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舱油类记录簿填写指南(2011)《〈73/78防污公约〉修正案》已经正式实行,我国海事局也对应发布了2011版本的机舱《油类记录簿》。
为了方便广大轮机员尽快适应新修正并正确填写机舱《油类记录簿》,特编写此指南。
本指南包含了机舱《油类记录簿》中《记载项目一览表》的C、D、E、H项。
供参考。
一、机舱《油类记录簿》的常规填写规范:1、阅读《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请填写人员认证阅读本轮《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并将该证书中From B 包含3.1、3.3项目的相关页的复印件贴于《油类记录簿》的封面内。
2、划去不适用项目划去不适用项目应用直尺划单横线。
3、日期填写日期填写格式应为dd-mmm-yyyy。
例如:01-Jan-2011。
填写内容应为该项操作完成的时间。
4、数据填写填写小数点后位数,参阅《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内关于舱容的小数点后位数。
数据单位必需填写。
注意区分m3/MT等,避免笔误。
5、中文、英文的使用设备英文名的描述须与《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上标注的完全一致。
设备中文名的描述可参考船舶完工图、舱容表等等官方资料中对舱柜的中文标注。
填写时先填中文项,然后换行填写对应英文项。
如中文项一行内填写不完则换行填写,待中文项填写完整后再换行填写对应英文项。
即中文英文各占一格、互不穿插。
6、签注每完成一个字母代号的记录都需要填写人员签注并标明日期。
签注格式为:签名(空格)职务(空格)英文名(空格)dd-mmm-yyyy 。
记录每填写一页后船长签字为该页记录完成。
7、修改笔误认真填写不要随意涂改。
如必须修改,应用直尺划单横线将错误部分划去,并在修改部分附近签注。
禁止涂黑、修正液覆盖等错误操作。
8、范例范例以年池轮为依据,其他船舶按照本轮实际情况进行参考。
年池轮《国际防止油污证书》(部分样张)3.1该船设有如下残油舱3.3 该船设有如下储存舱(柜)用来留存船上的含油舱底水《油类记录簿》完整页样张船名NAME OF SHIP 年池NIAN CHI船舶编号或呼号DISTINCTIVE NUMBER BPGBOR LETTERS货油/压载的作业(油轮)* / 机器处所的作业(所有船舶)*CARGO/BALLAST OPERA TIONS ( OIL TANKERS ) * / MACHINERY SPACE* 不适用者划去船长签名Delete as appropriate Signature of Master 周玉才二、C残油(油泥的收集、转移、和处理)11 残油的收集该项目主要用以每周结存,请每7天记录一次。
保持记录的连贯性。
所有在《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3.1内的所有舱柜都必须如范例这样连贯填写,中间不穿插其他项目。
填写的数据须于实际情况相符,尽可能减小误差。
11.4 人工收集残油的数量该项旨在强调机器的修理过程中涉及的油类物质的去向,并不需要每周结存。
C11.4项目虽不和其他C11项目一样需要每周结存记录,但是也不会独立出现,即不会出现如下记录:对于C11.4除了上面提到的机器油底壳等的项目外还应该记录包含:[1] 将燃油加入到各种污油柜(所有污油柜的内容物均应被视为残油)。
[2] 收集自各水舱(比如清洁水舱的操作,人工将水舱的水转驳到《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内3.1的油舱,人工清洁水舱内的油泥油脚)。
C12 残油的处理方法C12.1排入接收设施回收机构不仅限于船舶。
回收作业完成后,务必取得回收证明单。
(根据《国家7号令》的要求,凡在港期间进行油泥、水,垃圾等回收操作,均须在办理出口签证/联检前换取海事机关引发的回收证明单,鉴于国外PSC检查等需要,建议在获得海事机关的回收证明前,船上可预先复印回收机构的证明留底备查。
)样表12.1:C12.2驳入另一(其他)油舱情况一:此种情况为C12.2记录中的一大类型,即指:《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中,将3.1列表中舱室的处理水驳运到3.3列表中的水舱。
情况二:《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中,对3.1列表中舱室进行互驳的作业。
样表C12.2b:C12.3焚烧该项目旨在描述《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中,3.1的舱柜或3.2.3所列舱柜中,残油焚烧处理的记录。
由于各轮焚烧炉油柜所在《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的位置不同(如年池该舱列于3.1栏中,有些船舶证书中则没有)。
