应变特性进行预测 ( 见图 2) 。这 2 种方法 对低、中、高应力状态都有效。特性线法较为直接, 以特性线理论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分析法或数 值法进行计算;三维挤出试验法相对较为繁琐,以三 维挤出试验为基础。
31
工程实例
意大利博洛尼亚一佛罗伦萨高速铁路隧道工程
意大利博洛尼亚一佛罗伦萨高速铁路全长约92km, 其中隧道总长84.5 km。隧道穿越复杂多变的、极差的 地层,断面面积约140 m2 。该项目采用“新意法” 编 制设计规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工程招标和施工设计。 该工程地质条件虽很差,但是,由于按“新意法” 进 行设计和施工,把风险降到了最低,因此仍以“交钥 匙”合同方式发包。该工程于 1998 年开工,全断面开 挖,机械化程度很高。工程进展顺利,每个工作面平 均月成洞 50m 。“新意法”在该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 巨大成功。
新意法简介
如果开挖后围岩产生破坏 -滑移的应力状态,围岩 大变形随之产生,围岩极不稳定,“拱部效应”难以 形成,极易引起坍塌。这时必须采取人工支护措施协 转移拱部效应 助围岩形成“拱部效应”。
无拱部效应
6
新意法简介
自然拱部效应
因此,隧道“拱部 转移拱部效应 效应”的形成及其 位置取决于开挖后 围岩的变形特性及 其大小。
23
新意法简介
(2)监控量测
监控和施工同时进行,目的是监测地层对开 挖和稳定措施的真正反应。反应以变形现象表现 出来。为此,在开挖面前方、开挖面上及后方安 装合适的监测点。
掌子面前方预收敛—分层沉降监测仪 挤出变形—滑动式纵向测微计 地表及地层收敛—杆式分层径向变形仪 收敛变形—特制条带式变形计
24
CompanyLOGO新Fra bibliotek法目录
新意法简介
工程实例 工程图片
新意法简介
Pietro Lunardi.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unnels, Analysis of controlled deformation in rocks and soils (ADECO-RS),2008
26
新意法简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