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丙酮基丁二酸酯的合成工艺

丙酮基丁二酸酯的合成工艺

2.4 催化剂用量对收率的影响
催化剂二乙胺在高温下会汽化,因此二乙胺的用 (上接第94页) 者认为氰烯菌酯应用前景广阔,有望替代多菌灵。 参考文献:
[1] Mcmullen M, Jones R, Gallenberg D. Scab of wheat and barely: Are- emerging disease[J]. Plant disease, 1997, 81(12): 1340-1348.
2 结果与讨论 2.1 机理
图1 烯醇负离子的形成
1.2 试验原理
丙酮基丁二酸酯的合成采用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和丙酮 在催化剂二乙胺(CH 3CH 2NHCH2CH 3)存在下进行缩合的方 法。该反应需要在高温下进行,而丙酮的沸点很低,所 以必须在高压釜中反应得到[3] 。反应方程式如下:
图2 Michael反应历程 由于氧的电负性强,存在超共轭作用,因此α位
[3] 中山芳. アセトニルコハク酸エステルの制造法[ P ] . J P 59163346, 1984-09-14.
[4] 王积涛, 胡青眉, 张宝申, 等. 有机化学[M]. 天津: 南开大学 出版社, 1993. 348-351. 责任编辑:陈启辉
103
H 很活泼。反应首先由催化剂缓慢地从丙酮中夺取 1 个 量和反应的压力有关,用量越多压力越大,有利于反
质子,形成烯醇负离子[4](见图 1),这是决定整个反应速 应向正方向进行。表 3 列出了在 150℃下,反应时间为
度的步骤。一旦烯醇负离子生成,它很快就与顺丁烯二 20h 时,不同的顺丁烯二酸二乙酯与催化剂用量的摩尔
酸二乙酯发生 Michael 加成反应(见图 2)。因此本反应的 比对合成丙酮基丁二酸酯收率的影响。
速度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的用量有关。
表3 催化剂用量对合成丙酮基丁二酸酯收率的影响
2.2 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反应温度越高,丙酮越容易形成烯醇负离子,则 合成收率越高。表 1 列出了温度对合成丙酮基丁二酸酯 收率的影响。
第 45 卷第 2 期 2006 年 2 月
科技与开发-
农药 Agrochemicals
丙酮基丁二酸酯的合成工艺
Vol. 45, No. 2 Feb. 2006
周 颖,来虎钦,丁成荣,李万梅,孙军庆
(浙江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2)
摘要:以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和丙酮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高压釜中反应得到一种重要的农药中间 体丙酮基丁二酸酯。试验表明,当温度为 1 5 0 ℃左右,反应时间为 2 0 h ,顺丁烯二酸二乙酯与催化剂的摩 尔比为 1 ∶0 . 0 5 ,压力达到 0 . 8 M P a 时,收率可达 9 1 . 8 % ,该产品的含量为 9 5 . 5 % 。 关键词:丙酮基丁二酸酯;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 TQ4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13(2006)02-0102-02
3 结论
试验表明,以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和丙酮为原料,在 催化剂二乙胺作用下,在高压釜中反应可以得到丙酮基丁 二酸酯。当温度为 1 5 0 ℃左右,反应时间为 2 0 h ,顺丁 烯二酸二乙酯与二乙胺的摩尔比为 1∶0.05、压力为 0.8 MPa 时,为较佳的工艺条件,反应收率可达 91.8% ,含 量 9 5 . 5 %。本工艺简单,收率较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2.3 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反应时间越长,对反应向正方向进行越有利,从 而收率越高。表 2 列出了在 150℃下,不同的时间对合 成丙酮基丁二酸酯收率的影响。
表2 时间对合成丙酮基丁二酸酯收率的影响
从表 2 可看出,当时间超过 2 0 h 之后,时间对收 率的影响不大,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益,控制 反应时间 2 0 h 为宜。
收稿日期:2005-06-22,修返日期:2005-07-20 作者简介:周颖( 1 9 8 1 - )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药合成及剂型的加工研究。电话:0 5 7 1 - 8 8 3 2 0 1 4 7 , E-mail:christinazhouyin@163.com。
第2 期
周 颖,等:丙酮基丁二酸酯的合成工艺
[2] 徐雍皋, 陈利锋. 小麦赤霉病防治理论研究与实践[M]. 南京: 江苏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177-186.
[3] 周明国, 叶钟音, 刘经芬. 杀菌剂抗药性研究进展[J]. 南京农业大 学学报, 1994, 17(3): 33-41.
[4] 周明国, 王建新. 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的敏感基线及抗药性菌株 生物学性质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65-370.
