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实验技术
等梯度反相分离 1 100%ACN 流动相
降低%ACN,直至所有谱峰分离 分离不充分 微调%ACN,控制分离度 分离不充分 改为等强度 MeOH
改为等强度 MeOH 分离不充分 改为 50/50ACN/MeOH 分离不充分 改为等强度 THF 分离不充分 改为 50/50ACN/THF 分离不充分 1:1:1 ACN/THF/MeOH 分离不充分 改换另一种 LC 方法 可见谱峰间距变化 50/50MeOH/THF 混合液 可见谱峰间距变化 ACN/MeOH 混合液
• 流动相pH、缓冲溶液浓度可显著改变分离 度; • 试样分子含可解离的基团时,流动相 要用一定pH的缓冲溶液,这样可避免出现 不对称的峰和分叉的峰,提高保留时间的 重复性。 • 酸性试样,采用偏酸性缓冲溶液,碱 性试样选用偏碱性缓冲溶液,这样可抑制 试样解离,提高分离效率。
• 缓冲溶液应具有以下一些性能: (1) 在pH=2~8之间要有大的缓冲容量; (2) 能透过检测器使用的光波; (3) 能和有机溶剂相溶; (4) 能促进平衡速度的提高; (5) 可以掩蔽吸附剂表面上的硅醇基。
等梯度反相分离
优化梯度方法的步骤
• 1 选择标准梯度条件进行首次实验
–乙腈/水5-95%25min,2ml/min或 –乙腈/水5-95%50min,1ml/min
• 2 调整梯度范围,尽可能减少色谱图开始 和结束时的时间浪费
–起始条件,使最初几个组分有足够保留和分 离 –终止条件,使最后几个组分完全出峰、完全 分离。
• 3 溶剂的梯度范围尽可能小 • 4 如果色谱峰复杂,分离较差:
–延长梯度时间 –加长柱长 –使用细粒度的柱 –降低流速以提高塔板数
• 5 一旦色谱图中能容纳所用峰,改变流 速以调整峰间距 • 6 需要进一步改变谱峰间距,改变有机溶 剂
首先调整流动相中有机相的比例,以求得足够的容 量因子k、合理的操作时间以及易于检测的谱带。
2 获得合适的分离度,各组分完全分离。
改变有机溶剂、采用缓冲溶液、改变流动相pH值, 可显著改进分离度。
分子间相互作用
• • • • • 色散力:所有分子间,分子量、分子体积 诱导力: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间 静电力:极性分子间 氢键力:活泼氢与富电荷元素间 作用力大小: 氢键力 > 静电力 > 诱导力 > 色散力
困难样品:多员梯度
MeOH H2 O
ACN
THF
复杂样品的分析——梯度洗脱
一次初始的梯度操作通常足以判断出大约 正确的溶剂强度的流动相,使样品充分 分离,通过分析谱峰,简化分确定离条 件的步骤 建议用乙腈/水作流动相进行首次分离 乙腈操作压力低,溶剂强度高,检测波长 宽:可在185-205nm检测 其他有机溶剂:甲醇,丙醇,异丙醇,四 氢呋喃
• 反相色谱流动相:水+有机溶剂 • 最常用有机溶剂:甲醇、乙腈、四氢呋喃 • 溶剂极性越小,样品分子保留时间越短, 出峰越快; • 流动相中有机溶剂比例越大,保留时间 越短; • 流动相中有机溶剂极性越小,保留时间 越短。
• 由于乙腈、四氢呋喃的毒性,通常优先考 虑“甲醇—H2O”流动相
分离度与溶剂强度的关系
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技术
RP-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1 反相色谱最常用、最经济、最简便 2 最常用的反相柱是C18柱 3 适用非极性、弱极性、中等极性物质的分离 4 强极性化合物可衍生化转为可分离物质 5 其他色谱柱(C8、C1、苯基、-CN、-NH2 正相柱)
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
• 1 首先估价样品与分离目的(切不可低 估此步的重要性) • 2设计开始的分离条件,使之有可能在一 两次实验中,便可能得到有希望的色谱 图。 • 3 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当问题出现时, 能用已知的办法解决。
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
• 4 优先考虑试用最有希望的、能控制的 分离方法。 • 5 应对每次实验进行设计,能提供有用 信息。 • 6 HPLC的目的是分离,绝大多数情况下,HPLC方法的建立主要靠经 验进行 1 获得合适的保留时间,2t0 <tR < 10t0。
在反相色谱中,固定相非极性。 在反相色谱中,固定相非极性。 样品分子极性越大,保留时间越短, 样品分子极性越大,保留时间越短,出峰 越快;分子体积越大、分子量越大,保留 越快;分子体积越大、分子量越大, 时间越长,出峰越慢; 时间越长,出峰越慢; 分子中增加烷基、芳香基、-Br、-I基团 分子中增加烷基、芳香基、 、 基团 ,分子极性降低,保留时间增长; 分子极性降低,保留时间增长; 分子中增加极性基团,分子极性增大, 分子中增加极性基团,分子极性增大, 保留时间缩短; 保留时间缩短; 如:-NO2、-SO3H、-F、、 、 NH2、-CO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