因此,此处分两种情况开始说明:情况一:焚烧炉油柜在《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的3.1栏中情况二:焚烧炉油柜不在《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的3.1栏中C12.4其它方式:由于蒸发这一项目无法度量水的去向,因此可以作为除去其它项目转运后,残油缺失的量的一种补充。
填写该项目要求切实核实各油舱的残油数量差。
三、机器处所积存的舱底水的非自动选外排放、转移或其它处理(一)将《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中3.3栏水舱中的污水通过15PPM排放样表Da:(二)将污水井的水转移到《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中3.3栏的水舱中(三)《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中3.3栏水舱中的互驳、样表Dc:(四)将《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中3.3栏水舱中的污水转驳到3.1栏的油舱中该操作需要同时记录到C11.4项目中。
样表Dd:四、机器处所积存的舱底水的自动舷外排放、转移或其它处理(一)《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中 3.3舱柜经过15PPM设备自动排除舷外考虑到船舶检查的各种情况,经过与上海海事局危防处研究,整个E项的中文部分务必完全参照样表。
英文部分按IMO公约指南如范例填写。
(二)将污水井的水自动转移到《国际防止油污证书》(IOPPC)中3.3栏的水舱中样表Eb:五、加装燃油和散装润滑油(一)加装烧油注意固定格式的使用:26.3 XXXX吨ISO 8217 (2010) XXX CST 含硫量X.X%的燃料油……对应英语的固定格式:XXXX MT of ISO 8217 (2010) HFOXXX CST X.X% S……此处应注意单位,并不是m3,而是MT。
加装烧油的数量应该与供货商提供的报告为依据,而不是船上自己测量的数据。
加装数量、含硫量的数据及其小数点后位数应该与供货商提供的报告一至。
如存在多个油舱分装,则这些多个油舱的加装数据之和等于加装总数,不可因为测量等的关系而发生误差。
注意范例中日期的记载,该类跨天作业的时间日期应该以结束该作业的时间日期为准。
样表Ha:(二)加装滑油(船装)该记录只适用于船装润滑油,不适用于桶装。
(三) 加装滑油(桶装)该记录只适用于桶装润滑油,不适用于船装。
虽然IMO 规定中表述可不必记录桶装滑油,但为了更严格地管理油类物质,尽可能防止油类物质污染海洋的事件发生,我国国家海事局明确要求记录桶装滑油。
如遇大油公司检查有疑问时请向其说明。
*范例的环境假定:2011年1月24日2330时,我轮开始吊运桶装主机系统滑油,1月25日0001时结束作业,当时并未将滑油加入滑油舱。
稍后,船舶航行,在海上某一时刻,开始加装滑油。
那么,根据海事局的要求,应注意油到船期间的操作时间,而不是船上加油的时间。
因此特别定义要求如下:[1]记录簿中的时间系指吊桶上船的时间;[2]滑油的量按照吨来计算,如果供货商给的报告中含有顿量化数据,则用其数字记录,如果没有,则用208(升)/1000*密度(0.94或根据报告数字)*桶数来计算。
六、补充说明:(一)IMO版本中范例23、24的情况由于船舶安全的要求,机器处所与甲板工作区域应该是两个完全隔离的场所。
一般情况期间不允许有存在固定或临时性的管路将这两部分连通,即使这种连通存在腰截、止回、单向阀门等等。
因此,正常情况下不能发生将机舱内的残油通过任何途径驳入到甲板SLOP舱。
因此,严禁在油类记录簿中出现类似记录。
(二)排放含油混合物的有关规定船舶在非特殊区域航行,机舱通过符合主管机关认证要求的、工况良好的15PPM油水分离器进行排放含油混合物操作时,防污公约并没有像广大轮机员普遍认识的“需要离最近陆地12海里”、“船速要求7节”等等的要求,而是只要满足“船舶在航行中”就可以进行排放作业了。
那么,除了船舶处在特殊区域海域,港界内,船舶在锚泊、系泊、搁浅、修造等以外的情况下,都可以通过15PPM油水分离器进行含油混合物的排放。
但是必须同时考虑到,由于机舱内包含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经过该装置处理的生活污水经过一些流程会溢流到舱底、污水井等位置,使这些位置内的含油混合物中含有了生活污水的成分。
生活污水的排放根据防污公约的要求应至少在最近陆地3海里以外、船速4节以上进行排放操作。
因此希望各轮在处理含有上述情况的含油混合物时,应至少保有最近陆地3海里的距离并保持有4节船速再排放。
综合来看,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非特殊海域内,保证离最近陆地3海里以上的位置,4节的航速通过15PPM设备排放机舱含油混合物。
注:公约内“最近陆地”指“沿海基线”。
该线并不是具体可见的陆地海岸线,而是在海面上由国家制定的若干个点的连接线。
应向船长咨询明确后再操作,以免发生在限定区域内排放污染物的缺陷。
中海油运船管部海务处王丹青2011-03-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