[5] 王建新, 周明国, 陆悦健, 等. 小麦赤霉病抗药性群体动态及其治 理药剂[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5(1): 43-47.
[6] 王龙根, 倪珏萍, 王凤云, 等. 新型杀菌剂JS399-19的生物活性研 究[J]. 农药, 2004(8): 380-383.
[7] 潘洪玉, 张洁, 丁利, 等. 黄瓜黑星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测定[J]. 植物保护学报, 1997, 24(3): 285-286.
第 4 届全国农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 2 次年会暨 2 0 0 5 年全国农药标准审查会,于 2 0 0 5 年 1 1 月 2 9 日  ̄ 1 2 月 2 日在广 西桂林召开,共有标委会委员、通讯委员以及有关标准制定单位代表和企业代表 1 0 5 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 了 2 甲 4 氯钠水剂、可溶性粉剂,甲氨基阿维菌素原药、乳油,氯氟氰菊酯原药、乳油,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 可湿性粉剂,异丙草胺·莠去津可湿性粉剂,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乳油,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等国家 和行业标准。(XCY)
表1 温度对合成丙酮基丁二酸酯收率的影响
从表 3 可看出,当顺丁烯二酸二乙酯与催化剂二乙 胺的摩尔比是 1∶0.05~1∶0.1,压力达到 0.8 ~1.0MPa 时,反应收率较好,但从操作安全、生产成本等综合 因素考虑,控制摩尔比 1∶0.05、压力为 0.8MPa 为宜。
从表 1 可看出,当温度在 130℃~150℃时,收率随 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大于 150℃时,随温度的升高 收率基本不变,所以反应温度控制在 1 5 0 ℃左右为宜。
试剂:顺丁烯二酸二乙酯( 9 6 % ,工业品,常州夏 青化工有限公司) ,丙酮( 分析纯,衢州巨化试剂有限公 司) ,二乙胺( 分析纯,上海五联化工厂) 。
1.3 试验方法
向1000ml的高压釜中加入160 ml的顺丁烯二酸二乙酯 和 590ml 丙酮,再加入适量的催化剂二乙胺,开始慢慢升 温,然后将温度保持在 1 5 0 ℃左右,恒温反应 2 0 h 。反 应结束后将产品抽出,在常压下蒸馏除掉低沸点物,然 后减压蒸馏,得到淡黄色液体,重量为 2 0 9 g ,收率为 91.8%,气相色谱检测含量为 95.5%。
丙酮基丁二酸酯是合成3,5-二氧代-4-丙酰基环己烷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一个重要中间体。3,5- 二氧代 -4- 丙 酰基环己烷羧酸及其衍生物是一类环保型植物生长调节 剂,能缩短许多植物的茎杆伸长。它通过叶面处理而 起作用。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三唑类延缓剂相比,它对 轮作植物无残留毒性,对环境无污染,因此有可能取 代三唑类生长延缓剂,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1 ] 。
[8] 李清铣, 王彰明. 江苏麦类禾谷镰刀菌变异性的研究[J]. 植物保护 学报, 1983, 10(1): 25-32.
[9] 袁善奎, 周明国. 玉蜀黍赤霉对多菌灵的室内抗药突变体的诱导 及其抗药性遗传分析[J]. 遗传学报, 2004, 2(2): 22-28. 责任编辑:赵平
全国农药标委会审议通过一批农药标准
Abstract: Acetone and 1,2-ethylenedicarboxylic acid ester were reacted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in the present of catalyst to yield an important pesticide intermediate, acetonylsuccinic acid ester. At 150oC, a reaction time of 20 h, a molar ratio for 1,2-ethylenedicarboxylic acid ester to catalyst of 1:0.05, and pressure of 0.8 MPa, product yield was 91.8% and purity was 95.5%. Key words: acetonylsuccinic acid ester; 1,2-ethylenedicarboxylic acid ester; catalyst
文献[2]报道了合成3,5-二氧代-4-丙酰基环己烷羧酸 及其衍生物的方法,其中多数直接用丙酮基丁二酸酯 来合成下一步中间体,而对丙酮基丁二酸酯的合成研 究很少提及。本文着重研究丙酮基丁二酸酯的合成。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1000 ml WHF 型高压釜和福立 9790- 气相色谱 仪。
参考文献:
[1] 叶向阳, 楼文成, 郭奇珍. 调环酸及其类似物的合成[J]. 农药, 1995, 34(4): 20-22.
[2] Kenji M, Takeshige M. Cyclohexane derivatives having plant- growth regulating activities, and uses of these derivatives[P]. US 4560403, 1983-09-22.
Synthesis method for acetonylsuccinic acid ester
ZHOU YWan-mei, SUN Jun-qin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