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与史实许盘清张小峰内容提要文章以《<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为基础,列表分析《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以及虚构的类型和艺术魅力;在确立文史界限为前提的评价标准下,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出《三国演义》的真实程度为百分之六十三;从文学和史学角度评价了《三国演义》的真实性。
为后人依据史实写演义小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三国志》《三国演义》对照本真实度由于《三国演义》是基于史料加工而成的历史演义,所以一经问世就有人对其真实性提出看法和质疑。
三百多年来,最权威的说法莫过于章学诚的“七实三虚”分法,该观点早已被大部分学者所接受。
近年来,关于虚实的研究上,先后出版了盛巽昌的《三国演义》(补证本)和张国光的《三国演义》(文史对照插图本)等作品。
前几年有人另立高见,认为《三国演义》五分真都不到。
文中言之确凿,似成一说,但本文认为此观点缺少全面和系统性的分析,仅为一家之言。
(1)《三国演义》主要材料来源是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史籍,加上长久以来小说、戏剧、传说等综合而成,但毕竟与历史事实有区别,不能等同视之。
一、史实与虚构的划分标准《三国演义》的精彩之处,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了成功的艺术虚构,塑造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著名的莫过于被毛宗岗称为“三绝”的诸葛亮、关羽和曹操,这些人物都是文学中最成功的典型。
研究小说典型人物的性格离不开人物的历史渊源。
因此小说和历史之间差异亦再所难免。
若议论历史上诸葛亮“隆中对”和北伐战略之得失,就不能以“桃园结义”、“借东风”、“空城计”等为史料。
历史演义小说的《三国演义》与史书《三国志》之间到底有多大差别?二者的关联性如何?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
由于排出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对照本,所以顺便将二书所述事件之间的差别进行了列举。
采取的真实度标注方法:取材于《三国志》的材料多少以一至零来区别。
如:0. 95意味着约95%的内容来源于《三国志》;0. 2则基本为虚构,即:从《三国志》中取材不到20% 。
通过《三国演义》及《三国志》的对照发现二者的区别非常明显,主要表现:第一,《三国志》简略、《三国演义》详细。
《三国志》中记载某件事,一般较为简略,大多寥寥数语;而《三国演义》中则长篇大论,且是某一回中的重头戏。
以“三请诸葛亮”为例,《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中:“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仅十二个字,而《三国演义》则从第三十七回中开始,至三十八回中间,用了整整一回的篇幅,近四千九百字来描写“凡三往”这一事件。
刘皇叔的确是去了三次隆中,也见到诸葛亮,这些全为史实,但远非《三国演义》所说活灵活现。
第二、《三国演义》更换了《三国志》中的某些角色。
《三国志》中原有记载,而到了《三国演义》中却换了主角。
可能是作者为人物塑造而作的必要修改,以便更符合创作本旨。
这类现象在《三国演义》中很常见。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中“荆州城公子三求计”虽非全为史实,但相差亦不太远。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却差别较大,博望坡确有人放火,但放火者非“军师”,而是刘备。
《三国志·先主传第二》云:“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
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寥寥数语,仅四十字。
《三国演义》自第三十九回:“自是文官大备,乃聚武将商议南征。
夏侯惇进曰:”至第四十一回:“令大军分作八路,一齐去取樊城。
”止。
洋洋洒洒,凡七千余字,经作者描写,自夏侯惇至张飞、关公等人,起初视诸葛亮为无流之徒,一跃进为战无不胜、神机妙算的神人!许多情节属于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如世人津津乐道的关公温酒斩华雄,就是一例,《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第一》中:“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三国志》中仅为二十四字,而《三国演义》中则从,“华雄遣人赍鲍忠首级来相府报捷,卓加雄为都督。
”至“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千余字,文中华雄先后斩了鲍忠、祖茂、俞涉和潘凤,并大败孙坚,可谓当世豪杰,却为关云长不费吹灰之力斩杀。
文中除关公、华雄实有其人外,其他均为虚构。
确定事件的真假程度并不容易,必须事先设定标准或假定,再分析全书。
标准有:基本属实型两书叙述相同,仅是《三国演义》较详细,此类假定为“基本属实”。
取概率为0. 8到0. 9 ;若字数相差不多,仅更换一个当事者时,将真实程度定在0. 5到0. 7之间。
假设裴注均为史料同时假定《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虚构的主要故事是三人桃园祭天地,三人救董卓;虚构人物为程远志,诸如此类。
《三国演义》总共一百二十回,虚构的情节、人物和真实程度表所示。
通过对比,将真实度相加,再除以一百二十回,得出的真实度概率为0. 63,即《三国志》全书只有六分真。
章学诚的“七实三虚”非常接近,由于没有对照《后汉书》与《晋书》,如加上后,其真实度可能会有提高。
其中虚实问题,一直在学术上争论不休。
“七实三虚”是说它的大致走向,但不能拘泥量化。
“演义”为历史小说提供的成功经验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对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经历事实的记载。
文学是重在塑造人物典型。
《三国演义》虽是当之无愧列入中国四大名著,但不是历史而是演义小说。
所以,不能完全站在史学的角度评价其真实性。
在《三国演义》中的“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当年27岁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既照顾历史又突出了人物和情节。
