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唐河县第七小学李斌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课堂提问是教师向学生发问的教学形式,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和途径。
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的成败。
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到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现谈一谈我对课堂提问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提问现状与思考纵观当前课堂,教师课堂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不合理;②提问对象只对优生;③问题引导出现偏差。
课堂上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启而不发,呼而不答,或是教师提问学生齐声应答。
本人理解的“课堂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紧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设计出的一系列的问题。
它是我们教师与学生以问题为中介进行正常沟通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知识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一)、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
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讲完新课后,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象的车轮是三角形的。
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
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
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二)、课堂提问要关注知识的重难点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样,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精”与“准”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
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
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
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
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学中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
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
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我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
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不同的教师设计了不同的问题: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
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四)优化课堂问题设计,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经常可以在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的提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所提的问题难度或灵活性太大,能回答问题的也只是少数的优生,这样的提问使我们的课堂变成了优生表演的舞台,后进生变成了观众,或者变成了听众、配角。
(2)提问过于简单,学生能够不加思考就能呼出答案的问题,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3)问题不分层次,学生回答完不知其所以然;(4)提问不给学生思考时间,总是让学生仓促上阵,这样使问题变成了摆设,没有达到提问的目的;(5)课前准备不充分,老师问题指向不明,教师表述不清楚,一个问题教师喋喋不休不断补充,学生最后也不知道老师问了什么。
所以要做好课前备课,加强我们教师的语言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力求问题精炼,不说废话;(6)提问对象老是选择固定的几个同学回答问题,或是以自己的情绪喜好来决定某个学生回答问题,不能选择那些能代表大多数水平的学生发言。
我觉得,提问的对象应该是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
提问的技巧要按不同的课型精心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该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当然这样的提问最好是由其他学生提出来更好。
这样的课堂充分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学生要认真思考如何解答其他同学或教师的提问,其他的学生要认真的听,认真的理解,又要想自己该提个什么样的问题能难住回答问题的同学,还要对同学回答问题的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每一个学生经历一次获得结论的过程,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即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度的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并且评价。
我们要避免直接让学生说出答案或者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我们要强化学生的参与和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强调答案的正确性。
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教师先要听一听其理由,希望学生能够自圆其说。
知道学生在解题时错误出在哪里,然后适当地请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
最后老师必须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知道知识的迁移以及融会贯通,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合理激励,提高积极性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效率,其提问的实效性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首先要信任、尊重学生,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其次要赏识激励每个学生。
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
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
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
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
学生答题正确了,教师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予以赞赏。
总之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做好及时、客观、正确的评价。
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再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当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教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而后探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或建议”;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教师可用婉转的语言采取探问、转向或重新设问等教学处理策略,也能让回答错误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当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尽情绽放。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
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