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和学院学生吸烟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现今社会吸烟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而又时髦的现象。
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吸烟的人,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吸烟的人群中有这样的一群人——大学生。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这样的群体已经成为了吸烟人群的“生力军”,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后起之秀”。
在我校,吸烟情况也同样存在,而且这样的现象非常之普遍,我们教室的走廊里、学校校园的路上、宿舍里,我们随处可见吸烟的人,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烟为粮”的时代中,而且也与我校所提出建立的“和谐农大”的愿望相违背。
我们不能说吸烟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实践和时间证明:吸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危害。
所以在我们农大这样严重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校的大学生的吸烟情况以及这一群体吸烟的习惯及其态度,并对我校的禁烟宣传提供有力的现实数据,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了直接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十分有限的四年在校学习和生活中。
为此,我特意制作了一份吸烟情况的调查问卷,从不同角度对我校的学生吸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了这篇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协和学院全体师生(大一50人、大二60人、大三80人、老师10人)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选择问卷)分析过程:大学生吸烟产生的心理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吸烟率达到13%。
更多的人吸烟所追求的不是纯生理效果,而是精神心理的效果。
很多大学生不是因为有烟瘾才吸烟的,而是为了追求某种动机。
其中包括:不想拒绝别人递烟,寻求兴奋和情绪的高涨点,耍帅、吸引异性的注意,借烟消愁。
并且100%的大学生表示了解吸烟的危害,其中绝大部分的吸烟者表示对烟草的依赖性低大学生是一个敏感的阶段,处于心理智力发育趋近于成熟的时期,吸烟对青少年的智力发育仍旧密切相关,还可能与有些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关。
并且吸烟可能会产生某些心理暗示,比如焦虑不安从而需要调节情绪,心激动难以平复需要稳定等等。
在我看来,往往也只有吸烟者才会把吸烟强词夺理的说成调节情绪的手段。
调查还显示,男性对女性的吸烟持否定看法,并且男性认为不需要在教学区设吸烟室,女性的看法则相反。
(问卷调查7,8题)从而说明了男性把男性吸烟当成了一件习以为常的事,对女性吸烟排斥,证明男性存在一些所谓的心理暗示,某些观念的影响。
有些男性还易受到烟草广告的影响,更有甚者把烟草的好坏作为攀比的对象,对大学生心理都产生了一定的危害。
学校对当代大学生抽烟的看法:众所周知,吸烟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然而,当代大学生吸烟人数的比重也是日益增长,学校对此现象极为不满。
因此。
学校也在不断完善制度学校应加强管理否则成了习惯改正就很难,学校应提高全体教师对吸烟危害的严重性的认识要求他们在学生面前尽量不要吸烟,并动员教导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组织力量共同治理形成一种反吸烟的教育氛围。
大学生现在的主要任务仍是以学业为重致力于学术研究上,为将来的就业发展奠定基础,身体是生命的本钱,如果早早的葬送了自己的身体那是多么的不值得青年大学生是知识的栋梁,不管从素质还是环保意识上都要提高应当为他人的健康着想一眼不但对人们的生理有害而且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的吸烟现象甚至对他人的健康生活找出举足轻重的影响,严重则可能会英气硝烟烈火之灾---火灾,导致人财损失。
现在的大学生抽烟现象急需改变,因此学校不能在这样放纵学生这样发展,学校要加强管理制度,为广大学生创造个健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社会对大学生吸烟的看法:众所周知,开办大学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而服务国家,促进社会的发展。
但是从开办大学的伊始发展至今,大学生一直处于不断贬值的这个尴尬处境中。
出现这个状况,不是单方面国家教育体制的发展亦或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两者兼有才会这样通过调查报告,我们仅从抽烟这一现象中透析出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
据报告显示,大部分人希望建立吸烟区,提倡的大部分是不吸烟者,因为吸烟不仅对本人有伤害,对“被吸烟”伤害更大。
而如今大部分学生不会觉得抽烟有害健康,尽管他们对抽烟的坏处一清二楚,可就是不会避开那些没有抽烟的人群,不会替他人着想。
社会渴望的大学生不是仅仅在科学知识方面具有才能就够了,还需要在心理素质以及礼仪方面能妥善处理的能力。
一个连最起码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品德都没有的大学生,这还是一个社会所需要所渴望的大学生吗?这样一个大学生很明显是无法被社会所认同的。
大学生品德的遗失不是简单的个人修养的问题,因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这更会影响到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会间接关系到中华美德的传承问题。
大学生吸烟说到底是个人权利的行使,但是从这个现象中能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个人权利的行使,更是大学生自身品德修养的亟待提高。
总结易知,社会对于大学生吸烟是比较反感的。
吸烟对身体的影响: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世界卫生组织说:没6.5秒就有一个人死于烟草的消费。
尽管如此,“吸烟大军”的队伍仍在不断壮大。
而且是不断的在朝“年轻化”和“女性化”方向发展。
根据网络资料显示,我国男性的吸烟率为30%—60%。
