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及风险分析

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及风险分析

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及风险分析
就近两年来看,我国建筑业体制将不断完善,行业准入不断放宽,但监管将愈加严格。

具体方向来看,因国家大力推广,并明确了具体目标,各省市也出台相关政策推进,预计“十三五”期间可取得较明显的进展。

此外,建筑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化进程加剧也是短期内的一大趋势。

具体看如下:
一、建筑业改革进一步深化
一是深化体制改革,主要包括简化招标程序、放宽准入标准、鼓励专业化分包、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引进全过程工程咨询以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

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具体指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打破区域市场准入壁垒,进行工程造价改革,建立诚信体系、鼓励部分地区开展信用评价等方面。

三是加强行业监管,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立相适应的工程担保、保险制度以及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发展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打击拖欠工资行为,推进施工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加强质量监管,完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健全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此外,加强企业资质审查,自2017年起部分地区已开启建筑业督查。

二、建筑业现代化发展
(一)BIM技术发展
我国建筑业正处在朝产业现代化、信息化不断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支持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三维图形平台的国产BIM软件的研发和推广使用。

BIM技术成为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模型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方法,业界把BIM技术视为CAD之后建筑行业的第二次革命。

大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小到地下管网的一颗螺丝钉,都可以通过BIM技术虚拟呈现。

BIM的发展将给建筑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彻底改变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建筑业的生产效率,也是未来建筑业的一大发展趋势。

(二)装配式建筑
《规划》提出要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鼓励企业进行工厂化制造、装配化施工。

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引导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住宅。

装配式建筑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较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而且因其可以反复拆卸重复利用,不会由于拆墙而产生建筑垃圾。

发展装配式建筑将大大提高建筑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将大大减少建造垃圾,是建筑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国外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市场占有率较高,基本在80%以上,而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国家和行业陆续出台相关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的指导,面对全国各地向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我国各地20多个省市陆续出台扶持相关建筑产业发展政策,推进产业化基地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随着技术的提高,管理水平的进步,装配式建筑将有广阔的市场与空间。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
建筑业是能源消耗非常大的行业,它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格外突出。

而绿色建筑则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因而很多国家都将绿色建筑的营建作为建筑减排的工作重心。

《规划》提出推广绿色建筑,提出政府投资办公建筑、学校、医院、文化等公益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要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有条件地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并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目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

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绿色建筑相关法规以及评价标准,在能源供应量逐渐减少,环保监管愈加严格的情况下,未来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
加快建筑企业“走出去”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我国建筑业品牌竞争力,另一方面化解建筑业过剩产能。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快建筑业企业“走出去”。

近两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建筑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疆拓土,2017年国内部分大型企业还进行了跨国收购,走出去步伐加快。

未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建筑业国际化进程将更进一步。

五、行业垄断竞争或将到来
建筑业数量众多,但大型企业数量有限。

数据显示,当前,排名靠前的60家企业占总产值的30%,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17年是国家建筑业改革年,一系列改革均有利于大型企业以及专业化企业的发展。

具体看,以下几点可看出垄断竞争或将到来。

一是PPP业务发展火爆。

数万亿PPP业务实质上已经成为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无论是各级政府拥抱建筑央企的口号,还是银行提供资金的心态,抑或最终签约统计数据的结果,无不显示这是真实的现实,截止2017年10月的PPP 项目统计数据,央企约占比60%,再加上地方国企、上市公司所完成的PPP项目,笔者预计会有超过90%的业务被抢走,在人口最多、建筑业最大的国家,被不超过50家建筑企业拿走90%的业务,二八定律已经非常明显,显然这已经不是自由竞争的市场。

二是力推工程总承包业务。

工程总承包不是所有人的盛宴,能从事这一业务的企业集团,以笔者的预计,并不会比开展PPP业务的企业多。

8万家建筑企业中,99%的企业没有从事工程总承包的能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不可能塑造出工程总承包能力。

三是是建筑工业化。

建筑业工业化推进难度很大,投入高的达数十亿,低的也有几个亿,但进程较为缓慢,短期难见盈利。

我国8万家建筑企业中能投入5亿以上从事建筑工业化研发的企业不多,没有研发的投入,在技术标准和行业并不成熟的背景下,成功概率可想而知,这是一般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在中国建筑工业化领域很难有超过20家的成功者,此外可能还有50家左右的生存者,其他进入者恐怕多数是失败者。

四是兼并收购。

目前,有收购意愿的主要是大型企业集团,要么是央企,要么是地方大型集团,多数要收购设计院完善自己的能力,要收购过去未做过的业务来完善自己的专业领域。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来自大型民营企业的收购信息却寥寥无几,来自中小型企业的收购信息几乎绝迹。

未来建筑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或出现垄断竞争局面。

各领域的龙头企业在市场上有较大的优势。

而中小企业或面临被收购或倒闭的风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