赤壁大战中诸葛亮固然是重要参与者,其作用远非“演义”中渲染的突出;“演义”浓墨重彩地刻画诸葛亮的智绝无双;写曹操又不同凡响,处处却落周瑜彀中。
周瑜、孔明斗法又总是孔明棋高一筹,非曹操、周瑜所能望其项背。
作者将大量笔墨倾注于诸葛亮身上是着意刻画一个神机妙算无人可及、黑云压城却能运筹帷幄,气定神闲的军师形象。
三国故事中最为精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部分往往是虚构最多的部分,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打黄盖、草船借箭、连环计、借东风、火烧战船、智算华容等等,这些情节经过戏剧化的演绎,千百年来早已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并由此产生出许多成语,影响深远。
实际上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半是艺术虚构,或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虚构最多的部分,恰是“演义”最为精彩的部分,真应了《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之言。
赤壁之战、火烧战船、曹操大败的“大事”是不虚的,但是,不光“借东风”“智算华容”无其事,“草船借箭”也是从孙权处移花接木来的。
“曹操倒霉遇蒋干”更是“冤案”。
《三国志》引《江表传》称:“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
”蒋干不仅不“丑”,而且还很英俊。
曹操派蒋干游说周瑜不是在赤壁之战期间,而是在赤壁之战后的争夺南郡上。
《三国志》在蒋干回曹营后,说:“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看来双方的会谈,恰到好处。
但到了《三国演义》,却演绎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重头戏。
二、虚构的艺术类型《三过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言之有据。
但演义出于艺术考虑,虚构成份往往是为了突出所谓正统的仁义忠君,保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贬斥乱臣贼子、奸臣当道的分裂局面。
虚构的类型可分为:虚中有实,借题发挥《三国演义》的前十八回中,所用《三国志》材料很多,约有八成以上,尤其是一些人物的语言,几乎全抄史书。
在关羽出现后,虚构部分也急剧增加。
《三国演义》中虚拟的大将级人物不多,为衬托关羽而设关索、周仓两员大将。
为突出关羽虚构了为大家熟知的:过五关斩六将。
前后占用二回半的篇幅,万余字,笔墨仅次于诸葛亮。
演义成功塑造了一身正气,不近女色、信誉卓著、忠君的关羽。
曹操为了笼络他,上马金,下马银;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却换了个“来去明白,真丈夫也”的叹息。
“过五关斩六将”,是书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写关羽挂印封金,辞别曹操之后,保着甘、糜二夫人,往河北(黄河以北)投奔刘备,经过五个关隘;因未向曹操讨取通关证,沿途受到阻挠,斩了六员曹将。
书中写关羽所向披靡、胆色过人是关羽故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三国志·先主传二》记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指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
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
关羽亡归先主。
”就是说关羽离开曹操之前,刘备已奉袁绍之命到了许都南面的汝南郡与刘辟等领兵攻打许都附近地区,扰乱曹操的后方。
关羽得到刘备的消息后,由许都南下以归故主,而不可能北上河北去寻找刘备。
也不会去“过五关”,更不会“斩六将”了。
罗贯中在文中为表现关羽不辞艰辛、千里寻兄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慨,虚构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让他先赴河北,再折回汝南,在小说艺术上是可以的。
但此虚构是有一个地理方位混乱的大漏洞。
按照情理,关羽既然要到河北投奔刘备,他离开许都后,就应该向北,直趋延津(今河南延津西北)或者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即可进入冀州境内。
书中却让他先过东岭关(虚构的地名),接着折向西北,跋涉四百多里,走到洛阳,白白绕了一个大弯,然后才折回东方,经过汜水关(即《演义》第五回写到的虎牢关)、荥阳,最后再到达滑州(应为白马),从那里过河。
几经的路线,犹如一个大“之”字,让人物来回折腾,行程近千里不合逻辑。
《三国演义》于文、史之间有此鸿沟亦属正常,出文入史前提即是要区分好二者的界限,不能文、史混淆。
移花接木、合类并举如:“温酒斩华雄”。
华雄被斩是事实,时间和地点也一致,但为孙坚所杀。
斩文丑也是史实,是在官渡之战的初期被曹操被杀,与关羽挨不上边。
杀蔡阳是刘皇叔所为,书中也算在了关羽头上。
此类虚构中最著名的当属“草船借箭”,故事的原型是曹操进攻濡须,恰巧碰上孙权坐船来察探敌情,曹操便命令放箭,致使孙权的船一侧挨了很多箭,而失去平衡,在船身即将翻沉之际,权急令掉转船身,等另一侧也挨了箭,船身平衡之后才撤了回去。
显然故事远非传说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是随机应变的结果。
故事的地点和主角都转移到诸葛亮身上,是为典型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型,这类虚构在《演义》中非常普遍。
张冠李戴、混淆事实徐州是秦汉文化的重镇。
三国的三位创业之主和《演义》中的“三绝”与徐州发生密切关系。
曹操东征徐州与陶谦、吕布和刘备在此大战。
刘备两次为徐州牧;孙坚任下邳丞时,其夫人“梦日月入怀”而生孙策、孙权;关羽一生中最为动人的“降汉不降曹”故事渊源于徐州。
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反腐倡廉”,将首都地区以外的郡国划分为十三个刺史部,每部派刺史一人巡行郡县,“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东汉改为十二,首都附近隶司隶校尉。
州部原为监察区,刺史无定员及固定治所,后来随着刺史权力的不断扩大,州乃演变成大行政区,灵帝时资深刺史改称“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