而根据本小组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在校学生第一次吸烟的时间是在初中,也就是13—15岁。
此期间正处于青春期的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如果此时嗜好吸烟,将对身体产生极大的危害。
香烟,在生活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
似乎,越来越多人在扮演吸烟者的角色同样越来越多人处于“烟雾缭绕”的环境之中。
吸烟,似乎已不再是什么令人深恶痛绝的行为,人们似乎可以接受甚至对此视而不见。
过于泛滥导致了周围人的忽视从而让它更为猖狂。
总所周知,吸烟的危害相当的可怕。
香烟燃烧时所产生的烟雾中至少含有2000余种有害成分,其中如多环芳烃的苯并芘、苯并蒽, 亚硝胺、钋210、镉、砷、β-萘胺等有致癌作用, 香烟烟雾中的促癌物有氰化物、邻甲酚、苯酚等。
吸烟时,香烟烟雾大部分吸入肺部,小部分与唾液一起进入消化道。
烟中有害物质部分停留在肺部,部分进入血液循环,流向全身。
在致癌物和促癌物协同作用下,损伤正常细胞, 可形成癌症。
香烟烟雾中的有害成分包括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生物碱、胺类、腈类、醇类、酚类、烷烃、烯烃、羰基化合物、氮氧化物、多环芳烃、杂环族化合物、重金属元素、有机农药等。
他们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包括:1.对呼吸道粘膜产生炎症刺激:如醛类、氮氧化物、烯烃类。
2.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如腈类、胺类、重金属元素。
3.使人产生成瘾作用:如尼古丁等生物碱。
4.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如多环芳烃的苯并芘以及镉、二甲基亚硝胺、β-萘胺等。
5.对人体具有促癌作用:如酚类化合物。
6.使红血球失去荷氧能力:如一氧化碳。
以上人一种化学物质如长期摄入,对人体的危害是相当可怕的。
人们所说的吸烟危害健康,通常是指吸烟可导致呼吸道炎症、肺部肿瘤以及动脉硬化、心脑血管徐病的形成。
其实,吸烟的危害远没有止于此。
吸烟易使女性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美国亚推巴马大学的肯尼思.赛格专士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吸烟女子早期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没有吸烟者的2倍。
吸烟易使婴儿患感染性徐病丹麦专家调查发现,吸烟孕妇的婴儿住院率比没有吸烟者高出24%,而且这种风险性随着孕妇每地吸烟数量的增加和烟中尼古丁水平的升高而增加。
其原因可能是受到尼古丁刺激的胎儿在发育中,许多器官对细菌和病毒守击产生了较高的敏感性。
吸烟易患鼻窦炎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年至少有35%的美国人患有鼻窦炎,每地吸烟11支以上者比没有吸烟的人每年鼻窦炎发作1次的风险性要多出16%。
吸烟易诱发多种甲状腺徐病瑞士专家调查发现,女性吸烟者中非病毒弥漫性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生率为14.2%,而非吸烟者和戒烟者仅为7%和8.9%。
丹麦资料也表明,吸烟者中甲状腺病变发生率为29.9%,高于没有吸烟者27%,甲状腺的平均体积在吸烟者中为26毫升,没有吸烟者仅为15毫升,吸烟还可增加甲状腺功能降低的发生率。
每地吸烟超过20支与甲状腺功能紊乱有明显相关性,尤其与产后临时甲状腺机能减退相关。
有学者还证实,吸烟可作为影响产后甲状腺功能的一种独立的风险因素。
吸烟,其实已上升为公众行为了。
多数人认为吸烟是个人行为,应不许以干涉。
但,如果吸烟已不再仅仅只影响到你个人的生活,且,你个人的吸烟行为已破坏到周围人的生活环境更有甚者你以使他人的身体在一度程度上受“二手烟”的影响,你还能理直气壮的说,吸烟是个人行为吗?被动吸烟者所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为低,吸烟者吐出的冷烟雾中,烟焦油含量比吸烟者吸入的热烟雾中的多1倍,苯并芘多2倍,一氧化碳多4倍。
研究发现,经常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的妇女,其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工作场所没有或很少被动吸烟者。
据国际性的抽样调查证实,吸烟致癌患者中的50%是被动吸烟者。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丈夫吸烟的妻子的肺癌患病率为丈夫不吸烟的1.6~3.4倍。
孕妇被动吸烟可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有学者分析了5000多名孕妇后发现,当丈夫每天吸烟10支以上时,其胎儿产前死亡率增加65%;吸烟越多,死亡率越高。
吸烟家庭儿童患呼吸道疾病的比不吸烟家庭为多。
如果,吸烟的后果并不能让你动摇,那么,你身边的亲人朋友,他人的健康你是否也可以忽视?吸烟的危害性已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它已经是公众性的灾难了。
为此,呼吁吸烟者放下手中的烟,未吸烟者永远不要触碰,不吸烟者积极监督,让我们远离吸烟的危害。
烟瘾为何难以戒掉:烟有害已成公论,但为何有人“明知烟有毒,偏向烟海行”呢?医学院的志华先生将吸烟的社会心理类型分类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好奇心理、从众心理、消遣心理、成瘾依赖心理占大多数,其次为排解、填充、交际虚荣、享受心理型。
调查发现,青少年多为好奇心理,中老年人多为成瘾依赖型,而多数吸烟者是几种心理交织在一起。
吸烟有害,为此不少吸烟者也有戒烟的愿望,但却难以戒掉。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和健康合作中心主任翁心植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我国吸烟者戒烟率低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处于烟雾弥漫的大环境中。
在我国男性吸烟一直被认为是正常的社会习俗,要改变这一观念,绝非一朝一夕能奏效。
此外,还有烟草的上瘾性。
香烟中的尼古丁具有精神活性的强化性,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使吸烟者重复使用尼古丁而不能自拔。
人戒烟后,由于肌体缺乏了尼古丁的刺激,要自身调整到新的平衡,恢复正常健康代机能,开始会很不适应,因此便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这些反应都是戒断症状。
正是由于这些戒断症状,使戒烟者产生了生病的错觉。
戒断症状实际上只是肌体的一种短暂生理反应,是肌体进行健康的调整、恢复正常心理机能的结果。
它的出现恰恰表明,戒烟者的身体正在清除源于烟草中的尼古丁,而且大部分尼古丁会在完全戒烟后的1—2周排出体外,那时戒断症状就会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