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
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4.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高考 明确考向1.(2017·海南,11,改编)已知反应CO(g)+H 2O(g)催化剂CO 2(g)+H 2(g) ΔH <0。
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于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K 增大B.减小压强,n (CO 2)增加C.更换高效催化剂,α(CO)增大D.充入一定量的氮气,n (H 2)不变 2.(2016·四川理综,6)一定条件下,CH 4与H 2O(g)发生反应:CH 4(g)+H 2O(g)CO(g)+3H 2(g)。
设起始n (H 2O )n (CH 4)=Z ,在恒压下,平衡时CH 4的体积分数φ(CH 4)与Z 和T (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焓变ΔH >0 B.图中Z 的大小为a >3>bC.图中X 点对应的平衡混合物中n (H 2O )n (CH 4)=3D.温度不变时,图中X 点对应的平衡在加压后φ(CH 4)减小 3.[2016·天津理综,10(3)]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某储氢反应:MH x (s)+y H 2(g)MH x +2y (s) ΔH <0达到化学平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b.吸收y mol H 2只需1 mol MH xc.若降温,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d.若向容器内通入少量氢气,则v (放氢)>v (吸氢)4.[2017·全国卷Ⅲ,28(4)]298 K 时,将20 mL 3x mol·L -1Na 3AsO 3、20 mL 3x mol·L -1 I 2和20 mL 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AsO 3-3(aq)+I 2(aq)+2OH -(aq)AsO 3-4(aq)+2I -(aq)+H 2O(l)。
溶液中c (AsO 3-4)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下列可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溶液的pH 不再变化 b.v (I -)=2v (AsO 3-3)c.c (AsO 3-4)/c (AsO 3-3)不再变化d.c (I -)=y mol·L -1②t m 时,v 正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v 逆。
③t m 时v 逆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t n 时v 逆,理由是____________。
④若平衡时溶液的pH =14,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为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Ⅱ,27)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丁烷催化脱氢制备。
回答下列问题: (1)正丁烷(C 4H 10)脱氢制1-丁烯(C 4H 8)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C 4H 10(g)===C 4H 8(g)+H 2(g) ΔH 1已知:②C 4H 10(g)+12O 2(g)===C 4H 8(g)+H 2O(g) ΔH 2=-119 kJ·mol -1③H 2(g)+12O 2(g)===H 2O(g) ΔH 3=-242 kJ·mol -1反应①的ΔH 1为________ kJ·mol -1。
图(a)是反应①平衡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图,x ___(填“大于”或“小于”)0.1;欲使丁烯的平衡产率提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填标号)。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降低压强(2)丁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催化剂),出口气中含有丁烯、丁烷、氢气等。
图(b)为丁烯产率与进料气中n (氢气)/n (丁烷)的关系。
图中曲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c)为反应产率和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副产物主要是高温裂解生成的短碳链烃类化合物。
丁烯产率在590 ℃ 之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90 ℃之后,丁烯产率快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气是产物之一,随着n (氢气)/n (丁烷)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3)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丁烯高温裂解生成短碳链烃类考点一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建立1.可逆反应(1)定义:在 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①二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小: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填“大于”或“小于”)100%。
(3)表示在方程式中用“”表示。
2.化学平衡状态(1)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建立(3)平衡特点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两种方法(1)动态标志:v正=v逆≠0①同种物质: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②不同物质:必须标明是“异向”的反应速率关系。
如a A+b B c C+d D,v正(A)v逆(B)=ab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静态标志:各种“量”不变①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或浓度不变。
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等)不变。
③温度、压强(化学反应方程式两边气体体积不相等)或颜色(某组分有颜色)不变。
总之,若物理量由变量变成了不变量,则表明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若物理量为“不变量”,则不能作为平衡标志。
(1)二次电池的充、放电为可逆反应()(2)在化学平衡建立过程中,v正一定大于v逆()(3)恒温恒容下进行的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当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4)在一定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N2和3 mol H2充分反应,生成2 mol NH3()1.向含有2 mol SO2的容器中通入过量O2发生2SO2(g)+O2(g)催化剂△2SO3(g)ΔH=-Q kJ·mol-1 (Q>0),充分反应后生成SO3的物质的量______(填“<”“>”或“=”,下同)2 mol,SO2的物质的量______0mol,转化率______100%,反应放出的热量________ Q kJ。
2.总压强不变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作为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3.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作为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题组一“极端转化”确定各物质的量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A.Z为0.3 mol·L-1B.Y2为0.4 mol·L-1C.X2为0.2 mol·L-1D.Z为0.4 mol·L-12.(2018·长沙一中月考)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08 mol·L-1,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c1∶c2=3∶1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C.X、Y的转化率不相等D.c1的取值范围为0<c1<0.14 mol·L-1极端假设法确定各物质浓度范围上述题目1可根据极端假设法判断,假设反应正向或逆向进行到底,求出各物质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从而确定它们的浓度范围。
假设反应正向进行到底:X 2(g)+Y 2(g)2Z(g)起始浓度(mol·L -1) 0.1 0.3 0.2 改变浓度(mol·L -1) 0.1 0.1 0.2 终态浓度(mol·L -1) 0 0.2 0.4 假设反应逆向进行到底:X 2(g)+Y 2(g)2Z(g)起始浓度(mol·L -1) 0.1 0.3 0.2 改变浓度(mol·L -1) 0.1 0.1 0.2 终态浓度(mol·L -1) 0.2 0.4 0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范围为X 2∈(0,0.2),Y 2∈(0.2,0.4),Z ∈(0,0.4)。
题组二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3.(2017·石家庄高三模拟)对于CO 2+3H 2CH 3OH +H 2O ,下列说法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v (CO 2)=13v (H 2)B.3v 逆(H 2)=v 正(H 2O)C.v 正(H 2)=3v 逆(CO 2)D.断裂3 mol H —H 键的同时,形成2 mol O —H 键4.一定温度下,反应N 2O 4(g)2NO 2(g)的焓变为ΔH 。
现将1 mol N 2O 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5.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⑦某种气体的百分含量 (1)能说明2SO 2(g)+O 2(g)2SO 3(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2)能说明I 2(g)+H 2(g)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3)能说明2NO 2(g)N 2O 4(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说明C(s)+CO 2(g)2CO(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5)能说明NH 2COONH 4(s)2NH 3(g)+CO 2(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6)能说明5CO(g)+I 2O 5(s)5CO 2(g)+I 2(s)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