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区域的含义及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主预习】【学习目标】1、解区域的概念和含义,举例说出区域具有的一般性特征。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结合图文材料,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填空】1、区域概念: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其内部的特定性质。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自学测评】1、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③都位于第三阶梯④雨热同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课堂探究】探究一:区域的概念和特点甘肃省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
1、甘肃省降水的分布规律有什么特点?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甘肃省内分为几个干湿区?2、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干湿区的边界是明确的,还是过渡的?3、从干湿区的划分,归纳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目标练习】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及其表格中的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该省区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中显示的降水关系,判断A 、B 、C 三处的天然植被应依次为___ 、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__ ,这种分布体现了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_______ _。
(3)该省区有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_______ _。
该省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4)该省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面积(万平方千米)118.3 国境线长 4 200多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0(2005年) 七月均温(℃) 16~26 1月均温(℃) -28~-14 年降水量(毫米) 50~500 土地利用情况 (平方千米)耕地 林地 草地 56 26095 560624 590探究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阅读教材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和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回答以下问题。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体现了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4、两图所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松嫩平原地区,地理环境有何差异?对两地的区域发展产生哪些影响?请完成下表。
【目标练习】下图为“我国两个主要盆地略图”,读图回答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表示的山脉名称,①是__________山脉;②是______________山脉。
这两列山脉在我国地形上都是重要的分界线,其中山脉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界线的一部分;山脉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界线的一部分。
2、甲盆地中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____________。
乙盆地中河流的汛期出现在什么季节,原因是什么?3、甲盆地与乙盆地的自然条件对发展农业的影响有哪些?第2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自主预习】【学习目标】1、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掌握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了解我国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成就,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法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基础填空】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缓慢。
3、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4、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较少,生产规模,商品率较低,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和华北平原。
【自学测评】1、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A.稠密的水系B.黏重的土壤C.便利的交通D.平坦的地形2、下列关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规模大B.机械化程度高C.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D.粮食商品率极高【课堂探究】探究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
1.假若图示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阶段Ⅰ时期,该地区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2.该地区从Ⅱ到Ⅲ阶段,自然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该阶段哪些因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图示地区从Ⅲ到Ⅳ阶段,农业结构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该阶段社会经济部门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目标练】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___ 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 。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___________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布局的调整:生态建设:其他方面:〖巧学速记〗如何确定某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主导因素,把握不同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状况等人类活动的差异。
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三次产业比重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迅速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为主人均GDP 很低快速提高高区域内部发展差异较小不平衡增长较小网络系统稀疏加快建设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低逐步提高高整体发展状态低水平平衡不平衡加速发展高水平均衡【课后拓展】【基础巩固】一、选择题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行政区②政治文化区③热量带④干湿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和青岛市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读下图,回答3~5题。
3、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4、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5.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图,2009年5月1日对外开放。
右图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上图中的( )A.① B.②C.③ D.④读下图,回答6~7题。
6、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7、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③水稻土④水田⑤水稻种植业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⑧旱地耕作业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②⑦⑧下表为四个城市的气候资料表。
据此回答8~10题。
城市①②③④平均气温(℃)1月26.5 3.7 23.4 5.27月22.8 25.1 13.1 14.4平均降水量(mm)1月225 48 7 1017月9 146 183 768、城市②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草原9、城市③可能是( )A.广州 B.珀斯 C.布宜诺斯艾利斯 D.洛杉矶10、城市④1月降水多于7月的原因是( )A.1月气旋活动频繁B.1月台风活动频繁C.1月空气对流旺盛,多对流雨D.1月受夏季风影响,多锋面雨读我国部分水稻产区分布略图,完成11~12题。
11、与甲地相比,制约乙地水稻种植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光照C.热量 D.水源12、甲地水稻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海平面上升 B.居民饮食习惯改变C.建设用地增 D.自然灾害频发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3~15题。
13、假如图示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阶段Ⅰ时期,其自然特征不正确的是( )A.沼泽广布 B.地势平坦C.水热充足 D.土质疏松14、关于该地区Ⅰ阶段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②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③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④农业生产产值下降A.①③B.②④C.②③ D.①④15、Ⅲ到Ⅳ阶段,影响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拓展训练】二、综合题16、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有我国重要的________平原、________平原和________平原。
乙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地区以________气候类型为主,其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如何?(3)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地区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相比)甲地乙地17、“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结合我国商品粮基地生产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商品粮基地20世纪80年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南方或北方);2000~2003年主要分布在(2)对比分析甲、乙两图中A、B两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差异(3)试分析B商品粮基地在全国的“粮仓”地位让于A地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